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历史不负责任的乾隆,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历史不负责任的乾隆,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276 更新时间:2024/1/19 1:40:03

乾隆当皇帝是继承了雍正皇帝皇帝的皇位。乾隆对国家是做了很大贡献的皇帝。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至示爱情。乾隆是不负责任的皇帝。见一个爱一个。

历代皇帝有什么宽容的小故事

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有雅量。比如宋太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的典故好的+30分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以上几句话的白话译文,意思是:

资养父母、侍奉君王,要严谨而恭敬。

孝顺父母要尽自己的全力,

忠于君主要尽自己的本分。

侍奉君主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孝顺父母要早起晚睡,冬暖夏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帝王都是怎样神话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君王伐战的时候总要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师出有名”。不但“师出有名”就连“人”出也要有名。也就是出身。在上古时代,人们对天地十分敬畏,称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也就有资格来行使上天的旨意。神农氏衰,黄帝部落崛起,战蚩尤,代炎帝,成为九州的新统治者,所以我们称为炎黄子孙。才有

  • 跪求、古代英雄人物故事200字左右、谢谢各位、5个他们的爱国的事例就行、例如文天祥、岳飞等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开创者屈原。他确实曾“竭忠诚以事君”(《惜诵》),但这并非是出自狭隘的“忠君”思想,而是出于痛切的“郁郁忧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欲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他热望以“内美”的高洁情怀“与为美政”,拯救处于船破浪险、巢危风急中的楚国,重现远古的“大

  • 古代君王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的古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长恨歌

  • 古代君主仁爱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最能褒扬刘备仁爱的故事就是“携民渡江”。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笔者分析,其一,刘备的确很注重民心,尤其是“隆中会议”后,占“人和”已成“基本国策”;其二,曹军那时离他也很远,他根本没想到“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可见当时曹军的确不在刘备附近。真诚待人弗莱明是苏格兰一

  • 中国古代皇帝仁德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唐太宗教子尊师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

  • 为什么中国帝王身后都有个神话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这点和中国古时的统治制度有一定关联,古中国虽说有对神灵的敬畏,但是其根本不似西方的君权神授,而是君神共体,君王不允许有高出自己权力的势力出现,于是就将神权也握到自己手上,这也造成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中,都会将帝王神化,于是便演变出了许多神话故事伴随其左右。为了衬托皇帝的不凡,引发人民的崇拜,巩固统治

  • 中国古代君主以及皇帝的事迹以及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

  • 古代两位皇帝庙号为“神”,他们有何功绩,享受如此荣誉?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上下五千年,其中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中有“神”这个字,一个是宋神宗,另一个则是明神宗。接下来我们分别来分析下这两位皇帝的生平。电视剧苏东坡中的宋神宗首先我们先来说下宋神宗,宋神宗赵顼,生卒年(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

  • 古代君主仁爱百姓使国家强盛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前期、仁宗盛治、弘治中兴……基本一个朝代休养生息和盛世时的帝王都是勤政爱民的。当然,君王的“仁”有时跟我们老百姓对“仁”的理解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李世民肯定是一位有大仁和大爱的皇帝,但是私德上他也能杀兄弟。最明显的就是明孝宗朱樘与明武宗。明孝宗一生

  • 想要一些唐朝皇帝与道家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皇帝,因为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特别崇奉道教。五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诏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七年(624年)亲至终南山谒拜老子庙;八年(625年),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道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