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堕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加害未成。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到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挟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于是,孔子与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灵保护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这说明孔子是善于变通的。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佛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卫灵公死后,出公继位,孔子已六十岁。鲁国季桓子病重,嘱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来作相,但是,季康子听了公之鱼的话,没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当时已经成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叶。楚国的卿相沈诸梁正在出镇叶城,人称叶公。叶公虽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了解孔子的为人。在从叶城返回蔡国时,孔子遇到了几位隐者。长沮、桀溺、荷丈人以及后来的楚狂接舆,都劝孔子做个避世的隐士,但是,孔子并未动摇积极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变当时的混乱世道。在蔡三年,吴伐陈,楚国来救陈,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派人聘请孔子。陈、蔡怕孔子到楚国会危及他们,于是围困孔子,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操守,所以仍然弦歌教徒。直到子贡到了楚国,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才解了围。楚昭王要封给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国令尹子西担心孔子会像周文王那样,借此而称王于天下,而对楚国不利。所以,楚昭王没有这么做。从这里可见,人们认为孔子有称王之心,因而一直对他有所防范。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说与此无关。况且孔子曾经说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起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因此,难怪楚令尹子西会有此怀疑。恐怕孔子真有借为政而实践王道仁政之意。六十三岁时,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此时,卫国有许多孔子的弟子做官,卫国国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张为政必须先从“正名”开始,决不能放弃原则。但是,要“正名”,卫国国君的王位就难保住,可想而知,卫国国君是不会同意的。鲁哀公七年,鲁国与吴国举行缯城会议,鲁国被迫送吴国“百牢”重礼,幸亏临时借用子贡去交涉,鲁国才未受辱;第二年,吴国又攻鲁国,孔子弟子有若立功。季康子因而认为孔子的弟子确实是有用之材,于是,派人到卫国请回冉有,后来,冉有为季康子带兵与齐国作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从何处学来的军旅战术,冉有说是学自孔子。从此可见,孔子是深通军事的。从而使季康子决定召回孔子而用之。当时,卫国的孔文子向孔子询问作战方略,孔子拒绝了。正好季康子用厚礼迎请孔子,于是,孔子回到了鲁国。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
更多文章
周公吐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辅助武王消灭了商纣,又辅佐成王管理天下,使社会安定祥和。周朝分封时,将鲁地封给了周公,周公便派儿子伯禽前去管理。临行时,周公告诫儿子说:“我的地位在国内算是很高了,但是一旦有宾客来访,我就会在吃饭的时候将口中的饭吐出来、洗头的时候将头发握起来,以便赶快出来迎接宾客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 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1、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2、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
编一个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引子:人生何故长短叹,秋过愁悲离群雁.报得花开春光早,笑对坎坷年复老.借酒高歌亦何欢,琉璃靡靡灯阑珊.年少不知辛劳度,父母天恩岁摧残.易曰君子天行健,孟曰丈夫立身言.贫富困苦其足惧?求神不如搏人间!.九州百工考(汉书方技第十三)面人六值汉季,天下糜。百姓困苦,背景离乡。时关中凭险危立诸侯,百姓生计略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经常说是5000年,这只是一个概数。如果算上前期,应该从前6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算起,经过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南方),半坡文化(北方)都是代表。前21世纪的夏朝只是代表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时代即国家。前170万年元谋人只是人类活动遗迹,不能算文化与文明。历史的最低底线是文化,即产生的
中国历史发源于什么时候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三皇五帝开始的距今约4500年前。真正有史料记载的政权是夏朝,开始了中国农耕社会大概500年的统治时间。也是中国这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雏形和奠基。之前的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算作原始社会,出现官方文字记载的个人感觉才真正算文明社会的开始。商纣王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位皇帝,同时也是最
商朝有哪些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契(前2257年---前?)昭明(前?---前?)相土(前?---前?)昌若(前?---前?)曹(前?---前?)冥(前?---前?)王亥(前?---前1972年)王恒(前1971年---前?)上甲微(前?---前?)报乙(前?---前?)报丙(前?---前?)报丁(前?---前?)示壬(前?---
历史上商纣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我个人的看法,纣王很有可能是个残暴的君主,只是商朝残暴的君主,未必他是最残暴的,从考古发掘来看,商朝的奴隶主一向对奴隶很残暴。纣王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但对奴隶残暴,对贵族也很残暴。纣王挖比干的心,囚禁箕子,可能是为了压制贵族势力;杀死九侯、鄂侯,可能是为了打击地方势力。他一方面打击贵族势力,一方面
商纣王帝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一点可以肯定,他虽不昏庸,但他无道可以对比着看,项羽的优点和他类似,霸气、英勇、能指挥小规模战争,没有战略眼光,项羽小肚鸡肠,妇人之仁,但如果他生下来就是帝王,那如果没有一个叫的凶的反对者,倒不至于亡国,因为他一般不得罪人。。。纣王则不同,他若处在项羽的位置,他必定比项羽灭亡的早,项羽偶尔还会听
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A.夏桀。夏桀,又名癸、履癸。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商纣:《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
形容这种方法效果很好的成语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事半功倍shìbàngōngbèi【注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举例】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的效果。(邹韬奋《经历前途》)【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反义词】得不偿失、舍近求远【谜语】六个月完成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