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讲的就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诗里的爱情看起来似乎美好,但是遮掩不了杨玉环曾经是李隆基儿媳的事实:杨玉环做李隆基的十八子寿王妃已经五年,一朝得见,为其美貌吸引,打着为皇太后祈福之名,令其出家,赐号玉真。
然后又把大臣韦昭训的女儿嫁与寿王李瑁,自己则把杨玉环接到宫中,封为贵妃。
说到称颂,好像还真算不上。白居易的《长恨歌》讽喻了唐明皇的迷色误国和杨玉环的以美恃宠,是一个悲剧故事;李白的《清平乐》是应制诗,当时他是翰林供奉,总不能当皇帝的面砸自己的饭碗吧?况且就算他不要饭碗,也得保命。
所以这些都算不得称颂。至于为什么世人对于这段不伦之恋没有过多谴责,我想大约基于一下几点吧:
一、所谓“脏唐臭宋”,加上以前的一些事例,人们有些见怪不怪了。
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乱了:他不仅杀了弟弟李元吉,还霸占了其媳妇儿杨氏为妃;随后,唐高宗李治迷上了父王的才人武媚娘,子娶父媳;再之后,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看中了儿子的王妃杨玉环,父娶子媳。
史书再往前翻,春秋时的楚平王和卫宣公都是“父纳子妻”;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皇后死后居然让儿媳妇们轮流侍寝!
当然,还有付出生命代价的西夏王李元昊,因为强抢了儿媳妇,被气不过的儿子削去鼻子,第二年鼻伤复发,死于非命。
皇帝为所欲为,女人们也不弱啊,比如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之与薛怀义,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之与武廷秀,养面首已经够出格了,还母女共用……
所以,他们都乱成那样了,三观早毁尽了,也许因为大家见得多了,习以为常了。
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杨玉环美啊,人们对美女总是格外宽容些
杨玉环那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羞花的那一个。李白赞她曰“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不是群玉山上的仙子,就是月光下的女神;所以才会象白居易诗里说的那样“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才会受宠,才会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达到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程度。
你想啊,能让皇帝老公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费尽心机也要弄到手的女人能是一班的人吗?必须得是二班的,让人心动,放不下。估计别的男人也许也有过那么一点小心思,但基于道德伦理等等约束,更主要是在钱和权上干不过皇帝儿子,就只能不再想了。
但皇帝不同于常人啊!不只敢想,还敢做。美酒壮英雄胆量,权力增皇帝色心,因为万人之上,可以随心所欲些。世人不是没有微词,有的是不敢说,有的是说了也没用。
更多的男人是见了杨贵妃的美貌,心下释然:哦,可以理解,太美了!我要是皇帝,也许我也会这样。
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死者为大,更何况是被心爱的人下令处死,悲惨的结局,以前的种种,就算不是,也都淡了马嵬驿,杨玉环的葬身之地。愤怒的人们生生逼着玄宗处决他的爱妃,所谓的万千宠爱,终抵不过皇位和江山,风华绝代的美人香消玉殒。
《资治通鉴唐记》说她“遂缢死于佛堂”,《唐国史补》里则记载得浪漫一点,说她死于佛堂前梨花树下;而诗人们的笔下,却带着血腥: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里是“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温庭钧《马嵬驿》里是“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这就是死于乱枪或乱刀之中了,不然何以见血?
其实,杨玉环何罪之有?君王宠她无底线,错在君王;娘家哥无法无天,罪在娘家哥。明明是一个昏庸,一家子贪婪,男人们的事,却要她一个女子背锅!
所以啊,人们硬是威胁一个皇帝亲自发话杀死自己心爱的女子,而且成功了,扣上了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帽子;气就顺了,恨也淡了,至于他们是不是乱伦,谁还计较?
不管怎样,那个最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女子,最终只落得尸骨无存;而那个说“朕得杨贵妃,如获至宝”的男人,也被软禁,在孤寂中度过余生。
不知道在那样无奈的日子里,他想到的是两人交好的往事多一些,还是逼死她时的场景多一些?
至于他们的所谓爱情,似乎无人称颂,只是当做一个传说,不知会流传到何年何月……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