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顾宪成如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样的忧国忧民,同样精忠报国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意见是说,我从小就立志要像古代的伟人那样做出大事业,但岁月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而今年近半百,生命垂危...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顾宪成如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样的忧国忧民,同样精忠报国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意见是说,我从小就立志要像古代的伟人那样做出大事业,但岁月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而今年近半百,生命垂危,且一事无成。然而我怎能去考虑自己的生老病死呢?一息尚存就当奋然进取。这位病人就是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编辑本段]矢志求学关心国事顾宪成,无锡泾里(今无锡县张泾)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初七,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五月二十三日。顾宪成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他的父亲顾学开了爿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要向人借贷,他家住的房子很破旧,不蔽风雨。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反而激发了顾宪面奋发读书的决心与进取向上的志向。他6岁就进私熟读书,即聪明,又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他在自己所居陋室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颜回,是孔子著名的学生,家里十分贫穷,但他不以为苦,师从孔子,刻苦好学,以学为乐。顾宪成以颜回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苦乐观和贫富观,希望做一个知识的富翁。知识是海洋。顾宪成既不拘守于一家一说,也不厚古薄今,视野开阔,博览群书,涉猎百家,还读了大量宋代人的近作,如周敦颐的《太极图书》、程颢的《识仁篇》、张载的《西铭》以及朱熹、陆九渊、邵雍、王阳明的著作。他善于掌握全书的主旨大意,不沉溺于训诂章句之类,所以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思想。顾宪成在读书中,非常仰慕前贤先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他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当时社会风气不正,一些人品德很不端正,没有是非观念,注重私利,见风使舵。顾宪成对这种状况愤愤不平,时时想找出矫正的办法,做到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习书经》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时,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时人将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顾宪成从此名闻遐迩。万历八年(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被赐进士出身。当时,得中进士的人就可进入官场,顾宪成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会激流中。[编辑本段]持正为官反遭削职顾宪成带着强烈的政治热情踏上仕途,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当时皇帝明神宗和宦官、王公、勋戚、权臣结合成为一股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窥败,财政拮据,而人民由于苛政暴敛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洲贵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并且逐渐构成对明朝的威胁。面对这种国是日非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仁途,就不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举用人才,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在户部、吏部任职,后外放桂阳(今属湖南)、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后又奉调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任职,他都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正直无私、办事认真。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时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权倾天下的张居正病情加重,举朝官员深谙张居正喜欢别人恭维、歌功颂德的心理,便联名醵金到东岳庙为张居正祈祉禳灾。顾宪成认为现在全国官场风气日下,一切不问是非,一味迎合顺从,朝政败坏到了歙人忧心如焚的地步,自己不能同流合污。投票成功!
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和品德
更多文章
古代会善用、重用人才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孙权,重用周瑜,孙策打天下燕昭王,用郭隗为相,设立了招贤馆,并于易水东南筑黄金台齐桓公,放下深仇大恨,任命管夷吾为相秦穆公,奴隶百里奚为相
历史上皇帝不善用人才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善用人才是唐太宗了。不善用人才是明朝崇祯皇帝。明朝灭亡是毁在崇祯手里,其实明朝当时还是很强大的,人才也很多,但他不善用人,最后导致灭亡。
古代弄臣忽悠皇帝的最高水平是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裴延龄是唐德宗时期的财政大臣。此人花言巧语,投皇帝所好,忽悠起皇帝来得心应手,谎话连篇,即便皇帝调查根本没有这事,也不怪罪他,可谓忽悠界的一个传奇。此人的忽悠功底不差于宋朝的贾似道。裴延龄当了户部侍郎之后,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他分设财库,分立账目,做假账,报虚账,每次报告皇帝都是财政收入增加了,输出
求一个关于古代君王和鸟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应该是宋徽宗赵佶吧.此人很爱鸟,招鸟定居,在汴京东北角造园叫万寿山,专门为养鸟而建的..我印象里的好象就是这个.回答完毕~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完美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小编看来,我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帝王,就是汉宣帝和明孝宗。汉宣帝;受巫蛊之祸的牵连,汉宣帝的童年相当的悲惨,他被解救出来后,在掖庭中被人养大。也正因如此,汉宣帝少时时常到京都三辅周围了解民情,对广大百姓的疾苦和吏治的得失有跟深入的了解。后来,上天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将大汉的天下交到他的手上。即位后,
古人发愤图强(读书)故事,急求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囊萤夜读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凿壁偷光凿壁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
李隆基和杨玉环本质是不伦之恋,为什么反而后人称颂者居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讲的就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诗里的爱情看起来似乎美好,但是遮掩不了杨玉环曾经是李隆基儿媳的事实:杨玉环做李隆基的十八子寿王妃已经五年,一朝得见,为其美貌吸引,打着为皇太后祈福之名,令其出家,赐号玉真。然后又把大臣韦昭训的女儿嫁
去泰山封禅的帝王有哪几个?都是大有作为的明君吗?都有啥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古代便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封禅是古代统治者拜祭天地的重大仪式,是古代最高祭典,但这种仪式并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资格的。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中国皇帝一共只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
中国古代帝王,论对华夏贡献,最大的前五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不喜欢长篇累牍的写东西,看起来没重点浪费时间。我也不喜欢那种夸大后世诋毁前人的行为,我们后人再伟大也是站在祖宗的肩膀上才能够取得成绩的,有些还是直接用了祖宗的棺材板起家的。所以我认为可以这么排列。第一秦始皇:主要贡献,统一战乱不止的各诸侯国,奠定了华夏早期的主要版图,统一了文字和各种表述标准,实行地
历史中有关奋发向上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