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能否举例说明?

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能否举例说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573 更新时间:2024/1/21 7:32:39

所谓“招贤纳士”,指的是招收和接纳有德、有才、贤能的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从中可以看出燕昭王招纳贤士的方法是一“卑身,”二“厚币”,也就是说第一要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要以高规格的礼遇打动人才;第二要给予足够的物质实惠。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君主无一不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搜罗人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自荐也就是自我推荐。比如邹忌自荐:公元前356年,齐威王继位,他耽于享乐,不理政事长达9年。出现“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齐国面临亡国的危险,群臣不敢进谏。邹忌听说齐威王喜欢弹琴。邹忌抱着琴进宫求见齐威王,齐威王见邹忌的手放在琴上却久久不弹,齐威王不耐烦地问邹忌为何抚琴不弹。邹忌说,小人抚琴不弹,大王心生恼怒。可大王您以治国为务,九年来不曾弹奏一回,齐国上下等得太久了。”并由此提出治国的五项措施,齐国深受触动,他任命邹忌为相治理国政。齐国日渐强大。

荐举自上而下的官员举荐

汉武帝曾下令:“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议不举者罪。”也就是说,高等级的官员,举荐下面的人才可以获奖励,不举荐的要受处罚。比如武则天时,病重的狄仁杰推荐张柬之作为宰相的人选。

明朝杨士奇推荐了理财名臣周忱,清官苏州知府况钟,领导北京保卫战的兵部侍郎于谦50余人,被称为明代的“伯乐”和人才学家。

自下而上的地方荐举如汉代的察举制,先由地方官员在各地考察、选举人才,然后推举给中央,经过考核合格,入朝为官。被推荐的人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有利于选出真正有才学的人。如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求贤,川国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后来官至宰相。

查访名士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尚年老时得遇周文王。周文入王出外狩猎之前,占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于是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文王大喜,尊为太师。

此外还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门客养士比如成语“鸡鸣狗盗”讲的就是孟尝君做了秦国的国相,可因为他是齐国公子,所以秦昭襄王不信任他,还听信谗言要杀他。田文养了很多门客,其中有一个门客鳝鱼披着狗皮偷东西,他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秦昭王的爱妾说服秦昭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昭王下令追捕。另外一个门客装鸡叫引得众鸡齐鸣骗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的故事。

还有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也是平原君的门客。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在众多门客中选20人一同前往楚国,毛遂自荐同去。他在楚王面前,临危不惧,凭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之盟,解了邯郸之围,赵国得以保存,而毛遂也因此名留青史。

考试选拔隋文帝开始创立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和完善,科举制分为文举和武举。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时期,目的是选拔有武艺的人,考试的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及军事策略等。文举主要选拨文化方面的人才,考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等五十多种科自,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对此,唐太宗曾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重金延聘春秋时期,被称“五大夫”的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他帮助秦穆公降伏西戎,称霸中原。还有燕昭王筑黄金台,引四方豪杰纷纷归附。三国时,诸葛亮也曾“筑高台于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才”。

其他各种歪招:挈原来是个天才厨师,烹调出的美食天下无双,更难得的是他有经世治国之才,商汤听说了,派使者去有莘氏国君那里提了想要挈来自己的部落。但有莘氏因为喜欢挈的厨艺,不肯放人,婉言谢绝了。商汤转念一想,改成向有莘氏请求把女儿嫁给自己,附带的条件是,挈要作为陪嫁一起过来。由于此时的商已经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诸候国,有莘氏求之不得就爽快地答应于了。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才的战略意识,为揽人才,也是采取了各种办法,主要有以上几种,您还知道其他招贤纳士的方法吗?欢迎补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请举出古代皇帝会用人和善于接受别人批评的例子各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

  • 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立木建信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

  • 君主不信听谗言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

  • 古代纳谏的成功事例和失败事例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五个纳谏成功事例和五个纳谏失败事例。一、纳谏成功的:1、唐太宗纳魏征谏言,开创了贞观之治。2、吴王阖闾采纳了孙武军事上弱楚疲楚的建议,使楚军疲于奔命,为日后阖闾破楚入郢奠定了基础。3、越王勾践在走投无路之时采纳范蠡文种之建议,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灭亡吴国。4、秦穆公采纳戎人由余的建议,拓地千里,攻灭

  • 历史上有哪些以德治国的君主?的君主在他们身上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周穆王,汉代文帝景帝,隋文帝,唐太宗,唐德宗,唐宪宗,唐宣宗(不是玄宗,是唐朝中晚期的皇上),后唐明宗,周世宗柴荣,楚武穆王马殷,宋太祖,宋真宗,清康熙雍正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

  • 中国皇帝的行为中有哪些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

  • 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夺得皇帝宝座用时最短的帝王是谁?有何惊人特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白手起家”就是指原来基础条件没有或者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创就一番事业,中国古代白手起家的皇帝也有不少,我觉得以下十位应该是白手起家的皇帝,对比一下就知道谁用时最短了。对比一下白手起家的皇帝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先对比下白手起家的皇帝们登上帝位的时间。一、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9年10月,已经48

  • 古代善于纳谏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周文王康熙乾隆雍正武则天还有战国时期战国时最多有许多善于纳谏的君王.举例:太宗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

  • 古代哪个君王对历史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个人认为,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最大,主要表现在他对古代中国政治开创性的贡献,以及他本人对后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上面。“千古一帝”可不是吃素的!光凭这一点就力压众多古代君王了。秦始皇所率领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了诸夏,在政治上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对当时来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之间

  • 纳谏有风险,有哪些关于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纳谏:魏征和唐太宗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