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尧舜禹等古代皇帝的治国之道

尧舜禹等古代皇帝的治国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78 更新时间:2024/1/24 3:13:39

1.使民以时,不夺农时,让百姓得以大力发展农业!这在当时就相当于是一国的经济基础!2.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只是史料中解读出来的,但是实际中应该并不会如此吧,似乎难以实行!

古代文将为了治理国家的事例

商鞅变法算吧?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后来由于商鞅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故事二则(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二)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群臣一听,齐声赞颂。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哪个皇帝在位时间最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其权力和地位达到最巅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皇位对于人的诱惑自然是超越一切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皇帝也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可是还是有人前赴后继的往这个位置上挤,于是就出现很多在位时间很短的皇帝。按在位时间短长排列,我整理出几位在位时间短的皇帝。1.金国的末代

  • 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皇帝最善于用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一、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一个奴隶百里奚,和他谈了三天话,就把国政交给这个奴隶来打理,而使秦国成为五霸之一。穆公不但赦免了杀他宝马的300个农夫,还送给他们酒喝。最终这300农夫在战场上救了他的命,还把晋国国君擒捉。赦免了因穆公决策失误而打败仗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将领,最终孟明视三人为国雪恨。二

  • 有哪些古代君王善用贤才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明帝不给自己的外甥封官...关键是个“贤”字,只要是贤才,不管亲疏远近,都可以选用春秋霸主齐桓公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征,这两个都是不计前嫌而知人善用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或伟绩

  • 中国古代依法治国的典型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

  • 中国历史上推行法家学派治理国家的有为皇帝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典型法家治理另外,汉朝汉武帝是法外儒,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治理从这以后,皇帝治理天下基本上都是内法外儒,除少数外另外曹操也是明显的法家治理,(不过不知算不算皇帝)我们在坚持工作之外,还必须养成坚持休息的习惯。梅兰芳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精神畅快,心气和平

  •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说故事前先说两个小段子:古时候男子上门提亲,若长得好看,姑娘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长得丑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古时候英雄救了美女,如果英雄长得帅,美女就会一脸娇羞的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不帅就会说:“英雄救命之恩,小

  • 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巧妙应对君王问话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赵匡胤早年离家外出闯荡,想投奔父亲好友,当时的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并没有留下他,只是给了赵匡胤十贯钱,便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通过兵变当了皇帝,在一次酒宴上想起此事,便询问王彦超当时为何不接纳他。王彦超是这么回答的:勺水岂能止神龙耶!(一池浅水怎么能藏住神龙呢?)

  • 历史上有哪些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明君: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废除了“连坐”(连坐,就是一个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儿等都要牵连在内,一同办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是毁坏他的肢体)。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战争,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样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他本人也注意节俭,比如

  • 因守规矩而成功的古代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守规矩而成功的故事有以下几篇:篇一:《程门立雪》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

  • 纳谏故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比较有名。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