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你还知道哪个古代名人苦读的故事,请写出一个或三个?

你还知道哪个古代名人苦读的故事,请写出一个或三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263 更新时间:2024/3/2 9:52:3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这是古代一些名人挑灯苦读,追求知识,奋发上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故事完全可以信手拈来。

头悬梁锥刺骨这讲的是两位名人的故事:汉朝时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位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打盹时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一直就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灯火通明。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到自己家里来读书。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讲的也是两位名人苦读的故事。囊萤是说的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夏天晚上他看到萤火虫飞起来一闪一闪的发出光,他就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纱袋子里来当灯读书。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可惜。他看到外面的雪映亮光可以读书,于是就在雪地里学习起来。

这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是因为年轻时,刻苦读书,发奋学习的结果,为开挂的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成就了一份留名历史的事业,让后人把他们的故事传颂。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脾气非常好、即便被触犯龙颜也不予治罪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皇帝,

  • 请问我国古代有哪些平民成才的励志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话,肯定第一是朱元璋,因为他放牛娃出身,流过浪,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可以说是出身最贫贱的帝王了。南北朝刘裕的出身也不好,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因为被寄养过,所以小名叫刘寄奴,也是看着自己奋斗成南北朝第一帝王。还有南北朝石勒,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将领的话,首先想到薛仁贵,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

  • 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中,哪些后来被证明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这一个是隋文帝杨坚。后周宇文即皇帝位后,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开始执掌大权。宇文22岁时就非常诡异的死掉了,当然历史书上说是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才死的,但不足以采信。他生前多曾次扬言要杀死杨坚,都没有完成,因此阁主间接怀疑是杨坚暗中下手除掉了宇文。宇文阐当上皇帝后,只有七岁,任命杨坚为丞相

  •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实际上,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提了四条建议:一是广开言路,二是公正刑罚奖赏,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四是北伐。对于治国理政来言,人才永远是第一位,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事后证明,蜀国之所以被邓艾偷袭成功,就是因为刘禅重用宦官黄皓,军务废弛,政务形同虚设,给了邓艾可乘之机,不然凭借蜀国天险,汉中不易失,剑阁更

  •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弹劾了许多朝廷大佬,为何却没有得到报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一身铁面无私,弹劾了许多朝廷大佬,为何却没有得到报复。。。包拯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录开封府事。他一身得罪了很都朝廷显达,没有受到报复。其原因也很简单。历史上的名言:‘君明臣贤’。包拯期当朝皇帝是仁宗皇帝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他的父皇是真宗皇帝赵恒。当年赵恒恩宠两个妃子,即李妃,刘妃,皇言明你两个

  • 古代臣子向君主谏言,往往是编一个寓言故事,谁来评述一下古代的“寓言谏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类似寓言在史书的《滑稽列传》里很多,举例一个:齐威王时期,威沉湎酒色经常作乐达旦,左右大臣们无人敢劝谏,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且危亡”。齐威王有个入赘女婿叫淳于髡,他知道威王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就对齐威王说:“有只大鸟飞到了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呢?”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劝谏技巧?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犯颜直谏的例子很多。因为他们多为忠臣良将。为黎民为社稷不怕丢官甚至丧命。如谏太宗十思疏的魏征,多次使唐太宗下不来台;力谏宋仁宗的包拯,竟敢与仁宗朝堂之上吵了起来;抬着棺材死谏嘉靖帝的海瑞。皆因封建社会中,文谏死,武战死是做为臣子的本份和基本操守。论起劝谏的技巧也可举上几例:一,触说太后,战

  •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纳谏而成明君,为什么有一次气得大喊会须杀此田舍翁?当时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太宗亦如此,尽管他英明果断,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雷厉风行精简了臃肿宏大的政府机构,又顺应形势的发展,改革了三省六部;还联手朝臣,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但也是食人间的凡人,也不完美,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李世民能成为一代贤明君主,主要在于他有“水可载舟亦可覆”的重民思想,又善于

  • 古代谏臣是如何劝谏帝王避防过失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君有君德,臣有臣行,各行其位,各司其职,则上下有序,天下大治。是任用了良辅还是错用了奸臣,人臣的正或邪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成败得失。大臣如果能在事情、形势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就能先料到,洞若观火,清楚地知道存亡、得失的关键,而且能在事情要发生阶段,及时采取错施,防微杜浙。让君主能超然独立,而始终立足在荣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