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22 更新时间:2024/1/15 13:28:15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

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死数年,以至于遭受亡国之辱了。

蜀汉皇帝:刘禅(少年)

蜀汉继承了汉朝体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论道,事务决于台阁即尚书台。大臣加“录尚书事”头衔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书台的相关文书事务,兼有行政权和决策权,尚书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无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诸帝那样,天天四更赶早朝,忙到晚上还要批阅无数奏折、举国事无巨细大小皆察,这便是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刘禅选择的为君方式,便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为国家尽可能发挥才干。

蜀汉皇帝:刘禅(中年)

蜀汉政权加“录尚书事”头衔者,继丞相诸葛亮之后,还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数人。他们要么是诸葛亮生前的亲信,要么是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他们任职期间的军政成绩,皆离不开刘禅的首肯和鼎力支持。

蜀汉四英:诸葛亮、蒋琬、费、董允

特别是姜维身为曹魏降将,执掌重兵,连年北伐,屡败屡战,是以“军旅数出,百姓瘁”,文武重臣如诸葛瞻、董厥;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都对其甚为不满,谋划着要削夺他的兵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才让姜维始终掌握了国家半数以上的精兵。

蜀汉大将军:姜维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言是“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刘禅在位的绝大部分时期,确实深切秉行两位父辈的遗训,他根本无需乾纲独断,大权独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便已经充分履行了自己身为君主的职责。

如果刘禅有幸生逢大一统王朝的两汉治世,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他的历史评价,也未必会低于汉元帝,汉和帝,汉安帝等汉朝先帝。

只可惜刘禅治理的,却偏偏是蜀汉这么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亡的政权。

蜀汉政权从立国起就先天不足,两汉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凉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兖州、豫州一共九个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得到了交州,以及荆州,扬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只得益州一州,国力军力相比于魏国,皆处于绝对劣势。

即使以诸葛亮被后世广为赞誉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过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阴平两个边郡,最终耗尽心力,死而后已。

几十年时间推移,随着曹魏政权控制的中原九州,生产力不断恢复和发展,此时的蜀汉无论北伐还是坐守,都无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国内战“淮南三叛”,双方就动员了总计四十余万大军(司马昭26万vs诸葛诞15万),等到司马昭击平国内反对派,整合中枢后,其可动员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

而此时蜀国常备军不过10万2千,其盟友东吴常备军也只有23万,两国兵力之和,亦不过只有魏国的六成左右。

当魏国几十万大军如泰山压顶之势来攻,汉中要地失守,大半国土丢失,邓艾的百战精兵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魏国名将:邓艾

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纷纷举起白旗,抛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抛弃刘璋一样,刘禅也不能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历史盖棺定论。

他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都因此变得不值一提,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乐不思蜀

晋武帝司马炎给刘禅的谥号是“安乐思公”,到了永嘉之乱,匈奴人的胡汉政权攻破长安洛阳,一边将刘禅的子孙连同司马氏皇族一起杀尽,一边又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

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若刘禅死于亡国之前,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

他的发妻张皇后早逝,被刘禅谥为“敬哀皇后”,“敬”也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谥号,谥法云,“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则刘禅在位的前四十年的治绩,原本是完全当得起“大汉孝敬皇帝”(简称“汉敬帝”)这样的谥号的。

在蜀汉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西蜀大地成了许多政权的兵戈交锋之所。西晋、成汉、东晋、前秦、谯蜀、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因此,蜀中百姓愈发怀念刘禅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阴,实属必然。

他们自发为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建立了蜀后主庙,和刘备的蜀先主庙,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并位于成都,享受后人香火祭拜。

这两庙一祠的格局,也从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续了近千年光阴。北宋时有个益州知州蒋堂,因大兴土木建铜壶阁,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毁刘禅祠,引发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满,被贬官徙职。刘禅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久之,或以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蒋堂传》可惜随着后世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君臣法则从秦汉时的“君臣互择”变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在元末明初成书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就变成了诸葛亮在世时,就听信谗言败坏国事、令诸葛亮在大好时机退兵的昏君,“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诸葛亮,也因此被贬低成听其乱命而退兵,错失北伐良机的愚忠之臣。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影响力巨大,关于三国的戏剧、影视、游戏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国志》正史。《演义》大行于世后,刘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区经过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规模战乱,每一次都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新朝建立后从外地的移民迁移,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蜀中百姓对刘禅长达千年的怀思,同样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不但后主庙被废弃,被称为“武侯祠”的刘备和诸葛亮合祀庙中,也再没有了刘禅的容身之所。

可叹阿斗,何以临难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脾气非常好、即便被触犯龙颜也不予治罪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皇帝,

  • 请问我国古代有哪些平民成才的励志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话,肯定第一是朱元璋,因为他放牛娃出身,流过浪,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可以说是出身最贫贱的帝王了。南北朝刘裕的出身也不好,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因为被寄养过,所以小名叫刘寄奴,也是看着自己奋斗成南北朝第一帝王。还有南北朝石勒,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将领的话,首先想到薛仁贵,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

  • 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中,哪些后来被证明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这一个是隋文帝杨坚。后周宇文即皇帝位后,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开始执掌大权。宇文22岁时就非常诡异的死掉了,当然历史书上说是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才死的,但不足以采信。他生前多曾次扬言要杀死杨坚,都没有完成,因此阁主间接怀疑是杨坚暗中下手除掉了宇文。宇文阐当上皇帝后,只有七岁,任命杨坚为丞相

  •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实际上,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提了四条建议:一是广开言路,二是公正刑罚奖赏,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四是北伐。对于治国理政来言,人才永远是第一位,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事后证明,蜀国之所以被邓艾偷袭成功,就是因为刘禅重用宦官黄皓,军务废弛,政务形同虚设,给了邓艾可乘之机,不然凭借蜀国天险,汉中不易失,剑阁更

  •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弹劾了许多朝廷大佬,为何却没有得到报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一身铁面无私,弹劾了许多朝廷大佬,为何却没有得到报复。。。包拯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录开封府事。他一身得罪了很都朝廷显达,没有受到报复。其原因也很简单。历史上的名言:‘君明臣贤’。包拯期当朝皇帝是仁宗皇帝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他的父皇是真宗皇帝赵恒。当年赵恒恩宠两个妃子,即李妃,刘妃,皇言明你两个

  • 古代臣子向君主谏言,往往是编一个寓言故事,谁来评述一下古代的“寓言谏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类似寓言在史书的《滑稽列传》里很多,举例一个:齐威王时期,威沉湎酒色经常作乐达旦,左右大臣们无人敢劝谏,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且危亡”。齐威王有个入赘女婿叫淳于髡,他知道威王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就对齐威王说:“有只大鸟飞到了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呢?”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劝谏技巧?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犯颜直谏的例子很多。因为他们多为忠臣良将。为黎民为社稷不怕丢官甚至丧命。如谏太宗十思疏的魏征,多次使唐太宗下不来台;力谏宋仁宗的包拯,竟敢与仁宗朝堂之上吵了起来;抬着棺材死谏嘉靖帝的海瑞。皆因封建社会中,文谏死,武战死是做为臣子的本份和基本操守。论起劝谏的技巧也可举上几例:一,触说太后,战

  •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纳谏而成明君,为什么有一次气得大喊会须杀此田舍翁?当时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太宗亦如此,尽管他英明果断,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雷厉风行精简了臃肿宏大的政府机构,又顺应形势的发展,改革了三省六部;还联手朝臣,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但也是食人间的凡人,也不完美,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李世民能成为一代贤明君主,主要在于他有“水可载舟亦可覆”的重民思想,又善于

  • 古代谏臣是如何劝谏帝王避防过失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君有君德,臣有臣行,各行其位,各司其职,则上下有序,天下大治。是任用了良辅还是错用了奸臣,人臣的正或邪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成败得失。大臣如果能在事情、形势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就能先料到,洞若观火,清楚地知道存亡、得失的关键,而且能在事情要发生阶段,及时采取错施,防微杜浙。让君主能超然独立,而始终立足在荣显

  • 《大秦赋》中嬴政连杀27名大臣的真正企图是什么?他为何却赦免了第28个劝谏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赢政果断镇压叛乱之后,又采取铁腕手段连杀27名为赵姬赵太后力谏的大臣,顿时震撼到整个朝野,令宗室的族人和外臣来客们一时还真不敢乱做动作,全朝人心浮动。那么赢政连杀27名大臣的企图又是什么呢?他为何赦免了第28个劝谏的人?话说秦国经历了之乱以后,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势力和各位外来的臣子都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