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有什么依法治国的例子????急!!!!!!!!!!!!!!!!!!!!

历史上有什么依法治国的例子????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42 更新时间:2023/12/14 23:40:50

孟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师表里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君王明明看不起平民,为何还要假意和平民打好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君王并不一定就是看不起平民的,而民生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本,君王自然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才想跟平民打好关系。君王虽然高高在上,看起来不会亲近任何人,但是事实上真正关心江山社稷,关心天下苍生的君王才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而君王的爱也不再是小众的爱,他们的爱往往容纳万千,

  • 在古代,关于劝谏都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李斯《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接下来又从地

  • 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孝宗,明孝宗,汉文帝等等。赵(shèn),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生于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于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明孝宗朱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

  • 大克鼎有哪些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周穆王死后,儿子扈即位,是为共王(也作恭王),他之后的王位更迭,《史记》仅用了短短数言:“共王崩,子懿王立。……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比起前期的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着墨太少,尤其是懿王去世后,继位的不是懿王太子燮(即后来的夷王),而是恭王的弟弟、懿王的

  • 古代皇帝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

  •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直言进谏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

  • 与皇帝有关的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金屋藏娇_成语解释【拼音】:jīnwūcángjiāo【释义】: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蔡桓公讳疾忌医[拼音]huìjíjì

  • 古代名人对老百姓有益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

  • 中国历史有一个和齐宣王有关的典故,后成为成语什么?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

  • 为何安于现状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只听任最强有力的和最富足的天性指使令其生存成为可能的东西,即闲情逸致、冒险、非信仰、放浪形骸本身,假如把此等行为听任中等天性支配,那真会毁掉他们,但也有可供支配的。这就是:任劳任怨、规规矩矩、自我节制、固定的'信念'——简言之,'群畜美德'。因为,在这种美德的熏陶之下,中等的种类会日臻完善。——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