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帝王善用人才使国家强大。。要具体事例,最好简洁一点

古代帝王善用人才使国家强大。。要具体事例,最好简洁一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25 更新时间:2024/1/18 21:52:12

燕昭王用乐毅打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诸侯侧目。他的儿子燕惠王猜忌他,逼走了乐毅,结果全功尽弃。齐桓公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为天下第一强国,霸主。结果失去管仲,就失去了霸业。自己死后三个月都没能下葬。魏文侯用李悝变法,使国家开始富强。后又重要吴起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用乐羊夺取中山。战国时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这都是他重要人才的结果在中国一向讲究的就是“人治”,所谓“得人者昌,失人则亡”。只要是国家强盛的时期,帝王都是会用人才的人。

秦用商鞅变法图强终灭六国;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等贤臣创造“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知人善任,开创“开元盛世”;

有没有关于古代,君主对于别人犯的错或愚昧宽容对待,然后那个人帮了君主这样的故事的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次齐襄王派使臣出使赵国,因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是一位不寻常的王后--她协助赵惠文王把赵国治理得颇为出色,因而在诸侯王的心目中颇有威望--便特意修了一封国书给赵威后。使臣到达齐国后,向赵威后转达齐襄王的问候并递交了国书。赵威后接过国书,并没有马上阅,而首先问齐国使臣:贵国今年的年成好不好。www.zhlzw.com没有什么灾害吧·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大的病痛、灾难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臣听了,很不满意,就说:我是奉齐王的命令,专程来向您问候的,按照礼仪,王后您也该先问齐王好。现在您却先问年岁的丰歉,百姓的生活,最后才问到齐王,这岂不是抬高卑贱而压低尊贵了吗·赵威后微微一笑,耐心地启导他说;你说得不对呀,想想看,要是没有好的年成,百姓哪能生活得下去,又哪儿还有百姓·若是没有百姓,又哪儿还有君主·说到这里,她略一停顿,又以强调的语气说,所以,我才那样问您,而没有按以往的惯例行事,舍本而先问末。齐国使臣聆听了这番教诲,虽然面红耳赤,却对贤明的赵威后打心眼里佩服了。抚爱百姓——周武王姬发在即将发动战争、征讨商纣的时候,曾经向姜太公吕尚讨教克敌制胜的方法。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为暴虐,残害天下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仁德贤能来对付纣王的昏庸无道。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心,得到他们的拥护,一定就能够取得胜利。”姬发把姜太公的话记在心上。当他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打开巨桥的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百姓;把商纣存放在鹿台的钱财拿出来,分给民众。对那些受到商纣*的人,姬发一一给他们洗清耻辱。比如,对被商纣挖去心脏的比干,姬发修高他的陵墓;对看到拿着象牙筷子吃饭的商纣就哀叹其末日不远了的箕子,把他从囚禁中解放出来;亲自到商汤庙去朝拜深受天下人尊敬的商汤。一天,遇到一个中暑的人,姬发就让人把他扶到大树下,自己坐在他身边,用左胳膊搂着他,右手给他打扇……如此等等的行为,让天下百姓看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对商朝的旧臣,不因为他们以前为商纣做过事就疏远他们,只要有才华,姬发就重用。对自己的老部下,姬发也没有感情上特别亲近,用人按照任人唯贤的标准。人人都各得其所,住自己的房子,种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事做,天下安定有序。姬发为了警戒自己少犯或不犯错误,立了一面小鼓,一旦发现有失误的苗头就敲一敲。《史记》网开三面--商汤建立殷朝(即商朝)的成汤,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很关心百姓疾苦,他曾对大臣说:“一个想知道自己的模样,可以对着水面看自己脸,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只要看看老百姓就会知道。”有一次,汤离开王宫到城外私访,他来到一处人们经常行围打猎的地方,看到一个猎人,布下一张捕禽兽的大网,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道:“但愿天下的禽兽都进到我的网里来,一个都跑不掉才好。”汤听后对那猎人说:“你把天下的禽兽都捕完了,将来你的儿子还捕什么呀?你儿子的儿子又该怎么办呀?”猎人回答不上来,汤就把他的网解开三面,只留下一面,并让猎人再说:“禽兽们,想往左的往左,想往右的往右,那是生路,还有不听话的就到我的网里来吧。”网开三面的事,很快就传遍各地。成语“网开一面”就是从这里来的,它告诉我们,有些事不要做绝了,要网开一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纳谏:魏征和唐太宗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

  •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失败的事例,委婉纳谏的事,直接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

  •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这几天正好高考季,大抵上在古代科举考试就等于是加强版的高考了,华夏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的清末才结束。绵延1300年之下,其中的故事自然多姿多彩。我来换个视角,从考题上说说科举的逗逼事儿。最懵逼题目1901年湖广乡试《项羽拿破仑论》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想搞一些新气象,于是

  • 关于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

  • 关于“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有什么成语或者典故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立木建信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

  • 历史上能谦虚听从他人意见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汉光武帝刘秀“强项令”:光武帝姐湖阳公主家府中的一个男仆,仗势杀人后藏进主人家府。洛阳令董宣设计,把这个杀人犯抓住,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把杀人犯斩决。湖阳公主到光武帝前告状,光武帝大怒,召来董宣,准备下令处死董宣。董宣毫不畏惧,反问刘秀要天下?还是要包庇杀人犯?光武帝无言以对,只得放了董宣。然而

  • 古代关于君王感恩的故事。 感恩阿感恩啊感恩啊感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春秋时期的楚灵王(前540~前530年在位)喜欢瘦弱细腰的美女.为此他专门修了一座宫殿来收养细腰的宫女,称"细腰宫".有的宫女为了使自己的腰细,取得楚王的欢心而不吃饭,甚至出现饿死的情况.这可以说是人类"减肥"的最早记录了.为此,后人把细腰的女子称为"楚腰",变成了9一个典故.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

  • 古代君王重用人才和无视人才有哪些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和项羽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

  • 我国古代的贵族是如何蓄养死士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豢养死士并不困难,方法也很简单。我们看看电视剧《征服》里面的刘华强。刘华强是有真实原型的,案件也是真实的。刘华强为了报复亲弟弟被人砍成重伤致残,连续杀了多个仇人,都是石家庄黑社会的大哥级人物。但刘华强自己基本没动手,全部是靠手下的两个死士,大鹏和金宝。大鹏和金宝都是杀了人的逃犯,

  •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有这样的高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样的人,的确有。古代有,现代也有。这样的人具备下列特点。一,涉猎广泛,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文学书画等等很多知识。二,这样的人,学到的知识不一定特别深,但学到的都是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有用的知识。三,这样的人,由于知识储备丰富,头脑十分灵活,看待问题,直通要害。不像某些只专研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