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用人不计前嫌的名人故事

中国历史上用人不计前嫌的名人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4/1/20 20:53:56

管仲魏征,当然这里主要说是管仲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曾经在齐桓公还没有即位之时射伤了他,但齐桓公最后还是邀请管仲来辅佐他成就了霸业,对他们来说,能成大者都有博大的胸怀,知人善用,对待有才之人能够不计前嫌。而管仲作为臣子,即使去辅佐之前的敌人,在其位谋其事,也尽心尽力,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年幼时丧父,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比较贫苦,但他人穷志不穷,刻苦读书,自学成才。他群览博书,对政治、军事、律法极为深知,有着自己对政治独辟蹊径的见解以及极高的军事素质。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帮助齐桓公上位的无形武器。

管仲有个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关系很好,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不好,两人一起做生意时管仲经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很大方也从不计较,他了解管仲的为人,知道管仲是迫于养家糊口。管仲经常和鲍叔牙一起讨论时政,讨论军事,两个人都希望能在政坛上施展抱负,之后,管仲跟的是齐公子纠,而鲍叔牙追随齐公子小白。

高系素想要让齐公子小白在齐国做君主,但是不同意见的鲁庄公想要公子纠来当君主,就派遣管仲在半路杀害小白。管仲在路上向小白射箭,腿被射中的小白为了保命装死,并且首先到齐国成为了君主。但是管仲以为他杀死了公子小白,传话给鲁庄公,鲁庄公下令保护公子纠的队伍放慢进程,而率先回到齐国的小白下令拦截纠的部队,大获全胜。

齐桓公记恨管仲射伤他的那一箭,要下令把他杀了,鲍叔牙急忙让齐桓公手下留情,并告诉齐桓公如果只是简单的想要统治好齐国,那就不用需要管仲了,但是要想统治各诸侯国就必须得到管仲的帮助。于是齐桓公让管仲当相国。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齐桓公本意是想让一直追随他的鲍叔牙当相国,但是鲍叔牙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力推让管仲当。对于管仲能够“起死回生”,并且做相国,龅牙叔可谓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开始了他的版图扩张。

首先,毫不费力地攻打了谭国;之后管仲建议齐桓公与其他诸侯国联盟,并攻打了没有参加的遂国,除了郑国之外的诸侯国都服从了提高威望的齐国。齐桓公听取观众的建议,经常在其他国家有难的时候帮助他们,比如山戎侵犯邢国和燕国时,齐桓公就派兵马去支援两国,两国最后很感激齐国的帮助,心甘情愿俯首称臣,把霸业转变的合理合法、合乎人情。

管仲很有谋略,在攻打楚国的时候,齐桓公认为楚国不好攻打,是个硬骨头,于是向管仲询问策略。管仲告诉齐桓公只要派人买楚国的马就可以,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派人以高价去买楚国人手中的鹿。楚王觉得齐桓公很愚蠢,用这么高得价格去买没用的东西,便很愉快的让百姓都去捉鹿卖给齐国,于是全国上上下下都在捉鹿。

这时管仲派人悄悄的去楚国大量回收粮食,告诉齐桓公现在是攻打楚国的时机了,齐桓公不理解为什么,管仲讲解原因,原来现在楚国上上下下都在忙着捉鹿,没有时间去打理田地,对庄稼漠不关心,肯定在之后收成不好,况且囤积的粮食又被齐国收走了,楚国基本是没有粮食会断粮的。果然如管仲所说,楚国最后疯狂高价收购粮食,但是齐国不麦,导致那年楚国一般人口成为了难民,都去了齐国避难,楚国自此一蹶不振,过了几年就向齐国投降了。管仲不仅帮助齐桓公扩大版图成就霸业,而且在齐国内部开始大张阔斧的改革,使得齐国国泰民安,繁荣强盛,管仲很重视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大家都有能力吃饱了才可以安心做别的事,也主张尊王攘夷,各诸侯国相互帮助。

小编觉得管仲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强不息,他没有因为童年的不幸就此颓废,反而博览缺书在政界上一展宏图,曾经三次求职失败,也没有打击他的信心,迎难而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中能够成就霸业的君主背后都有一个智囊团,这需要君主能够信任忠臣,善于采纳良言,而忠臣也同样要在其位谋其事,二者互相配合好,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成就一番事业。

齐桓公与管仲。管仲原本为齐桓公的哥哥效力,还伤害过他,齐桓公当了王之后不计前嫌重用他为宰相。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找历史上诚信故事十个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的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实早在汉朝撰写的《礼记祭统》中提到: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历史上关于反映个人诚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关曾参跟韩信的。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不但博学多才,还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据说

  • 古代大臣劝解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好的,我乐意回答这个问题!相传,东晋年间,有位修化于山阴的道士,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可惜无缘获得。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王经常观察白鹅游戏,并从双掌划水中吸取笔法。于是就买了一大群鹅养起来,伺机接近王羲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士观察到王之经常从一条小道上出入,于是就把他所养的鹅群赶到道路两边,日

  • 关于古代名人谦虚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pre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

  • 中国有关于君王诚信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

  • 古代帝王善用人才使国家强大。。要具体事例,最好简洁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王用乐毅打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诸侯侧目。他的儿子燕惠王猜忌他,逼走了乐毅,结果全功尽弃。齐桓公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为天下第一强国,霸主。结果失去管仲,就失去了霸业。自己死后三个月都没能下葬。魏文侯用李悝变法,使国家开始富强。后又重要吴起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用乐羊夺取中山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纳谏:魏征和唐太宗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

  •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失败的事例,委婉纳谏的事,直接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

  •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这几天正好高考季,大抵上在古代科举考试就等于是加强版的高考了,华夏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的清末才结束。绵延1300年之下,其中的故事自然多姿多彩。我来换个视角,从考题上说说科举的逗逼事儿。最懵逼题目1901年湖广乡试《项羽拿破仑论》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想搞一些新气象,于是

  • 关于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