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85 更新时间:2024/1/6 1:04:37

好的,我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相传,东晋年间,有位修化于山阴的道士,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可惜无缘获得。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王经常观察白鹅游戏,并从双掌划水中吸取笔法。于是就买了一大群鹅养起来,伺机接近王羲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士观察到王之经常从一条小道上出入,于是就把他所养的鹅群赶到道路两边,日夜等侯。

一日,王偕友路过,果然被路边白鹅吸引,驻足观看,爱惜异常。知道了是道士所有后,欲出高价买走。道士欲擒故纵:我视鹅为朋友,怎么能卖给你呢?在王之再三央求下,道士转入正题:要不,你给我抄一部《黄庭经》,我把这些鹅亲自给您送去!

交易达成,皆大欢喜!

这就是“书成换白鹅”的由来。

三百年后,另一位既崇拜王羲之,又崇尚道士的大诗人李白,感于此事,作诗颂曰: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说到李白,我再聊一聊他的书法趣事。

李白人称诗仙,自然骨子里崇仙尚道,这从他那些夸张豪放的诗句里就能看到。一日兴起,邀杜甫高适等诗友出游,时修行于王屋山的白云先生司马承祯,为道教清派宗师,与李白交往甚笃。于是李杜等人一路直奔王屋山,赴阳台宫访司马。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李白一行登上王屋山,一问方知,司马先生已经仙逝。李白于阳台宫外肃立许久,为痛失知音而沉默不语,神色凝重。下山后,把酒痛饮,酒后遂作《上阳台帖》(后人命名),凡二十五字,畅快淋漓,字字珠玑!

这幅法帖,也是李白存世的唯一墨宝。

此帖自李白之后,为历代藏家和爱书者所爱,所以也屡经易手。其中,狂爱艺术的宋徽宗赵佶,更是视若珍宝,前序后跋,为此帖重塑金身。又经元,明,清,至民国初,流落于民间。

民国时期有位国学大儒,也是大收藏家,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得到《上阳台帖》被人欲卖往国外,十分着急,经多次磋商后,变卖府邸,以六万大大洋把此帖买下。建国后,他听人说毛主席喜欢书法,遂把此帖赠送主席。

毛主席一见此帖,便爱不释手,细细揣摩,时时赏读。做为一代伟人,主席知道此文物的价值,不久便捐给了故宫博物馆,也成了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一员。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书法趣闻,闻者增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于古代名人谦虚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pre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

  • 中国有关于君王诚信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

  • 古代帝王善用人才使国家强大。。要具体事例,最好简洁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王用乐毅打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诸侯侧目。他的儿子燕惠王猜忌他,逼走了乐毅,结果全功尽弃。齐桓公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为天下第一强国,霸主。结果失去管仲,就失去了霸业。自己死后三个月都没能下葬。魏文侯用李悝变法,使国家开始富强。后又重要吴起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用乐羊夺取中山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纳谏:魏征和唐太宗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

  •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失败的事例,委婉纳谏的事,直接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

  •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这几天正好高考季,大抵上在古代科举考试就等于是加强版的高考了,华夏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的清末才结束。绵延1300年之下,其中的故事自然多姿多彩。我来换个视角,从考题上说说科举的逗逼事儿。最懵逼题目1901年湖广乡试《项羽拿破仑论》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想搞一些新气象,于是

  • 关于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

  • 关于“古代君王为了确立诚信,然路人搬木头赏黄金”有什么成语或者典故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立木建信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

  • 历史上能谦虚听从他人意见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汉光武帝刘秀“强项令”:光武帝姐湖阳公主家府中的一个男仆,仗势杀人后藏进主人家府。洛阳令董宣设计,把这个杀人犯抓住,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把杀人犯斩决。湖阳公主到光武帝前告状,光武帝大怒,召来董宣,准备下令处死董宣。董宣毫不畏惧,反问刘秀要天下?还是要包庇杀人犯?光武帝无言以对,只得放了董宣。然而

  • 古代关于君王感恩的故事。 感恩阿感恩啊感恩啊感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春秋时期的楚灵王(前540~前530年在位)喜欢瘦弱细腰的美女.为此他专门修了一座宫殿来收养细腰的宫女,称"细腰宫".有的宫女为了使自己的腰细,取得楚王的欢心而不吃饭,甚至出现饿死的情况.这可以说是人类"减肥"的最早记录了.为此,后人把细腰的女子称为"楚腰",变成了9一个典故.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