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

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289 更新时间:2024/1/24 22:23:54

1、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

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2、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魏征曾经辅佐唐高宗与唐太宗两位皇帝,他常常向唐太宗直谏,不怕牺牲,以至与唐太宗好几次龙颜大怒,幸亏有长孙皇后为他说情,使他免遭惩罚。

3、有一次,唐太宗令太常少卿祖孝孙去教宫人音乐,结果教得不好。唐太宗对他大加责备。在场的温彦博、王不同意太宗的做法,说:“孝孙雅士,今乃使之教宫人,又从而谴之,臣窃以为不可。”

唐太宗听后发火了,指责他们“附下罔上”。彦博害怕了,下拜谢罪;王不拜,说:“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耶!此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唐太宗听了只好作罢。第二天,唐太宗私下对房玄龄说:“自古帝王纳谏诚难,朕昨责温彦博、王,至今悔之。”

当时不仅大臣敢谏,小官也敢谏。栎阳县丞刘仁轨,对太宗正在秋收大忙季节要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地区打猎事不同意,要求他改在冬闲时去。经刘仁轨的谏阻,唐太宗不仅收回了成命,还把刘仁轨的官职提了一品,以示奖励。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河清海晏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

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唐太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即位时,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筹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掉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获得同、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锋利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定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否决,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嘴,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慨而杀人。争辩的功效,唐太宗折服了,而且称赞戴胄秉公功令。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应难堪,下不了台。不外过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本身避免过掉。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攻讦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更正自已过掉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很是哀痛,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酬报镜,可以明得掉。……今魏征殂(cu,死亡)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本身的统治好处出发,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定见能够当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按捺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冲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用人不计前嫌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魏征,当然这里主要说是管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曾经在齐桓公还没有即位之时射伤了他,但齐桓公最后还是邀请管仲来辅佐他成就了霸业,对他们来说,能成大者都有博大的胸怀,知人善用,对待有才之人能够不计前嫌。而管仲作为臣子,即使去辅佐之前的敌人,在其位谋其事,也尽心尽力,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年幼时丧父

  • 找历史上诚信故事十个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的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实早在汉朝撰写的《礼记祭统》中提到: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历史上关于反映个人诚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关曾参跟韩信的。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不但博学多才,还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据说

  • 古代大臣劝解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好的,我乐意回答这个问题!相传,东晋年间,有位修化于山阴的道士,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可惜无缘获得。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王经常观察白鹅游戏,并从双掌划水中吸取笔法。于是就买了一大群鹅养起来,伺机接近王羲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士观察到王之经常从一条小道上出入,于是就把他所养的鹅群赶到道路两边,日

  • 关于古代名人谦虚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pre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

  • 中国有关于君王诚信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

  • 古代帝王善用人才使国家强大。。要具体事例,最好简洁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王用乐毅打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诸侯侧目。他的儿子燕惠王猜忌他,逼走了乐毅,结果全功尽弃。齐桓公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为天下第一强国,霸主。结果失去管仲,就失去了霸业。自己死后三个月都没能下葬。魏文侯用李悝变法,使国家开始富强。后又重要吴起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用乐羊夺取中山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纳谏:魏征和唐太宗魏徵向太宗进谏,前后200多条。魏徵不仅在唐朝以休养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国策的辩论上,在废除分封制度、完善郡县制度的政治方针的施行上,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在许多生活细节上,也给太宗以很好的规谏。特别要提到的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这十条几乎条条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告诫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约

  •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失败的事例,委婉纳谏的事,直接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

  •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这几天正好高考季,大抵上在古代科举考试就等于是加强版的高考了,华夏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的清末才结束。绵延1300年之下,其中的故事自然多姿多彩。我来换个视角,从考题上说说科举的逗逼事儿。最懵逼题目1901年湖广乡试《项羽拿破仑论》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想搞一些新气象,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