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并不大,为何令后世人称道不已?

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并不大,为何令后世人称道不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94 更新时间:2024/1/19 23:46:03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好皇帝评选的话,汉文帝作为候选人绝对不会掉出前五名的排名。文帝的好,可以说发自内心,而这一切又和他的出生,还有面对的时局,和他所真心实意施行的政策有关,皇帝都不完美但是汉文帝接近完美。汉文帝刘恒是个苦命的孩子,生母薄姬是投降的魏王豹的王妃,因为貌美还有学识而被刘邦赏识并且进入刘邦的后宫,之后生下汉文帝刘恒。之后聪明的薄姬为了避祸主动要求跟随儿子刘恒去封地,才躲过之后的“诸吕之乱”。

在“诸吕之乱”之后,朝廷重臣开始给皇帝做海选,毫无根基而又以贤明著称的汉文帝被选入视野。

于是在公元前180年刘恒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这件事看上去是好事情,运气好的没边了,居然撞大运做了皇帝,其实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时候的汉帝国,可谓百病缠身,内忧外患,充满危机,一片凋敝景象。

当时时局到底如何我们继续看。汉朝自从高祖登位开始其实一直都不太平,先是攻灭各地割据诸侯王,,后来诛杀功臣,之后连连用兵,刘邦也在匈奴哪里吃了大亏,才有白登之围,和后来的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又遇见匈奴扣边吕后卑颜屈膝选择忍辱,之后就是吕后之乱,当时情况是吕后专政,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吕氏封有三王,引起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嫉妒,酿成“诸吕之乱”。

随后“诸吕之乱”被周勃陈平等人带头平定。

这就是西汉开国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而着一系列事情持续多久,准确的说有23年。一个国家23年都在风雨飘摇,不停内乱那当然是民不聊生。

据史料载:刘邦时期物价就已经开始飞涨,当时1石米的价格需要1万钱,也就是说120斤大米要现在2000元人民币,比现在米价贵多啦。而购买1匹马则需要100两黄金。

于此同时,商业行为也非常混乱,商人投机倒把囤积曲奇想象严重。这貌似已经成为汉初的顽疾。当时民间的现状是,“人相食,死者过半”,很多百姓房子没有,土地也没有,失业在家又找不到工作,政府也没钱救济,无奈只能到处流浪,就形成啦流民。流民问题一直是封建帝国最大问题之一,流民代表的就是不稳定,明朝就是亡于流民。

以上是帝国内部经济问题,还有个大问题就是藩王割据问题。汉初刘邦以复古分封和郡县制二种方式制定帝国制度,当时分封有异姓功臣为王者七国,同姓子弟为王者九国,不仅如此,还有侯国一百余。这些封国和封侯俨然独立王国。

他们将自己封国封都视作自己都私有财产,故而尽心经营,千方百计地壮大国力,而对中央政府,只是每年象征性地交点“保护费”为税赋。

中央政府要管理全国却无钱可用,地方封国和封侯却是富得流油,其中又以吴王刘濞为最,他的封地有铜山在手,居然自行铸钱,还靠近海边可以煮水为盐,盐铜一直是封建帝国的财富根本,一个中央政府没有盐铁一个地方封王却有,这就难免尾大不掉。而吴王刘濞有如此多财富,野心当然是随之增加。

侯国富有,中央贫困,按现在说法,是部门经理比董事长拿的年薪还要多。也因此高祖刘邦,汉惠帝,吕后及中央高官都厉行节俭,粗衣淡饭,实则是国家没钱,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都汉帝国就是如此,强枝弱干,外有匈奴,内有流民,经济凋敝,财政困难。

而这个时候上台的汉文帝,你认为他做皇帝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汉文帝登位,形象的比喻就是在走钢丝绳,稍微不留意就有性命之忧,封国,内部流民,外部匈奴,都可以要他命。

汉文帝就是面对如此危局上台的,那么他是怎么做的?

当时的汉文帝是被大臣拥戴成为皇帝的,刚来的时候他心里也没底,大臣心里也没底。

一群都没底的人在一起,难免不互相怀疑。

可是汉文帝不同他有他的人格魅力,就算心里没底,甚至有一丝惶恐。但是以“仁孝宽厚”著称古今的他,拿出来自己的人品作为赌注。在所有朝臣还有天下人怀疑的目光中,他以坦然承认现有局面为前提下,力求舒缓矛盾双方的情绪,力求一个相对平缓的态势。

在局势稍微缓和之后,他开始施行新政,以“轻刑法,减赋税,亲懦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沼责己,又不大更张,一意与民休息”为政策主导。

可以说将治理地方的权利全部交出去,而他只制定大政方针。将会有的各种阻力降低到最低。

对于当时汉帝国的时局而言,需要的是“戒急用忍”,在“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贫困现实之下,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才是解决根源问题,不过是让“百姓有饭吃,不至成乞丐;百姓有房住,不至成房奴;百姓有地种,不至成草寇,百姓有工作,不至失业,这才是最紧要的民生工程。至于那些尾大不掉的诸侯王,真的没功夫也没能力搭理,只能放之任之,等待时机。

公元前178年,刘恒下诏,“除田租税之半”,就是将耕地租金从15税1改为30税1。随后在公元前168年这个政策又实施了一次,也许是他觉得这样的力度还远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公元前167年,刘恒干脆下诏,将田租全免。

虽然不久之后又恢复30税1的租金,但刘恒和他的帝国已经向天下昭示了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在他登基后成为一种不可动摇的治国理念,那就是以民为先,与民休息。

在恢复国力几年之后,汉文帝开始想办法解决尾大不掉的诸侯王问题。公元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继位,刘恒以齐国开刀,将其分为六国,之后在同年,封淮南王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实际上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削弱了侯国的实力。

虽然诸侯坐大的局面未有根本的改变,但至少在一定层面上创出了安定与发展的模样。

随着汉文帝与民休息政策的施行,汉朝国力开始显著恢复。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以万计,用来串起铜钱的绳子已经断了;国家粮仓里的粮食多得连粮库都存不住了,新粮下面压着旧粮,有些粮食已经腐败得无法食用。

如果将帝国比喻成一家公司,那么在刘恒继位之前的汉帝国刘氏企业无疑都快要破产

很多大企业正摩拳擦掌地准备清算,比如外患匈奴,比如内患的诸侯王,比如流民。

他们无不磨拳搽掌,盯上所有能抢夺的一切。

还好,还好,万幸的是,新董事长刘恒上台,经过一番董事会决议,通过“破产保护”之后的汉王朝终于凤凰涅。刘恒抓住了所能利用的全部机会,随着帝国蒸蒸日上,他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领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帝国接班人,这句话汉景帝刘可能不止一次地从父亲汉文帝刘恒的口中听到。实际上,汉景帝也是这样做的,他继位以来始终兢棘业业,如履薄冰。因为帝国的好梦才刚刚开始,远未到弹冠相庆的地步。令他最担忧的,不在内廷而在外藩。

他要承先帝之业,让帝国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就必须对各地藩王做彻底的清除。这也是后来汉景帝”七国之乱“的根源。随着汉文帝汉景帝二位帝王的励精图治,终于才有啦汉武帝的犁庭扫穴,成就大汉盛世和汉民族之荣光。

历史的承接就是如此发人深省,汉武帝伟大,汉景帝也伟大,但是诺要说最伟大的,我看还是开创者汉文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孝亲敬老故事: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 《论语》六则孝道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孝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人类的基本行为中许多重要的部分都是天性(本能)使然,在这一方面,人类与动物是没有分别的: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伟大的爱情、异性间的相互吸引等等都无法超越天性(本能)的范畴。但是,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竭力呵护,而没有子女给予父母的反馈与回报(“乌鸦反哺”是为了让人们行孝而编造出来

  • 中国古代篡位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篡位的故事有不少,曹丕篡位京剧称前逼宫;司马氏逼宫称后逼宫。朱元璋陈桥兵变也是篡位;王莽开新朝又是一例。至于吕后和武则天算不算篡位就众说不一了。古代百姓对君王的称呼有很多种,按使目多少排序,有以下几种: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令赋诗》:“皇上

  • 历史上有哪些听信谗言的君王实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赵王迁听的是郭开的谗言,郭开或许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小人了吧,他在服侍赵王迁的父亲赵王偃时,就曾经收了贿赂后,对赵王说廉颇老将军尚能饭,但是一顿饭得上三次厕所,结果导致廉颇老将军没有得重用,最终造反,逃到了魏国。而这回郭开则是收了王翦将军的贿赂,跟赵王迁说李牧和司马尚,在边境和秦军接触亲密,可能会造

  • 为什么魏晋两朝都提倡“以孝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中国很多朝代都是提倡以孝治理天下,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只要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就可以被推荐做官,像官职孝廉,真的很值得现在中国的社会学习不是“腊丸案”,而是“蜡丸案”。而且“蜡丸案”并非丑闻,恰恰是李光地人生最光辉,品德最高尚的表现,也是雍正之所以称赞李光地为“一代完人”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

  • 《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那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登基后,表现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李剧照古代中国,自秦汉时起,皇帝可谓“高危职业”之一。被权臣弑杀、废黜,被大臣蒙蔽,被民众推翻,……屡见不鲜,以至于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在被逼“禅位”时,发誓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连带着历代很多储君,费尽心机博取太子之位;期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防父皇、母后(父皇的其她妃嫔)、

  • 古代皇帝听小人谗言,冤枉忠臣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听信秦桧谗言,赵构杀忠良岳飞。赵构听信秦桧的谗言,为了彻底求和,尽快解救远在北国的母亲,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派魏良臣赴金国,提出议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回南宋。宋高宗对金使说:“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金使回

  • 古代君王有哪些是因为听信小人之言,却不信忠臣而国破家亡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崇祯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听信宦官谗言,杀害了忠臣袁崇焕,后李闯王带领农民起义军杀入京城,被迫于北京梅山上吊自杀。阿斗蜀后主刘禅他听信太监黄皓之言恭手奉送江山给魏将邓艾。别的五代十国或者在南北朝宋齐梁陈里面还可以找到一点资料。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

  •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但作为不朽

  • 为何明朝人会如此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海瑞入仕为官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奇怪的是他每罢官一次,复起时便升迁一次,官反倒越作越大,但都是高位闲职。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摆设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来了。只有他能“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满朝文武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这是史家对海瑞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