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还记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吗?

还记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031 更新时间:2024/1/18 16:09:03

第一部分(何时定型)儒家十分强调孝道,认为孝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孝与忠又是相互联系的,由孝推及于忠,有利于封建宗法统治,所以历代王朝也以各种形式提倡孝道。

由于儒家的宣扬和历代统治者的表彰,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以孝闻名的典型故事,后来,元朝的郭氏对这些著名的孝子的故事进行收集,编辑成册,合为“二十四孝”,他还在每一个故事后都写了一首诗加以赞扬。

因为这些故事切近社会民众,通俗易懂,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二部分(故事内容)“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孝道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是:

(1)孝感动天。上古时的虞舜在父母和弟弟都有怪脾气的情况下,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感动了上天。他在历山耕地时,象来帮忙,鸟来协助,帝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周代的老莱子为了使双亲高兴,70岁时还不说老,经常穿上幼儿穿的花绿衣服,装着婴儿的样子在父母身边嬉戏。一次端水上堂,假装跌倒,还学起婴儿啼哭。

(3)鹿乳奉亲。周代的剡子,父母年老,双眼都有疾病,想吃鹿乳。剡子便穿上鹿皮,进入深山,混入鹿群,取鹿乳给父母吃。猎人看见要射箭,剡子急忙脱下鹿皮,说明情况,才得以幸免。

(4)为亲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家贫,常以野菜充饥,为了亲人吃好,常到百里以外去背米。亲人死后,子路在楚国做官,随从的车有百辆,仓库里粮食堆积很多,坐在多重的茵席上,排一排鼎吃饭。但他很感慨,以为自己再想吃野菜,为亲人背米,都做不到了。

(5)啮指心痛。孔子的弟子曾参特别孝敬母亲。一次,他去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手忙脚乱,而曾参迟迟不归。母亲便咬破手指,曾参忽觉心痛,便背着柴禾回了家。曾参跪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就咬指提醒曾参。

(6)单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损早年丧母,父亲又娶,生有两子。两个弟弟穿着棉衣,闵损却穿单衣,冻得他驾车时连缰绳都抓不住。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母。闵损却加以劝阻,说后母在,只有自己一人受冻;如果后母走了,兄弟三人都会受冻。后母知道了,非常感动,便悔改了。

(7)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对生母殷勤奉养,但母亲常常有病,文帝便亲奉左右,整夜不合眼,衣不解带。所熬的汤药,亲口尝过才让端进去。

(8)拾葚供亲。汉代的蔡顺,少年丧父。当时正值王莽时代,世乱年荒,蔡顺便拾桑葚。赤眉军看见他进行盘问,他说黑色的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被感动了,便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

(9)为母埋儿。汉代的郭巨有三岁的孩子,由于家贫,郭巨的母亲常常将食物节省下来给孙子吃。郭巨认为儿子可以再生,母亲不可再有,于是为了母亲,他跟妻子商量,想把儿子活埋。当郭巨挖了三尺深的坑时,忽然发现了一釜黄金,上面还有文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10)卖身葬父。汉代的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父亲死后,只得卖掉自己借来钱埋葬父亲。后来遇到一位善良的女子与他成了亲。董永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演变成戏剧《天仙配》。

(11)刻木事亲。汉代的丁兰幼年时父母双亡,未能奉养,于是他就刻木为像,当作父母来奉养。妻子对木像逐渐不尊敬,丁兰就休了妻子。

(12)涌泉跃鲤。汉代的姜诗和妻子都很孝顺,母亲喜饮江水,他们就到六七里以外去挑江水。母亲爱吃鱼,夫妇也尽力满足。母亲不愿一个人吃,喜欢与邻居老妇人一起吃。屋舍旁边突然涌出泉水,味道与江水一样,并且每天跃出两条鲤鱼,姜诗夫妇就用这来供养母亲。

(13)怀橘遗亲。东汉的陆绩六岁时到袁术家做客,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辞别时,橘子从怀里掉了出来。袁术问他,他说自己的母亲很喜欢橘子,想带回去给她。

(14)扇枕温衾。东汉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已经去世,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夏天用扇子扇凉床铺,冬天用身体温暖被褥,然后再让父亲睡觉。

(15)行佣供母。东汉的江革早年丧父,由于社会动乱,他背着母亲逃难,几次路遇强盗,他哀求不要劫他走,以供养老母。后来客居下邳,生活十分困难,没有衣服,他就为人去当佣人,挣钱供养母亲。

(16)闻雷泣墓。魏时王裒十分孝顺。母亲生前惧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里,每遇雷雨,王裒就跑到山林里,跪在母亲墓前哭泣,并说自己在这里,请求母亲不要害怕。

(17)哭竹生笋。晋代孟宗少年丧父,母亲年老多病,冬天又想吃笋汤。孟宗无法弄到笋,就到竹林里抱竹而哭。过了一会儿,地面忽然裂开,长出几颗竹笋。他拿回去给母亲吃,母亲吃完病就好了。

(18)卧冰求鲤。晋代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常在父亲面前挑拨,使王祥失去父母之爱。继母冬天忽然想吃鱼,王祥便解开衣服,卧在河面的冰上。冰忽然自动裂开,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拿回去送给继母吃。

(19)扼虎救父。晋代的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下地收庄稼,忽有老虎咬着父亲拖着走。杨香见状,不顾一切上前,用力扼起老虎的脖子。老虎居然吓跑,父亲幸免于难。

(20)恣蚊饱血。晋代的吴猛八岁时,由于家贫,夏天没有蚊帐。但当时蚊子很多,吴猛便躺在床上,任凭蚊子叮咬,他希望让蚊子吸饱,以免双亲再受蚊子的叮咬。

(21)尝粪心忧。南齐时的庚黔娄当了县令,上任不到10天,忽然觉得心慌出汗,就弃官回家。当时,他的父亲刚刚生病两天。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坏,可以尝一下粪便,味苦就能转好,味甜就要恶化。他尝过后,觉得味甜。于是,他十分忧愁,便向北辰祈祷,请求代替父亲去死。

(22)乳姑不怠。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老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崔山南的祖母便每天洗澡,到堂上让婆婆吸吮乳汁。这样,崔山南的曾祖母虽然不吃饭,但仍健康生活了多年。曾祖母生病之后召集全家,说自己没有什么报答媳妇的恩德,只是希望后世子孙媳妇们都这样孝顺。

(23)亲涤溺器。宋代的黄庭坚在哲宗时任太史,自己虽然尊贵,但仍然事母尽孝,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洗便器,时刻尽其做儿子的孝心。

(24)弃官寻母。宋代的朱寿昌七岁时,生身母亲由于受嫡母的妒忌,被迫改嫁,50年没能相见。后来,他与家人诀别,弃官入秦寻母,发誓见不到母亲不再回来。他到同州时终于见到母亲,那时,母亲已经70多岁。

第三部分(总结)从“二十四孝”的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其中选录的都是各个时代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当年人们汇编这些故事,肯定也不是让人直接效仿,如法炮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它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尊老爱老的精神实质是任何时候都应当学习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并不大,为何令后世人称道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好皇帝评选的话,汉文帝作为候选人绝对不会掉出前五名的排名。文帝的好,可以说发自内心,而这一切又和他的出生,还有面对的时局,和他所真心实意施行的政策有关,皇帝都不完美但是汉文帝接近完美。汉文帝刘恒是个苦命的孩子,生母薄姬是投降的魏王豹的王妃,因为貌美还有学识而被刘邦赏识并且进入刘邦的

  •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孝亲敬老故事: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 《论语》六则孝道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孝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人类的基本行为中许多重要的部分都是天性(本能)使然,在这一方面,人类与动物是没有分别的: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伟大的爱情、异性间的相互吸引等等都无法超越天性(本能)的范畴。但是,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竭力呵护,而没有子女给予父母的反馈与回报(“乌鸦反哺”是为了让人们行孝而编造出来

  • 中国古代篡位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篡位的故事有不少,曹丕篡位京剧称前逼宫;司马氏逼宫称后逼宫。朱元璋陈桥兵变也是篡位;王莽开新朝又是一例。至于吕后和武则天算不算篡位就众说不一了。古代百姓对君王的称呼有很多种,按使目多少排序,有以下几种: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令赋诗》:“皇上

  • 历史上有哪些听信谗言的君王实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赵王迁听的是郭开的谗言,郭开或许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小人了吧,他在服侍赵王迁的父亲赵王偃时,就曾经收了贿赂后,对赵王说廉颇老将军尚能饭,但是一顿饭得上三次厕所,结果导致廉颇老将军没有得重用,最终造反,逃到了魏国。而这回郭开则是收了王翦将军的贿赂,跟赵王迁说李牧和司马尚,在边境和秦军接触亲密,可能会造

  • 为什么魏晋两朝都提倡“以孝治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中国很多朝代都是提倡以孝治理天下,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只要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就可以被推荐做官,像官职孝廉,真的很值得现在中国的社会学习不是“腊丸案”,而是“蜡丸案”。而且“蜡丸案”并非丑闻,恰恰是李光地人生最光辉,品德最高尚的表现,也是雍正之所以称赞李光地为“一代完人”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

  • 《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那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登基后,表现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李剧照古代中国,自秦汉时起,皇帝可谓“高危职业”之一。被权臣弑杀、废黜,被大臣蒙蔽,被民众推翻,……屡见不鲜,以至于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在被逼“禅位”时,发誓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连带着历代很多储君,费尽心机博取太子之位;期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防父皇、母后(父皇的其她妃嫔)、

  • 古代皇帝听小人谗言,冤枉忠臣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听信秦桧谗言,赵构杀忠良岳飞。赵构听信秦桧的谗言,为了彻底求和,尽快解救远在北国的母亲,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派魏良臣赴金国,提出议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回南宋。宋高宗对金使说:“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信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金使回

  • 古代君王有哪些是因为听信小人之言,却不信忠臣而国破家亡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崇祯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听信宦官谗言,杀害了忠臣袁崇焕,后李闯王带领农民起义军杀入京城,被迫于北京梅山上吊自杀。阿斗蜀后主刘禅他听信太监黄皓之言恭手奉送江山给魏将邓艾。别的五代十国或者在南北朝宋齐梁陈里面还可以找到一点资料。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

  •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但作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