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公五拜小臣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访一个普通的士人。纵然老先生不想富贵是可以的,但让我不喜好仁义,却是不可以的。”结果齐桓公五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小臣。齐桓公正是由于具备这样一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所以才会有不计前嫌,果断任用管仲为相的举动,终于成为天下霸主。2、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郭嘉。虽然郭嘉的年龄不大,但是却非常有才华,这一点深得曹操的赏识。如果当初郭嘉没有早早死去,或许他在曹操这里的地位会更加非同寻常。郭嘉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太放荡,不怎么在乎小节。这一点让一些比较在乎礼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就跟曹操吐槽这事。曹操一边应付说自己一定会好好管教郭嘉,一边继续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护着郭嘉,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实在有大臣老说郭嘉,曹操还会用点小恩小惠让大臣放过此事。3、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得如饥似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占了婺州,儒士许瑗前来见他,向他建议道:“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动地表示:“予(我)思英贤,有如饥渴。”朱元璋这样说并不夸张,只要听说有贤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计请到身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到了徽州,他听说隐居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气,便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从连岭前往石门山中,亲临其家,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很受感动,向朱元璋进献了三项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从宏观上确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4、有一天,昭王赏赐郭隗百金。郭隗没有收,只是让随从捧着金盒,跟随他陪同昭王一同登上燕都城墙,在城上席地而坐。昭王目光遥望南天,怒发冲冠。郭隗从旁看了,笑道:“大王一定又在想找齐国复仇的事了吧。您别忧愤过度,还是先听为臣讲个千里马故事给您听听吧。”言毕,就郑重地指着百金盒讲了一则古人用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古代有位君王酷爱千里马,特地张贴告示,悬赏千金以求此马。可是国人不相信这个告示,没人搭理。君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真的派了个会相马的宦官,带着千金周游列国去买千里马。结果这宦官花了五百金买回来一具完整的马骨骸;虽说是死马,可是骨头架子很高大,想必生前很是剽悍雄健。宦官用车载着这一具马骨骸,招摇过市,引得国人围观,议论纷纷。当宦官进了王官,向君王献上这具马骨骸时,君王很生气,刚要发怒,宦官赶紧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刚死不久;我找人别除了皮肉,骨架依然那么雄健……”听到这儿君王打断了他的话,疑惑地问他,要一匹死的千里马有什么用?宦官这才点明他的意图,说是如果君王肯用五百金买一匹死的千里马。那就向世人表明君王真的是想求千里马,是一位讲诚信的贤君。此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有三人各进献了一匹千里马。君王果真各赏了千金。世人知道了以后,传为美谈。郭隗讲完故事后,燕昭王马上悟出了其中的深意,立即命人就在燕都城内显眼的地方,筑起一座高台,供置许多黄金,取名“黄金台”,用来招纳四方贤士。不久政治家、军事家争相来投奔燕国。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帅才军事家乐毅!5、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更多文章
历史上劝谏成功或失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魏征和唐太宗的,这个太多了…失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俘虏越王勾践,后来要释放,吴子胥犯颜上谏,吴王不听,释放勾践回国,最终吴亡国被越所灭…
有哪些古代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要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
古代君王崇重儒学的目的是什么?尊君抑臣还是振兴教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君王崇拜重视儒学是有目的的。古代君王是从中华大地长期纷争,难以统治而得出的结论:为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要有一种学术思想来统一社会。后来,几经周折,从汉武帝开始,统治者选择了儒家学说以治理国家。我们从儒学的产生,形成与核心理论,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君王崇重儒学的目的?推行的是尊君抑臣还是振
中国古代历史中哪些皇帝比较善于用人?创业公司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创业公司用人有3点需要向古代的皇帝们学习。第一是知人善任,对自己要任用的人有充分的了解。曲韦没有什么军事头脑,但是非常勇猛,力大如牛,所以曹操用他作为护卫而不是征战的将军。许攸老谋深算,能够不受曹操的种种语言影响,猜到曹军已经缺粮,所以成为曹操最为依赖的谋士。侯君集没什么文化,所以李世民特意让李靖教
历史上重视文化文治突出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以文治武功来标榜自己的功绩,那么哪些皇帝文化文治突出呢?我们来列举几位,有不妥之处还请不吝赐教。第一个就是汉武帝了,虽然武力著称,不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后世都依照他的政策执行,也算是文治突出吧。第二个曹丕,建安七子之一,自己也有文章传世。第三个唐玄宗,唐朝一直
赵匡胤是如何发掘和使用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认清人才的本质,善于用真的贤能的人在我国古代,所有的君主基本上都会去招纳人才,而广泛的去招纳人才,目的当然是为了使用这些人才,我还想要使用这些人才,就要善于在了解这些人才才能的基础上,充分的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且将他们的长处发挥好,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最大限度的能够发挥出他们才能的环境与平台,
关于君王慧眼识才的作文?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举贤任能,慧眼识才凡行大事业,必有大人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无不懂得人才是事业之根本,选拔和使用人才事关兴国安邦这样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李世民特别重视人才,他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胸怀和气魄,将各类人才收拢到自己身边,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群体,为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最为重要的基
武则天重视爱惜人才,用过宰相75人,却为何最器重狄仁杰?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狄仁杰和武则天是工作关系,绝不暧昧。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宰相班子。同时会有好几个宰相在朝。宰相人员的调整也很正常。唐玄宗差不多是三年左右调整。一方面是形势在变,需要不同人才来任职;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任何人任职时间太长,会产生太大的势力。所以,武则天用过75个宰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不妥。她不是独
古代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人才是一个组织机构或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们关键因素。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以及相关制度选人才。飞鸿曾在市级部门机关任人事教育科长多年的经历,对现阶段人才选拨机制相对熟悉,对古代选人用人机制也有所了解,现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古代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的,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