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崇拜重视儒学是有目的的。古代君王是从中华大地长期纷争,难以统治而得出的结论:为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要有一种学术思想来统一社会。
后来,几经周折,从汉武帝开始,统治者选择了儒家学说以治理国家。
我们从儒学的产生,形成与核心理论,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君王崇重儒学的目的?推行的是尊君抑臣还是振兴教化?
儒学产生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如何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儒家和法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一争论历经三百多年,儒学稍占上风。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末期,儒学始终流行于列国之间,影响很大,被称之为“显学”。虽然如此,也没有被当时的执政者所采纳,而且还受到了墨家、道家特别是法家的攻击。也就是说儒学在先秦并没有被推崇和重视,尤其是到了秦朝,对儒学更是不理睬而打入冷宫。
儒学被统治者推崇和重视,真正列入正宗地位,是在汉武帝建立西汉政权时期。也就是说从汉朝开始,儒学才取得了社会思想统治地位。这是由董仲舒倡导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有直接的关系。
董仲舒在推行儒家学说时,建立了和形成了一套新的儒家思想。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具体实施中,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融和在一起,加以发展,其效果显著。
自西汉之后,古代各朝代君王大多数接受了儒家学说,并推崇和重视。古代君王重视和推崇儒家学说的目的,在这里一目了然了,就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儒学尊君抑臣的仁爱礼教的教化思想,正适合统治者治国平乱,加强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
在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君权和相权(丞相)之争一直斗争很激烈。“尊君抑臣”就是增大皇帝的权利,削减大臣的权利。而仁爱礼教,正是教化大臣和老百姓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有推行儒家学说思想,才能抑制大臣听从君主指挥,治理和平息百姓造反,例如农民起义等。
总之,古代君王崇重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运用儒学尊君抑臣和仁爱礼教的学说理论,结合振兴教化,大力推行,以治理国家,坚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谈论这个话题,是为了揭露古代封建君王所崇重儒学,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实质。我们学习儒学,就是要弘扬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优良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