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哪国更吸引人才?

战国时期哪国更吸引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79 更新时间:2023/12/14 12:57:30

大家好!这个问题玉之溪来回答一下吧!

先秦春秋战果时期,天下大势进入了,诸侯兼并和人口争夺,人才大争之世。众多诸侯国,相继开始了变法强军强国之路。

首先是三家分晋的魏国,任用了法家李锂进行政治上的变法,又用兵家的吴起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农业水利上用了西门豹进行改革。通过以上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战国,向西打压秦国、向南力压楚国、向东打击齐国,韩赵均为小跟班,很是风光。要数人才的出生地魏国最多。它都不知道怎么用,比如商鞅(当时叫卫鞅、公孙鞅)、范睢、吕不韦等太多了。

魏国当时是天下士子,心中最为向往施展抱负的舞台,奈何魏国不加珍惜,人才太多,不知道咋们么处理,于是当权的人就对这些士子进行迫害,最终逃脱出去人才在他国发展,最终都是魏国走下坡路的推手。

而当时的齐国也重视人才的挽留,建立稷下学宫,光缆人才,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田文,号称食客三千。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人才库,但是这都是有权势的丞相所为,不是国家行为,用到时给予权利,不用时,就养起来,相当于顾问。不能挽留最有才越能力的人。当时的兵家名士孙膑就是这样。

秦国由于地处西部,远离中原人才之地,天下的读书人也最不愿意去秦国,秦国由于缺乏人才,经济文化军事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只是由于民风尚武,才有一席之地,为了东出,涿鹿天下,秦国发出了最诚恳和的求贤令,最终法家名士,公孙鞅,入秦,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有效果的变法商鞅变法,最终奠定了强秦的根基,虽然最后商鞅,由于国王的更替,被处死,但他的变法成果缺保留了下来,并一直贯彻执行,最终秦国统一天下。

在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在政治上给他最大的权利,甚至可以处分储君。孝公从不干涉他的改革,改革到了攻坚期,触及皇亲国戚的利益,孝公都会挺身而出,化解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很彻底。因此说,秦国的人才政策最实惠,给的权利最大。

要说那种国人才政策最好,我觉得秦国最好,发现人才,必给实权。魏国人才最多,但受迫害的也最多;齐国在规模上最大,最好看,但留不住有真才实学之人。

我是玉之溪,此文原创手机打字录入,喜欢点赞!

战国大争之世,各国都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通过礼贤下士、大办官学、高官厚禄等方式招揽人才。战国初期魏国最能吸引人才,战国中期齐国、燕国人才济济,战国中后期秦国更能吸引人才。

战国初期,魏文侯礼贤下士,魏国人才鼎盛魏文侯在位时,任用人才不看出身,唯才使用。得到重用的李悝、吴起是卫国平民,乐羊、西门豹是魏国平民,翟璜是戎狄人,这些平民百姓得到魏文侯的重用,极大地刺激了底层人士,纷纷到魏国来,以求得到一官半职,施展抱负。

魏文侯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打下了礼贤下士的好招牌。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在当时属于泰斗级人才、是天下士人的灵魂宗师,魏文侯亲自登门拜访,并拜为老师,子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国君的老师,享受了孔子都不曾享受过的待遇。魏文侯尊重人才可不是嘴巴上说说,每次经过另一老师段干木的家门时,都会俯首行礼,每一次行礼都是最好的招贤令。

魏文侯诚实守信,即便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让招来的人才觉得自己处处受尊重,才能激发他们为国效力的动力,魏文侯通过诚信的方法,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有一天下着大雨,魏文侯没事干,在宫里招待一批大臣,酒酣耳热之际,有下人来提醒魏文侯打猎时间到了,原来魏文侯和一个朋友约好了此时去打猎。魏文侯向在座的道歉,驾上马车就出发,亲自去向朋友道歉并另约时间。

魏文侯礼贤下士、诚实守信、唯才任用,吸引了大批人才,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

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国大批精英齐桓公田午在位时,修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英才,著书讲学,一时人才荟萃,到齐宣王时,达到顶峰。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主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不论出身学派,均可在此讲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国历史上不多的、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

稷下学宫吸引了大批人才精英,齐威王重用人才,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齐国成为了仅次于秦国的大国。

燕昭王修建黄金台,招来了邹衍、乐毅燕昭王是在一片废墟上建国的,急需人才辅佐。大臣郭隗给他讲了个千金买马的故事,燕昭王大受启发,修建黄金台招揽天下英才。

邹衍是名闻天下的阴阳五行家,在齐国稷下学宫就很受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

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

燕昭王的行为,大讨天下贤士的欢心,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燕国人才济济。

秦孝公登位后,秦国成了最能吸引人才的国家一、秦孝公发布招贤令,公孙鞅赴秦;之后人才源源不断

21岁继位的秦孝公,是位有着雄心壮志的国君,不满天下卑秦的局面,发布了名震天下的《招贤令》,招贤令情真意切、将秦公渴求人才的志愿表现得淋漓尽致,打动了在魏国不得志的公孙鞅。

卫国人公孙鞅是位不世出的杰出人才,提出的王霸之道、富国强兵策略颇对秦孝公的胃口,二人肝胆相照、相互扶持,经过二十来年的努力,将偏居西锤的弱小秦国打造成七雄之首,为后来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商鞅始,秦国源源不断吸引着列国人才:张仪、范雎从魏国来,魏冉从楚国来,李斯从齐国来……

这些杰出的人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秦国为什么能招揽那么多的优质人才?

1、秦国历代国君求贤若渴

秦孝公的招贤令自不用说,为了招揽贤才,把不争气的祖宗都骂了;

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很快就接纳了张仪,委以重任;

秦昭襄王听说范雎能够帮自己收回权力,50多岁了,居然还屈伸下跪,讨要高招;

……

历代秦君求贤若渴的态度,为秦国招来了大批优质的人才。

2、秦国国力逐渐强大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实力是一天比一天强,强大就是吸引人才最好的招牌。和现在一样,很多人宁愿住地下室也要留在北上广,不愿回偏僻的乡村;优秀人才都愿意到美国、欧洲去,还没听说哪个同学到非洲去留学。

3、高官厚禄吸引力强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施行军工爵制,有功劳才能升官、发财,本事不大的纨绔子弟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有能力的人自然不愿意过碌碌无为的日子,在本国没奔头,就到秦国去找出路。上蔡人李斯就是最好的例子,离开家乡后,先到齐国求学,学得一身本领后,到秦国施展抱负。

秦国国力处于上升期,需要大量的各门各类人才,只要积极办事、为国效力,从不吝啬赏赐,不管是俸禄还是上升渠道都比其他国家好。

4、招揽的人才都能合理使用

招来人才只是第一步,如果不合理使用的话,还是没什么用,典型的就是魏惠王,孟子、邹衍都曾去过魏国,看了看,拍拍屁股就走了,原因就在于魏惠王不会用人。

秦国对优质的人才,一向不吝高官重爵。《招贤令》上面说的清清楚楚:

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秦国几代国君很好的执行这一政策,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全都是位高权重,这样他们的才能就能充分发挥;获得爵位,就能够留下这些大才。

总结:各国对人才的吸引程度,间接地反映了国力的强弱。战国初期,魏国广揽人才,成为中原霸主;之后齐国、燕国招贤纳士,国力强大一时;秦孝公开始,秦国成了最具吸引人才的国家,秦国走上富国强兵的快车道,最终一统天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推动作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能做出统一六国的壮举,跟它日积月累的国家实力是离不开关系的,没有那个国家能在没有准备、积累下就能与多个国家争锋相对的。秦穆公,姓赢,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时期,任用了百里奚、蹇(jian)叔、由余等谋臣。对于秦穆公重用人才对秦国统一六国有没有推动作用呢?我们先不

  • 宋太祖为何重视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因为他家祖辈,世代为农,深知没有文化的苦衷。况且,历代为君为王者,若想江山永固,更离不了治国安邦之文臣,所以他主政尤以文治为重,武亦次之……鲍叔牙少年时

  • 曹操与刘备如何说服部下诚心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简单,曹操主要靠钱,刘备主要靠情!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刘备和曹操求贤的过程,其实和今日我们去职场招新差不多,曹操每次遇到人才,在一番套路之后,直接就给投靠的人才加官进爵,收买人心。像是后来投奔的张辽,张等人,他们虽是降将,曹操却给了他们高官厚禄,甚至一度还超过了手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对他们能

  • 古代谋士出谋献策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谋士有很多,如秦有商鞅、李斯,汉有张良、范增、蒯通、陈平、萧何、曹参、陆贾,三国有贾诩、诸葛亮、庞统、徐庶、郭嘉、荀、司马懿,周瑜,,晋有羊祜、杜预,唐有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元有耶律楚材,明有刘基等最著名的莫属三国故事里的诸葛亮,贾诩,郭嘉,鲁肃,周瑜及刘伯温,张良,范蠡等等......诸葛

  • 所谓“王莽求贤”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典故:王莽求贤。汉。王莽依其姑母乃汉元帝之后。官封为新都侯。为人谦恭。又广结豪杰贤能。仗义疏财。後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由于实行复古制度。加深人民痛苦。不久刘秀起来推翻王莽。恢复汉室。史称後(东)汉。

  • “千金买骨”由什么典故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马骨头回来,君大怒,侍臣解释说:大家见君王连马骨头都肯重金买,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自然而然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后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千金买骨”指用重金去买良

  • 汉高祖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古代帝王没有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得到贤人的帮助才建立起功名的。现在天下就有贤人和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可忧虑的是人主不去交接他们,贤士通过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已经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的力量平定了天下,把天下作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奉祀宗庙,世代不

  • 赵匡胤和周娥皇的爱情故事是民间传说还是果有其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某些电视剧说他和周娥皇曾经是恋人,还说二人之间有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剧中演绎赵匡胤在年轻闯荡江湖的时候,巧遇年轻漂亮,流落江湖的贵门女子周娥皇,于是二人擦出了爱的火花。赵匡胤发誓:“这辈子非娥皇不娶,娥皇也表示非赵匡胤不嫁”。然而命运弄人,两人终因战乱失散。若干年后,一个偶

  • 历来帝王的爱情真的开如牡丹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历来帝王的爱情繁花锦簇,盛开犹如牡丹一样华贵,其中不乏千古绝唱、流长凄美。“力拔山兮气盖世”,秦末汉初,战神项羽自有了虞,再没找第二个女人,虞美人为了项羽垓下无牵无挂突围,临别一剑自刎,一首“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东汉光武帝刘秀,挚爱仁孝、矜慈的原配阴丽华一生,

  • 纳兰容若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第一词人。他出生于1654年12月12日,那天正下着鹅毛大雪。卒于1684年,终年30岁。纳兰容若是幸运的,生在富贵之家,锦衣玉食。纳兰容若又是不幸的,他不能守护他的恋人,他不能选择他的职业……不是人间富贵花,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