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真正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人才,为什么都是魏国跑过去的?

真正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的人才,为什么都是魏国跑过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20 更新时间:2024/1/16 12:26:34

这个问题很有趣。

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有趣的是,这三人,都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反过来又把魏国整得半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魏国时就是一条虫,到了秦国都成了一条龙。

商鞅是法家,张仪与范雎算纵横家,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权谋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即纵横)强秦者大抵三晋之人也。”这里说的三晋,包括魏、赵、韩三国,都是从晋国分化出来的,搞权谋都是第一流的,其中魏国去的人最多,成为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我觉得,秦国应该交给魏国一笔人才培养费与转让费。

魏国输出的人才,以法家、纵横家为主。为什么魏国能冒出这么多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为什么在魏国又混不下去呢?我觉得有必要来分析一下。

1、魏国的前身晋国,有深厚的权谋文化,是诞生法家与纵横家的摇篮

晋国是春秋时期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法学思想发达,先后制订有《被庐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范宣子刑书》等。公元前513年,赵鞅铸刑鼎,成为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晋国铸刑鼎与郑国子产铸刑鼎一样,是我国最早公开的成文法。由于晋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影响之深远,要甚于郑国。

晋国以及后来分化出来的魏/赵/韩三国,其涌现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在众诸侯国中是首屈一指,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等,其法家思想之渊源,全出自三晋。

晋国的另一个传统,就是权谋文化,后来衍生出纵横学。

大家读历史,一定会有这么个印象,觉得秦国是个很狡诈,很会很权谋的国家。比如明明说要割六百里之地给楚国,到头来忽悠说是六里;比如说请楚怀王去谈判,一去就把人扣为人质,最后客死秦国。所以后来东方诸侯都把秦国的承诺当作放屁,谁也不当一回事。

其实,这是商鞅、张仪去了后,秦国才得这样。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是最耿直仗义的国家之一,而晋国则是最善于搞权谋的。比如说吧,晋国闹饥荒,秦国给它援助大米;等到秦国闹饥荒,晋国却袖手旁观。我读春秋左传时,就发现晋国真是很狡诈,很会耍阴招,它有这个文化传统。

晋国的权谋文化,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有关。晋国的权力长期掌握在几大卿家手中,后来形成“六卿”制,六大家族轮番执政,内斗不休,相互倾轧。六卿变四卿,四卿变三卿,最后三家瓜分晋国。晋国国内残酷的政治斗争,造就其权谋文化极其发达,后来逐渐衍生出“纵横”术。

三晋的文化与东方的齐鲁宋楚文化都不同,没有半点浪漫主义色彩,完全奉行实用主义。你看东方诸侯出了孔子孟子墨子这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师,出了老子庄子这样沉思宇宙人生的智者,出了屈原这样浪漫主义的诗人。而三晋没有,都是出新型实用型人才,不是法家就是纵横家。

2、魏文侯的人才政策,刺激魏国法家、纵横家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进入战国后,继承晋国衣钵的魏国率先称霸。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魏斯的话:“魏文侯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代的“养士”风气,并不是后来战国四公子才有,而是从魏文侯开始的。

魏文侯的人才政策是开放的,他四处收拢名士以为己用。譬如说,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为师,与著名学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师亦友,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时,总是毕恭毕敬。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士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斯。除了以上几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吴起、李悝、西门豹乐羊等人,一时间人才济济。

在这种背景下,魏国本土的法家、纵横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著名法家代表李悝汇集各国刑典,编成《法经》一书,后来这也成为魏国的法律依据。《法经》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部法律文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李悝变法对战国诸国变法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蓝本,后来吴起在楚的变法,商鞅在秦的变法均受李悝的重大影响。而吴起与商鞅,都是从魏国去了别的国家。

在法家兴盛的同时,纵横术也走向繁荣。

法家与纵横家,虽侧重点不同,都是强国之术。法家重在制度,纵横家重在外交,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如果能结合在一起,就相当完美了。

在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独树一帜,是战国时代最显赫的思想流派之一,其特点全在于“实用”二字,他们不是啃书本,更不是读死书,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诸侯之间游走,以种种外交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兴风作浪,纵横捭阖。

魏国出的纵横家最多,但是为什么像张仪、范雎这些纵横家在魏国混不下去,到秦国却如鱼得水呢?

3、从人才流入到人才流失

我细细分析魏国史,大致作了以下划分:

魏文侯时代,人才单边流入。魏武侯时代,以流入为主,开始出现流失,比如吴起去了楚国。魏惠王时代,人才流入与流失相当,表现为来了又走了;比如商鞅从卫国来了,去了秦国;孙膑来了,又回了齐国;孟子来了,张仪走了,等等。在魏惠王之后,人才就加剧流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呢?有几个原因:

其一,魏国人才太多,竞争激烈。

魏国是生产法家、纵横家的大本营,要在这里混得下去,竞争很激烈啊。你懂的那些道理,别人也懂啊,怎么显得你比别人强呢?要有表现的机会,真的很少。比如纵横家大师公孙衍,在魏国时没什么名气,后来跑到秦国,没几年就当上最高的大良造。再比如张仪,在鬼谷子门下毕业,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居然在魏国找不到工作,只好去楚国打工。所以,在魏国要出人头地,太难了。

其二,魏国体制僵化了,讲排资论辈,不看你真才实学。

商鞅由卫入魏,投奔魏国宰相公叔痤。公叔痤欣赏他的才识,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希望能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治理。魏惠王怎么想的呢?他认为公叔痤病得脑残了,竟要他把国家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对于宰相推荐的人,魏惠王不仅不重视,在公叔痤死后,也没有给商鞅安排工作。商鞅一下子成了失业青年,正好秦国发了招工广告,他就前去应聘了。

再比如范雎。同样是纵横家,范雎比张仪好点,在魏国找了份工作,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了门客,但这份工作差点要他的命。出使齐国时,由于表现出色,齐襄王很欣赏他,送给他一个大礼包。不想回国后,因为这个大礼包,范雎遭到审查,被怀疑有卖国行径,差点被活活揍死。大家看看,表现得太好,反而遭到嫉妒/怀疑/猜忌,魏国已经不是魏文侯时的魏国了。在这种氛围下,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就是必然了。

秦国则相反,在秦孝公之后,秦之人才政策最开明,不看资历,不看背景,只看你的真才实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可以一下子从布衣提拔到相国。秦国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富国强兵”,需要的不是充满理想色彩的儒墨,也不是玄奥的道家/阴阳家,而是最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与纵横家。因此,秦国崛起之关键人才多来自魏国,并非意外。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魏国是战国时代第一霸,它地处中原腹地,是战国之世最先开始变法的一个国家!因此魏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强,文明兴盛,有条件培养人才,人才也喜欢往魏国跑。卫鞅就是在魏国公叔丞相府中实习了六年,做了六年的中庶子后才去的秦国。魏国为什么能培养人才而不使用人才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魏国是战国之世第一个变法而强的国家,它的制度先进,军事强大,是所有人才都要掌握的基本功。魏国变法后,对官制、税制、地制、人事关系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是所有国家变法的蓝本,卫鞅就是在魏国学习李悝变法的内容,与魏国的法令官制,这些是他去秦国变法的基本功。

其二、魏国的魏武卒是战国之世的第一支重装步兵,它战斗力惊人;魏国的骑兵也是战国之世的第一支铁骑,战斗力同样可以吊打其它诸侯国。卫鞅在魏国跟着公叔丞相不仅学习政务,也参与军事,他明白魏武卒的优缺点,而秦国变法后建立的新军其实就是魏武卒的加强版。

其三、魏国很有钱,对士子礼遇有佳,在魏国当一个小官,俸禄也足以锦衣玉食,因此很多士子愿意到魏国来寻找富贵,如果寻找不到富贵,再另谋它国。我们的老孟子就喜欢去魏国蹭吃蹭喝,魏惠王父子俩人都对老孟子礼遇有佳,以彰显他们敬贤的名声。

魏国不能发现并重用人才,还是跟魏惠王有很大关系。魏惠王有名师情结与贵族情结,他不喜欢出生寒门的士子,有不喜欢礼贤下士,对于没有名声的士子,他不会重用。庞涓因为是鬼谷子高足,所以得到魏惠王重用,卫鞅因为没有名师且做过丞相府中庶子,所以他不杀也不用;张仪因为在魏国王宫顶撞了老孟子,所以魏惠王不用。

最后一点就是魏国成名太早,到魏惠王后期,各个实权部门都被功臣阶级后代占满了,他们的阶级已经固化了,外人想要进入魏国的实权部门太难了。所以很多士子宁愿去秦国讨出路,也不愿在魏国混日子。再到后来,魏国衰落了,有识之士更不愿意在魏国效力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哪国更吸引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个问题玉之溪来回答一下吧!先秦春秋战果时期,天下大势进入了,诸侯兼并和人口争夺,人才大争之世。众多诸侯国,相继开始了变法强军强国之路。首先是三家分晋的魏国,任用了法家李锂进行政治上的变法,又用兵家的吴起在军事上进行变法,农业水利上用了西门豹进行改革。通过以上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战国

  • 秦穆公重用人才对后来秦统一六国有推动作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能做出统一六国的壮举,跟它日积月累的国家实力是离不开关系的,没有那个国家能在没有准备、积累下就能与多个国家争锋相对的。秦穆公,姓赢,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时期,任用了百里奚、蹇(jian)叔、由余等谋臣。对于秦穆公重用人才对秦国统一六国有没有推动作用呢?我们先不

  • 宋太祖为何重视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因为他家祖辈,世代为农,深知没有文化的苦衷。况且,历代为君为王者,若想江山永固,更离不了治国安邦之文臣,所以他主政尤以文治为重,武亦次之……鲍叔牙少年时

  • 曹操与刘备如何说服部下诚心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简单,曹操主要靠钱,刘备主要靠情!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刘备和曹操求贤的过程,其实和今日我们去职场招新差不多,曹操每次遇到人才,在一番套路之后,直接就给投靠的人才加官进爵,收买人心。像是后来投奔的张辽,张等人,他们虽是降将,曹操却给了他们高官厚禄,甚至一度还超过了手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对他们能

  • 古代谋士出谋献策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谋士有很多,如秦有商鞅、李斯,汉有张良、范增、蒯通、陈平、萧何、曹参、陆贾,三国有贾诩、诸葛亮、庞统、徐庶、郭嘉、荀、司马懿,周瑜,,晋有羊祜、杜预,唐有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元有耶律楚材,明有刘基等最著名的莫属三国故事里的诸葛亮,贾诩,郭嘉,鲁肃,周瑜及刘伯温,张良,范蠡等等......诸葛

  • 所谓“王莽求贤”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典故:王莽求贤。汉。王莽依其姑母乃汉元帝之后。官封为新都侯。为人谦恭。又广结豪杰贤能。仗义疏财。後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由于实行复古制度。加深人民痛苦。不久刘秀起来推翻王莽。恢复汉室。史称後(东)汉。

  • “千金买骨”由什么典故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马骨头回来,君大怒,侍臣解释说:大家见君王连马骨头都肯重金买,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自然而然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后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千金买骨”指用重金去买良

  • 汉高祖求贤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古代帝王没有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得到贤人的帮助才建立起功名的。现在天下就有贤人和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可忧虑的是人主不去交接他们,贤士通过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已经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的力量平定了天下,把天下作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奉祀宗庙,世代不

  • 赵匡胤和周娥皇的爱情故事是民间传说还是果有其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某些电视剧说他和周娥皇曾经是恋人,还说二人之间有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剧中演绎赵匡胤在年轻闯荡江湖的时候,巧遇年轻漂亮,流落江湖的贵门女子周娥皇,于是二人擦出了爱的火花。赵匡胤发誓:“这辈子非娥皇不娶,娥皇也表示非赵匡胤不嫁”。然而命运弄人,两人终因战乱失散。若干年后,一个偶

  • 历来帝王的爱情真的开如牡丹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历来帝王的爱情繁花锦簇,盛开犹如牡丹一样华贵,其中不乏千古绝唱、流长凄美。“力拔山兮气盖世”,秦末汉初,战神项羽自有了虞,再没找第二个女人,虞美人为了项羽垓下无牵无挂突围,临别一剑自刎,一首“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东汉光武帝刘秀,挚爱仁孝、矜慈的原配阴丽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