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吧。
曹操的“求才三令”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指从公元210年到217年的七年间,曹操三次下令,广求天下人才,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气度。令本无名,因内容都涉及访求人才,故后世史家将其合称为“求才三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210年)背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败回北方,南北鼎立的态势初步显现。
内容: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释意:自古接受天命及中兴的英主,都是与贤人君子共同治理天下。如今天下未定,正是用人之迹。像孟公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清心寡欲但才能一般)这样的清廉隐士,在晋国的赵家、魏家做家臣会很轻松,但如果做滕国、薛国大夫,就会显得能力不足。
如今天下有没有太公姜尚(在渭水边钓鱼,80岁才遇到周文王,成就灭商大业)、陈平(西汉开国功臣,道德水准太差,在家时与嫂子,投奔刘邦后收受将领贿赂。但得到刘邦的同乡魏无知的推荐,终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请大家不计其德行,唯才是举。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214年)
背景:曹操击败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平定关中返回洛阳,伏皇后策动伏氏诛杀曹操的事情败露,曹操毒杀伏皇后。
内容: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释意:有德行的人未必有才,有才的人未必有德行。陈平、苏秦(战国时期提倡六国合纵抗秦,最厉害的时候身佩六国相印,曾经凭嘴巴说服齐宣王归还攻占燕国的10座城市,但他反复无常,在燕国时还与燕易王的母亲)都不是有德行的人。
但陈平辅佐刘邦建立西汉,苏秦帮助燕国强大。所以说,人才都有短处,不能因为他有短处而不看到他的长处。
第三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
背景: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释意:伊挚是辅佐商汤灭夏的开国功臣,出身于厨师,以陪嫁奴隶的身份到商汤身边。傅说是商王武丁时从事筑墙的奴隶(奴隶工,混得比农民工还惨)。武丁重用傅说,终使商朝强盛,史称“武丁盛世”。
萧何、曹参、韩信、陈平都是西汉开国功臣。
吴起是战国名将、改革家,但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齐人攻鲁国,鲁国准备用吴起为将军出兵抗齐,但吴起的老婆是齐人,鲁国怀疑他。于是吴起立刻杀掉妻子,最终率领鲁军大败齐国。
后来在魏国时实施军事改革,建立魏国精锐部队武卒,在阴晋之战中以5万击破秦军50万,一生70余战,从无败绩。
在楚国推进改革,楚国强盛一时,史书称“诸侯皆患楚之强”。如今天下该不是有品德完美的人吧?只要有勇敢的,或者可以做文官的,或者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哪怕他有污名,品行有亏,甚至不仁不孝,都可以举荐。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曾三下求贤令,他的《求贤令》是中国最早标榜唯才是举的政令文,其背后是有深深用意和典故的。
人才问题是历代统治者都关心的问题,并且都有自己的选才标准。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诸侯用人往往不拘一格,杀狗卖酒之士,鸡鸣狗盗之徒,有用即用,但从无招贤之政令;两汉时期,帝王曾多次下过求贤诏令,但大都以先道德而后才干为标准,从没有讲过“唯才是举”的话。而曹操在其《求贤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先贤任能的标准。
《求贤令》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使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遭受到了重大挫折,但曹操仍未放弃理想,仍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精神积聚力量。曹操从失败中深深感受到人才对成就大业的关键作用。他写于此年的《短歌行》中所谓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了他求贤若渴,广泛延揽人才之意。
《求贤令》提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讲出了重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天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指出了求贤的紧迫性;而且明确了提出了择人的标准: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翻译过来就是说:齐桓公称霸全赖管仲,而管仲并非“廉士”;现在难道没有像隐居渭滨的姜太公那样的怀才不遇之士吗?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有点生活作风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有才之士吗?有点小毛病没关系,只要有才,就请诸位将其推荐给我。这里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择人标准,应该说是一大创新之举。他的不拘一格选人的思想,在其《求贤勿拘品行令》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列举了伊挚、萧何、韩信、陈平、吴起等人的例子,说明有才是最重要的,并明确提出,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均应举荐,“勿有所遗”。从此可以看出,曹操在用人问题上有他全新的标准,确为道前人之所未道。鲁迅先生在讲到曹操这类文章的特点时说:“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作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说的便写出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通脱自然、放言无忌,正是曹操文章的最重要特点。
因此说,《求贤令》是中国最早提倡“唯才是举”的政令文,以其思想解放和文风解放而深深影响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