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的求才三令是怎样的历史典故?

曹操的求才三令是怎样的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69 更新时间:2024/2/27 21:43:53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吧。

曹操的“求才三令”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指从公元210年到217年的七年间,曹操三次下令,广求天下人才,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气度。令本无名,因内容都涉及访求人才,故后世史家将其合称为“求才三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210年)背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败回北方,南北鼎立的态势初步显现。

内容: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释意:自古接受天命及中兴的英主,都是与贤人君子共同治理天下。如今天下未定,正是用人之迹。像孟公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清心寡欲但才能一般)这样的清廉隐士,在晋国的赵家、魏家做家臣会很轻松,但如果做滕国、薛国大夫,就会显得能力不足。

如今天下有没有太公姜尚(在渭水边钓鱼,80岁才遇到周文王,成就灭商大业)、陈平(西汉开国功臣,道德水准太差,在家时与嫂子,投奔刘邦后收受将领贿赂。但得到刘邦的同乡魏无知的推荐,终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请大家不计其德行,唯才是举。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214年)

背景:曹操击败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平定关中返回洛阳,伏皇后策动伏氏诛杀曹操的事情败露,曹操毒杀伏皇后。

内容: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释意:有德行的人未必有才,有才的人未必有德行。陈平、苏秦(战国时期提倡六国合纵抗秦,最厉害的时候身佩六国相印,曾经凭嘴巴说服齐宣王归还攻占燕国的10座城市,但他反复无常,在燕国时还与燕易王的母亲)都不是有德行的人。

但陈平辅佐刘邦建立西汉,苏秦帮助燕国强大。所以说,人才都有短处,不能因为他有短处而不看到他的长处。

第三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

背景: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

内容: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释意:伊挚是辅佐商汤灭夏的开国功臣,出身于厨师,以陪嫁奴隶的身份到商汤身边。傅说是商王武丁时从事筑墙的奴隶(奴隶工,混得比农民工还惨)。武丁重用傅说,终使商朝强盛,史称“武丁盛世”。

萧何、曹参、韩信、陈平都是西汉开国功臣。

吴起是战国名将、改革家,但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齐人攻鲁国,鲁国准备用吴起为将军出兵抗齐,但吴起的老婆是齐人,鲁国怀疑他。于是吴起立刻杀掉妻子,最终率领鲁军大败齐国。

后来在魏国时实施军事改革,建立魏国精锐部队武卒,在阴晋之战中以5万击破秦军50万,一生70余战,从无败绩。

在楚国推进改革,楚国强盛一时,史书称“诸侯皆患楚之强”。如今天下该不是有品德完美的人吧?只要有勇敢的,或者可以做文官的,或者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哪怕他有污名,品行有亏,甚至不仁不孝,都可以举荐。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曾三下求贤令,他的《求贤令》是中国最早标榜唯才是举的政令文,其背后是有深深用意和典故的。

人才问题是历代统治者都关心的问题,并且都有自己的选才标准。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诸侯用人往往不拘一格,杀狗卖酒之士,鸡鸣狗盗之徒,有用即用,但从无招贤之政令;两汉时期,帝王曾多次下过求贤诏令,但大都以先道德而后才干为标准,从没有讲过“唯才是举”的话。而曹操在其《求贤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先贤任能的标准。

《求贤令》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使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遭受到了重大挫折,但曹操仍未放弃理想,仍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精神积聚力量。曹操从失败中深深感受到人才对成就大业的关键作用。他写于此年的《短歌行》中所谓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了他求贤若渴,广泛延揽人才之意。

《求贤令》提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讲出了重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天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指出了求贤的紧迫性;而且明确了提出了择人的标准: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翻译过来就是说:齐桓公称霸全赖管仲,而管仲并非“廉士”;现在难道没有像隐居渭滨的姜太公那样的怀才不遇之士吗?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有点生活作风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有才之士吗?有点小毛病没关系,只要有才,就请诸位将其推荐给我。这里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择人标准,应该说是一大创新之举。他的不拘一格选人的思想,在其《求贤勿拘品行令》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列举了伊挚、萧何、韩信、陈平、吴起等人的例子,说明有才是最重要的,并明确提出,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均应举荐,“勿有所遗”。从此可以看出,曹操在用人问题上有他全新的标准,确为道前人之所未道。鲁迅先生在讲到曹操这类文章的特点时说:“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作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说的便写出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通脱自然、放言无忌,正是曹操文章的最重要特点。

因此说,《求贤令》是中国最早提倡“唯才是举”的政令文,以其思想解放和文风解放而深深影响于后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玄宗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污,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的脸,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饼吃掉了。这时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就应该

  • 古代皇帝,不管昏君明君,出生时为何都会天降异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天降异象本身多为杜撰,为了突出其出生不凡,命理主贵等,所以没有为什么。天降异象本身多为杜撰,史学家无法考证,当时的朝廷也为了让百姓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把自己加上传奇色彩。后来写书人又经过艺术渲染,越传越神!一说起追求长生不老,人们第一个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派徐福带着500童男

  • 《西游记》有一件怪事,就是车迟国国家保护百姓五谷丰登,可是唐僧一走谁保证百姓生活的好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真假美猴王,就是天庭对孙悟空多管闲事的一次敲打,孙悟空走后不久,车迟国就被灭掉了,而且并非是亡于敌国之手,国王恨唐僧他们,车迟国的百姓也恨唐僧他们,他们走了,哪里顾得上洪水滔天?一、车迟国二十年前的干旱之谜风调雨顺,这件事情十分难掌握,特别是在古代,应对天气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并且,很多时候,必须是靠

  • 古代帝王明知瓷器是易碎品,为何还要将象征自己的五爪龙刻画描绘在瓷器上?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皇权的象征,摆在那里都是合理的,画在那里都是合适的!天下之大,莫古王权!谢谢邀请,龙是一种神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过去所有的帝王将相都把自己自誉为真龙天子下凡,所以龙形的图案在古代的器物当中,所有的纹饰上都存在,不仅仅是瓷器,服装,青铜,还有金器以及其他的器物制作上。而陶瓷器上画龙纹,因为陶瓷大

  • 古代帝王为何大多数都是短命鬼?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多数皇帝短命的原因如下:第一,横死。康熙说过,皇帝屁股下的那张椅子,是最不好坐的。历史上,无数皇帝死于政治谋杀,都是横死。连赵匡胤、秦始皇这种伟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其他皇帝更别说了。光绪帝本来好好地,慈禧刚刚要死,光绪就提前1天挂了,死前痛苦不堪。多年后,验尸表明光绪是被砒

  • 礼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

  •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著名的谋士和主人相辅相成,如果跟错主人就会贻误谋士的一生,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秦朝末年的起义本来可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是韩信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西汉淮阴侯韩信埋没了一个著名的谋士,如果韩信听从自己这个谋士的话不会落得被吕后杀害的结局,反而能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分别是项羽、刘邦、韩信。被埋没的这

  • 古代有什么诡谲怪诞的事情,请分享给大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因为练习举重而死的国王。据说秦国秦武王嬴荡天生喜欢练武,尤其喜欢练习举重。某一次的时候,秦武王练习举起一口数百斤重的大鼎,结果反倒被巨鼎压伤了自己的大腿。后来,秦武王就因为腿伤过重而活活地疼死了。2,掉进粪坑被淹死的国王。据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国王因为肚子疼而上厕所。结果却掉到粪坑里被活活地淹死

  • 大臣劝君王废太子遭拒,太子即位后,就亡国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古诗中提到: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在书信往来中得知远在他乡的孩子,现在幸福安好身体健康,便满足了。其实这也反射出来了父亲对于孩子那无私无畏的爱意。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问题,很多父亲都会优先考虑到嫡长子,因为在中国古代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非常久远

  • 古代帝王都推崇数字“九”,为何秦始皇偏偏对“十二”情有独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接到这个问题,上网浏览了一圈,答案多说的是秦始皇喜欢数字“十二”的原因是“古人有“天三地四”之说,三和四这两个数字也象征着最古老的“天圆地方”。三和四相乘正好是十二。”这种解释有点儿牵强附会,《周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你看,天数有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