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蒯通为什么三次劝韩信自立为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928 更新时间:2024/1/27 23:16:39

著名的谋士和主人相辅相成,如果跟错主人就会贻误谋士的一生,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秦朝末年的起义本来可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是韩信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西汉淮阴侯韩信埋没了一个著名的谋士,如果韩信听从自己这个谋士的话不会落得被吕后杀害的结局,反而能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分别是项羽、刘邦、韩信。被埋没的这个谋士是蒯通,原来的名字为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汉武帝即位之后,蒯彻的名字才改成了蒯通,史书记载也随之通用蒯通这一名字。(蒯通跟随的主人韩信,剧照)

造王专家蒯通。纵横家相传是战国的鬼谷子创立,西汉统一之后,纵横家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快速衰落下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纵横家的权谋之术却留存了下来。

秦末时期纵横家的著名代表是蒯通、郦食其等,郦食其和蒯通都曾经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很多秦朝或者重新建立国家的诸侯归顺,两个人的权谋之术可谓不相上下。

公元前209年,陈胜派遣原赵国人武臣率领军队攻略赵国之地。蒯通是范阳人,于是开始了自己谋士生涯。他首先说服了范阳县令准备好率先归顺武臣,然后又跑到武臣哪里说明厉害关系,于是武臣以侯爵的礼仪迎接范阳县令归顺,在范阳县令的例子在前,燕赵各地的三十多座城池都顺顺利利的归顺了武臣。武臣瞬间得到这么多城池,于公元前209年8月自立为赵王,张耳是他的丞相,张耳后来也成为赵王。

武臣自称赵王,陈胜为了让他救援周文也只得承认他为赵王,至于救援周文却没有了下文。

公元前203年,军事猛人韩信一股脑攻灭了赵国、代国,使得燕国臣服,蒯通也成为韩信手下的谋士。

韩信降服了三国之后,准备乘胜攻灭齐国,此时刘邦已经命令郦食其说服了齐国归顺。在这种情况下蒯通建议韩信,趁着齐王放松了警惕之际趁机消灭了齐国。韩信于是派遣军队突袭齐王的军队,大获全胜,而郦食其却被齐王活活煮了。

占有齐国之后,韩信自立为齐国的代理王。刘邦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派遣张良封韩信为正式的齐王。

从蒯通的谋士经历来看,无疑是非常称职的。他总能让自己的主人获得最大利益,无疑是一个造王的专家。(蒯通剧照,碰到韩信算是倒霉倒到家了,居然油盐不进,错失大好局面)

蒯通为何三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蒯通早就已经分析了天下大势,如果韩信对项羽、刘邦之间的争霸进行干预,韩信足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和刘邦、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

假如韩信真的背叛刘邦,必然成为三国之一,那么蒯通将会成为韩信最得力的谋士,其功劳不下于刘邦之张良、陈平,项羽之范增,并且能够名垂青史。蒯通为主子韩信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自己也在追求自身最高利益,这是蒯通建议韩信自立的出发点。

蒯通说服韩信自立,主要因为韩信在这个时候掌控了秦末变乱之后军事力量,韩信帮助项羽,刘邦则败亡;韩信帮助刘邦,则项羽自然败亡。处于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上,韩信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左右了当时的历史大势。蒯通认为韩信这个时候自立是最佳选择。

当今之时,两主(项羽和刘邦)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汉书》)

蒯通的目的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成为三国之一。并且对韩信说: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

面对垂手可得三分天下的机会,韩信如果不取,反而遭受祸患。韩信则认为刘邦对待他不薄,不愿意反叛自立,蒯通用两点来说服韩信:

第一,争夺天下有时不能讲感情。

纵观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巨大利益之时,亲兄弟之间的感情都不能讲,何况刘邦与韩信之间的交情。

面对可以三分天下的形势下,韩信居然讲感情,历史记载:

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汉书》)

蒯通引经据典,讲述现实的残酷。有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又有秦末起义后各地诸侯王的纷争,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谁讲感情谁就失败的快。

第二,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必然死路一条。

韩信攻灭了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四个诸侯国(自立的诸侯国),还杀了项羽的名将龙且,功高震主,韩信几乎已经没有了出路。

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汉书》)

韩信这是面临的局面唯一能够善终的一条路就是自立,其他选择都会导致韩信处于万劫不复之地。

韩信行军打仗可以,对国家大势的把握却没有蒯通明白透彻,蒯通将所有的厉害关系都说的明白清楚了,但韩信就是不听。(萧何剧照,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历史细节决定了韩信被杀的必然命运)

韩信倒打一耙,蒯通绝处逢生。韩信和蒯通之间的多次对话都是两个人秘密中所说的,当韩信被杀之时于是哀叹: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临终之时哀叹自己当初没有同蒯通的计谋,却被小人、女子所欺诈,这就是天意啊!这里的小人指的是萧何、陈平,女人则是指吕后。

蒯通是一个看透大局势的谋士,韩信不听自己的计谋,早就脱离韩信,装疯卖傻去做巫师去了。他本来可以安享晚年,却被韩信摆了一道,被刘邦抓了起来准备处死。蒯通的计谋导致郦食其被烹杀,刘邦打算也把他煮了。

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蒯通的意思是说秦朝失去国家,天下的人都在争夺天下,谁的才能高谁得天下。天下有这么多人在争夺,只是因为能力不够才没有取得,你能够把天下和我一样的人都杀尽吗?

蒯通将谋士们称作狗,吹捧刘邦是最有才能的人,所以得到天下,至于那些众多的竞争者是杀不完的。

刘邦被吹捧的晕晕乎乎,认可了蒯通的才能,于是将蒯通释放。其实在刘邦心中也有一番比较,假如蒯通在自己手下,才能功绩必然不下于张良、陈平。

韩信不听蒯通的计谋,导致身死,同时也埋没了蒯通这样一个大谋士,可以比肩张良、陈平,因为跟错了主人的缘故啊!

蒯通身为韩信的谋士,设身处地为主公谋划是他的职责。韩信是刘邦的重臣,也是刘邦忌惮之人,韩信才华出众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却屡屡战败,从韩信封为齐王始就埋下了杀身之祸。所谓赏无可赏,封无可封,斩之可也!蒯通分析,楚汉相争,若韩信自立可成大业,别说从龙之功,起码可以自保,故而三番两次相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有什么诡谲怪诞的事情,请分享给大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因为练习举重而死的国王。据说秦国秦武王嬴荡天生喜欢练武,尤其喜欢练习举重。某一次的时候,秦武王练习举起一口数百斤重的大鼎,结果反倒被巨鼎压伤了自己的大腿。后来,秦武王就因为腿伤过重而活活地疼死了。2,掉进粪坑被淹死的国王。据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国王因为肚子疼而上厕所。结果却掉到粪坑里被活活地淹死

  • 大臣劝君王废太子遭拒,太子即位后,就亡国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古诗中提到: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在书信往来中得知远在他乡的孩子,现在幸福安好身体健康,便满足了。其实这也反射出来了父亲对于孩子那无私无畏的爱意。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问题,很多父亲都会优先考虑到嫡长子,因为在中国古代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非常久远

  • 古代帝王都推崇数字“九”,为何秦始皇偏偏对“十二”情有独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接到这个问题,上网浏览了一圈,答案多说的是秦始皇喜欢数字“十二”的原因是“古人有“天三地四”之说,三和四这两个数字也象征着最古老的“天圆地方”。三和四相乘正好是十二。”这种解释有点儿牵强附会,《周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你看,天数有一、三、

  • 历史上秦始皇真的不关心百姓死活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是否关心百姓的死活,现在网上的各路大侠们说了不算,还是要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的。在文献记载之中,秦始皇显然是一个暴君,两千多年来,对秦始皇的主流评价始终都是暴君。秦始皇的暴虐首先体现在秦朝法令的严苛。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商鞅本人也被车裂而死。到了秦始皇的时期,更是将秦

  • 中国封建社会中,您觉得那个皇帝对百姓最好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封建社会中,肯定地伸大姆指颂赞中国历史记载公认的一一一唐帝国的“贞观之治”开明治国的李世明大帝。那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黄金时代,李世民大帝不愧为封建社会唯一的开明君帝。李世民大帝受过良好的教育,胸襟开阔坦荡,文武全才,知之善任,从谏如流,善待苍生,体恤百姓。在执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论的文治武功。

  • 古代的巫蛊有哪些恐怖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晚年宠信奸臣江充,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史称巫蛊案。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被人诬陷,说他和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在驰道上埋偶人,以巫蛊邪术诅咒皇帝。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包括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全部诛杀。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怨恨,乘机陷害太子

  • 《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重点讲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基础是依,办法是治,结果是国。法是国法,依是根据,治是治理,国是国家。韩非子时代,治国理念还处在“人政合一”的理论里,这里的“人”就是“人为”意识,君主的喜好与习性。依法治国的思想使君主

  • 帝王的故事(不超过80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

  • 历代皇帝有什么宽容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有雅量。比如宋太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

  • 古人的交友故事30字到4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3、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