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接到这个问题,上网浏览了一圈,答案多说的是秦始皇喜欢数字“十二”的原因是“古人有“天三地四”之说,三和四这两个数字也象征着最古老的“天圆地方”。三和四相乘正好是十二。”这种解释有点儿牵强附会,《周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你看,天数有一、三、五、七、九,不仅仅是三,单挑个三和地数四相乘是十二,就说秦始皇是因此而喜欢“十二”,解释的有点勉强。
远古的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据传伏羲时代已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黄帝以前已有。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组成六十甲子,黄帝命其大臣大挠以六十甲子定历法。
齐威王、齐宣王时,邹衍研究创立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终而复始“五德之运”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齐人将“五德之运”说奏报于秦始皇,秦始皇采纳了这套学说。认为周朝是“火德”,水克火,秦取代了周,秦朝应该是“水德”。又一说是《封禅书》云:“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德,秦始皇因自谓水德”。好巧不巧的是,将五行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十位数相配: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秦始皇既然信服这套学说,认为秦朝是,“水德”那么,他肯定也信服“地六成水”。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你看看。秦始皇下令:一切能计量的都要以“六”为单位,符节、法冠都是六寸,车宽六尺、六尺为一步,车驾马用六匹。
所以,与其说秦始皇对“十二”情有独钟,倒不如说其对“六”情有独钟。
史料显示秦始皇干了很多与“十二”相关的大事:
第一、尽收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
第二、铸钱币后世称为“秦半两”,秦时一两为二十四铢,半两为十二铢。
第三、“徙天下豪杰于咸阳十二万户”,把十二万户富有人家迁徙到咸阳。
第四: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此类与十二相关的大事还有很多。后人分析“三十六郡”是十二数的三倍,与十二相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推测十二是六的两倍,与六相关呢?铸十二铜人置宫廷,分列大门两侧,一侧六个是为了气派,铸六个一侧三个的话,肯定嫌“列”太短,不够气派。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六个肯定不够分,国土面积那么大,分六个单郡是不是面积太大了。所以,;六六三十六,后又增为四十八郡,都是六的倍数。
最关键的,史料记载中没有解释秦始皇喜欢“十二”的缘由,但对“六”的喜欢,一句“数以六为纪”,就说明了根本问题。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是对“六”情有独钟,至于干了那么多“十二”的事,是“六”不够,就用以为基数翻倍而已。
感觉题主问得问题有毛病,古代帝王不仅推崇数字“九”,也对数字12情有独钟。古文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灵魂追求全面和谐的思想体系。它是造字者汇总华夏先民的思想观念最早表达的中国梦。具体理由如下:
古代帝王何以崇尚九呢?古时的人们没有数字记忆的观念,因此常以自己的十根手指进行数数,而在十根手指中十指是被认为是“极限”,因此在古时人们有了九部、九天。后来周文王衍八卦同样把“九”定意为了“极限”。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一个极数、大数。《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对“九”感兴趣,都想霸占“九”。所以作为极数、大数的“九”又变成了“圣数”、‘吉数”。
古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九是阳数中的极数,再大的数其尾数也大不过九。这样,九被视为天的象征;天分九层(九天),天诞日为正月初九;九也被附会于帝王,帝王称为九五之尊;同时,九也象征极高(九霄云外)、极广(九州方圆)、极深(九泉之下)、极冷(数九寒天)……,九之所以被皇帝崇尚,除上述原因外,九谐音久,也被当做吉利的数字。
古人各朝认为“九”是天地之极,因此在各个领域均以九的用意进行创作。在我们所熟知的鼎类器具上“九鼎”是最有名也是最神秘的,而当时的夏禹便以九为意另以天下为极,创作了九鼎并把天下万物刻在其上。同时在天下治理中用到九进行划分,称其“九州”。
在建筑方面古人们算是用到了极处,举世闻名的故宫在建造各个大殿时均安“九丈九尺”为计,甚至在殿门、宫门、大小城门上的门钉都是横九、竖九总计九九八十一颗。而在台阶上也是如此,其次则是故宫的房间数,都以九或九的倍数进行制造的。可想在古时人们是多么喜爱“九”。
明清的帝王们也抛不开九这个数字的影子。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谓之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亦都是以九数计算。康熙帝曾在康熙十三年题准:每年节,科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其余25旗,共进三九,计羊27只,乳酒27瓶。清代敕建寺庙,金佛的斤数也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铸佛数量,也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像2299个九,合计为20691尊佛像。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
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即81种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
紫禁城之所以有九百九十九间房子,就是因为三个九谐音久象征皇权永久、江山万代之故。皇帝何以如此崇尚九呢?
清代文学家汪中说:一奇二偶,一二可为数。二加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积而对十,则复归为一,十不可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古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九是阳数中的极数,再大的数其尾数也大不过九。这样,九被视为天的象征;天分九层(九天),天诞日为正月初九;九也被附会于帝王,帝王称为九五之尊;同时,九也象征极高(九霄云外)、极广(九州方圆)、极深(九泉之下)、极冷(数九寒天)……,九之所以被皇帝崇尚,除上述原因外,九谐音久,也被当做吉利的数字。
数字12在古代出现的案例在我国古代,12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例如在民间,女子12岁被称为“金钗之年”。不仅如此,就连帝王也对12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周朝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均需穿上特殊的礼冠,而“冕旒”为礼冠中最为贵重的一种。
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冕上旒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其中天子的冕上旒的数量正是12,每旒贯有彩玉也为12颗,彰显了天子身份之尊。
此外,帝王冕服上的装饰纹样也是12种,被称为十二章纹,据传这十二章纹直至清代仍被采用呢!那为什么偏偏是数字12,而不是九五至尊的9,或者是其他数字呢?
其实,在古代12可谓天之大数,备受重视。《左传哀公七年》也有记载: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古人观天文,查日月星辰之变,发现12是与岁序更迭、天体运行规律相关的数字,并依此形成了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及古代传统历法。数字12也因为和神秘莫测的天相关,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
你知道吗?欧洲的钢琴有十二个音,那是五百多年前才有的,而曾侯乙编钟竟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12音阶了,这是世界音乐史上了不起的发现!
“十二”到底寓意什么?史料记载,秦始皇扫六合、兼天下、筑长城、通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完成了他的统一中国大业后,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缴天下兵器,冶铸了十二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立在阿房宫的前殿。
专家介绍,根据史料记载,“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秦铜人”的十二这个数字寓意着什么呢?
专家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
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第一层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12”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座和平统一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