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告诫到底是对君王的规谏,还是更像对傀儡的约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告诫到底是对君王的规谏,还是更像对傀儡的约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32 更新时间:2024/1/9 2:16:05

当然是一种劝谏,整篇《出师表》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诸葛亮作为协助刘备打下蜀国江山的一位老臣,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他希望通过此表,让刘禅意识到先祖创业之艰难,切莫“仔卖爷田”不心疼,不知道珍惜创业成果,应恪尽职守,做一名有为之君。

在古代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传诵《出师表》,赞颂诸葛武侯对蜀汉刘氏的赤诚忠心。然而,现代人却自以为是地怀疑诸葛丞相,这其实不是孤例,这是近十余年刮起的对历史正面人物予以否认,给反面人物进行“翻案”的歪风斜气!不是有人跳出来否定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吗?不是有人积极为诸如秦桧、祖大寿、李鸿章之流的卖国行为找借口吗?

呜呼!哀哉!

肯定是劝诫呀!现在总是有人在怀疑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总是觉得诸葛亮是把控了大权,把刘禅架空了。其实这一点我是实在想不通呢,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心我是实实在在相信的。

一篇《出师表》写的真真切切,感人肺腑,文中既表现了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激之前,又表现了对于刘禅的谆谆教诲和劝诫(虽然刘禅是皇帝,这样说有点不合适)。诸葛亮是真的把刘禅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一生都为他操碎了心。

假如诸葛亮真的有专权甚至取代的心,他应该就不用那么辛苦的北伐,每次还亲自出征。出征意味着什么,人不在京城,那是最容易发生政变的时候。可见诸葛亮对于权利是没有追求的。

诸葛亮辛辛苦苦北伐,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二是为了自己死后刘禅有个安定的天下。可以说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死后,家中没有什么财产,可见诸葛亮对于权利和金钱都没有追求,那么他怎么会把刘禅当做傀儡呢?《出师表》中的话只能是对刘禅的劝诫!

毛主席曾经说过:“诸葛亮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我认为诸葛亮是古代贤臣的典范,他不可能对有刘禅丝毫不敬的想法。

如果魏征是朱元璋的臣子,朱元璋会听从他的直言上谏吗?

如果魏征在朱元璋的时代,直言上谏的话朱元璋会听,但是会不会按照魏征所言去做就不一定了,或许刺痛了朱皇帝的软肋,杀了他也不一定。

魏征

魏征魏征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对唐朝的贡献是很大的,李世民继位之初,封魏征为左丞相,对魏征是信任异常,魏征也不服圣望,前后直言上谏二百多件事,李世民都一一采纳。

《旧唐书魏徵传》: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魏征还对皇帝的私生活进行劝谏,皇帝想得到那个女人岂不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在魏征这就要直谏,估计这在那个朝代估计都能把皇帝气死。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年,贤惠的长孙皇后发现了一位郑女才貌双全,倾国倾城,便亲自向李世民推荐,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李世民一听,正中下怀,立刻下诏许聘。宫廷内外紧张起来,上上下下的官员们开始张罗着如何把这桩好事办好。

唯有魏征得知后,有些不高兴,立即入宫进谏说:“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是否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无家室之欢。现在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这是为君着该做的事吗?”太宗听后,依依不舍地收回了成命。

谁知,房玄龄着手调查后,发现郑氏许人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所以坚持诏令有效。这时候,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并无订亲之事。太宗的花心又荡漾起来,但魏征却毫不留情地说:“人家否认此事,是怕你加害人家啊。”于是太宗便死了这条心,一桩“美事”就这样被魏征无情地搅黄了。

朱元璋这在朱元璋那里,是得不到的待遇,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乞丐一步一步的直到开国,因童年经历,导致对于那些当官的都不太信任。

电视剧:朱元璋

就拿朱元璋封自己儿子为藩王这件事举例,明代以前发生过很多藩王作乱的事情,但是朱元璋过于自信,规划好了大明未来的蓝图,将自己儿子们纷纷封王守疆。

明朝的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上谏,按理来说谏言应该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因为朱元璋设立这个官职的初衷就是让御史监察百官,对于一些危害朝廷或者贪赃枉法之事进行上奏弹劾。

但是在朱元璋这,只要牵扯到他定的事情,听不听是一回事,御史能不能活命都很困难。

最能体现朱元璋对于直谏的言官的一个例子:

在皇四子朱棣大婚的宴席上,官员们纷纷劝谏朱元璋将皇子们封王,朱元璋也有这个打算,只不过一直不好说,但是接着这个借口,正好将皇子封王的事顺水推舟。

不过有一个人反对,就是监察御史陈怀义,朱元璋压着怒火问陈怀义理由,陈怀义说历史上藩王作乱,为了皇位互相残杀的事情曾出不群,希望朱元璋借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认真对待这件事。

但是朱元璋听到陈怀义这么说之后,当即叫人将陈怀义装进麻袋,活活摔死,场面惨不忍睹。

虽然陈怀义上谏的时机不对,在皇子大婚的宴席上,但是说的也是事实,最后惨死。

明成祖:朱棣

这个事情上就能看出,朱元璋对待直言的官员的态度,只能说他开国后变得过于自信,觉得自己规划的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可惜现实就正如陈怀义所说的那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得到皇位,打破了朱元璋规划的蓝图。

魏征如果在明朝,朱元璋给不给他谏言的机会都是一回事,所以直谏也要分人,遇到合适的领导,才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不会

朱元璋个人性格偏向自大,脾气又爆,而且朱元璋小时的经历告诉他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也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导致朱元璋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都信不过。既然都信不过,何来听从?就算信得过,按魏征那种上谏方式,十条命都不够朱元璋杀。

魏征担任谏议大夫时期,不止一次让李世民在文武百官面前难堪,比如李世民有一次想纳郑仁基已经许配给陆爽的女儿为妾,被魏征知道后,上早朝时,魏征丝毫不顾及君臣之间本该有的本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上谏,皇上身为天下黎民百姓的父母,竟然想纳自己女儿为妾,这是为何?魏征这一问,把李世民听蒙了,低下头,满脸羞愧的回答魏征,此事作罢,魏征才不再进谏。下朝之后的李世民越想越气,恨不得把魏征给斩了,多亏长孙皇后劝解,李世民的气才慢慢压下来。

这要放在朱元璋时期,恐怕魏征当场就被斩了,要知道,朱元璋的暴脾气在历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暴,连朱元璋的亲生儿女都畏惧朱元璋的暴脾气,不敢顶撞朱元璋,按魏征这种进谏方式,估计只进谏一次就被朱元璋杀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的“皇帝”和“王”的区别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帝”和“王”的主要区别为以下两点:1、中国古代的“皇帝”和“王”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自嬴政登基称皇帝之后,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中国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另一种是属国的国

  •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晚上做什么?难道天一黑就睡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晚上事情多得很,到明也做不完。白天有白天的活,晚上有晚上的活,爱做的人做一辈子,爱吃的人吃一辈子,不做活的人白天也在家睡觉。现在有了电灯,晚上也都没人做活了,我记得小的时候晚上点着煤油灯,成半夜的做活,扣玉米、挠红薯片、挠萝卜条、折豆角。也不当纺花织布。没有煤油点灯的时候,点着一支香,就不当纺线。讲

  • 为什么古代一些聪明人不自己上位,而是选择辅佐一位君主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聪明。刚易过折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人太飘了自己有了本领就想去干一番大事业,最后的结果还是“折”,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一、上位难度大,后果很严重。以为什么不选择上位,因为如果你想自己上位,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人脉,军队,资金,武器装备等等,很多很多,就算你全部都有,可人家

  • 古代太监为什么会娶妻?古代太监娶妻之后妻子要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人总是越缺少什么就越想拥有什么,越无法拥有的东西就越想去炫耀,太监娶妻也是这样一种人性的表现,这个可怜的人群想用最原始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仅此而已。不过看到这个有趣的话题,我还是打算仔细研究一番。一、太监娶妻的原因太监就是封建时代对人性的一种摧残,也因此衍生出很多悲惨的故事,充分暴露出人性最阴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历史典故 ?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作品:用人不疑。作者:欧阳修太祖①时,郭进②为西山巡检③,有告其阴通④河东刘继元⑤,将有异志者⑥,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⑦,命缚其

  • 请问有没有什么古代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故事?小故事就可以,不需要很详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次齐襄王派使臣出使赵国,因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是一位不寻常的王后--她协助赵惠文王把赵国治理得颇为出色,因而在诸侯王的心目中颇有威望--便特意修了一封国书给赵威后。使臣到达齐国后,向赵威后转达齐襄王的问候并递交了国书。赵威后接过国书,并没有马上启阅,而

  • 屈原投江的故事50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屈原投江的故事50字屈原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索的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身汨罗江中。屈原投江的故事100字屈原为国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着“党人”乱政,葬送楚国锦绣河山。加之长期放逐,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索

  • 古代的道德故事5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1、《文天祥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

  • 大清的雍正皇帝有多勤政?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他批阅的奏章,好像比二十四史的文字都多,有说1300万的,有说2000万的,史记才50多万字。雍正:(1678年1735年)公元1722年继位,到去世在位时间为12年8个月。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雍正写下了一千万字的朱批。那会可是用毛笔的,不是电脑打字这样的速度。仅仅这一项,按照每年365天来算,平

  • 中国敬业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1、许振超许振超,男,汉族,1950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