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景泰帝为什么会在政变中失败、被废、身后无名?

景泰帝为什么会在政变中失败、被废、身后无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655 更新时间:2024/1/19 6:53:37

(一)

政治需不需要守信用呢?

许多人认为,政治的原则跟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应善于随势而变,不可拘泥,用术语来说,就是要一切“从权”。权,就是权变。政治谋略的根本,在于会变。政治史上从没有“个人征信档案”。迂腐、僵化、不知变通的人,在政治上只能是失败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他的事今天咱不说,让我说回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钰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说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为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已经成年,本来早该之国就藩了。可能因为正统年间宫廷和谐,母后和太妃(景帝母)关系好,皇帝和王也是兄友弟恭,打发朱祁钰到封国去,大家在亲情上一时舍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钰留在北京府邸里。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突然爆发,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皇帝被俘,成了人家手里的一张绝杀王牌,这可大大不妙。可政治这个牌局与一般打牌不同,可以想办法换掉对手的牌,在历史上以“忠君”闻名的明朝大臣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的皇帝,拥立正好在京的王为帝,而给英宗奉上“太上皇”的虚号。为了国家的利益,暂时放弃对英宗个人的忠诚,这就是“从权”。所以大臣抛弃了皇帝,没有指责大臣不忠,不仅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不敢反对,就是英宗本人都没二话。

王朱祁钰就是这么登台的,从他的经历来看,国家的不幸,可能正是个人的大幸,历史上许多大英雄都是如此。

(二)

政治的本质是博弈,或者说俗一点,就是交易。政客们在利益的交换和妥协中实现政治协议的达成。

英宗之母孙太后,是宣宗的皇后,她本来只是皇帝的宠妃,最后推倒皇后,凤冠她自己戴,可见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宫廷妇女。

孙太后具有政治眼光,她看清了时势,在英宗被俘,然后被瓦剌人挟持着入侵的国难之下,她不可能拒绝朝臣拥立新君的请求。但她同意王朱祁钰继位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册立英宗之子朱见深(即后来的宪宗)为皇太子。这就是一项政治交易:朱祁钰可以即位,但等你百年之后,应将皇位传给大宗英宗这一系。

时局紧迫,太后与王君臣彼此让步,顺利达成协议。也就是说,朱祁钰上台,是有条件的。朱祁钰也照办了。

(三)

我前面说了,政治运作应随“时”与“势”,时移势易,政治交易的合同就不免要修改。

朱祁钰是有儿子的,他在皇位上坐了两年多后,地位稳固,他就开始谋算着修改甚至废弃“条约”,立他的亲生子为皇太子。

此时,英宗早已被瓦剌人释放,回到北京。本来朱祁钰很不想哥哥回来,可偏偏瓦剌人不想白养一个失效的王牌、不管用的太上皇,一心要送他回来。当年抛弃了他的大臣们,这时热情高涨,纷纷表态,甚至自告奋勇要去漠北接太上皇回来。弄得朱祁钰好尴尬,只好接受。他这么做是违心的。可是皇帝的心意竟然没有什么人去领会,并帮助他阻止英宗还朝,说明在他即位仅仅一年的时间里,他还没有取得帝王应有的威权,大臣根本不顾及这位本尊皇帝的感受,只顾着向过气皇帝表现忠诚。

英宗回来后,被软禁在南城里,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禁锢生涯,并时时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药房的司礼监太监廖官保讨药,廖太监竟然不给。甚至还有人串通起来,诬陷英宗意图复辟。这等于告发太上皇谋反了!可见政治有多么的血腥、险恶和可怕,小人们为了升官发财,是不惜拿任何人的头颅做投名状的(这些事我在《大明那些九千岁》第二部《大太监斗法》里有详细介绍,读者可参考)

做这些事的,主要是内廷宦官和一些中低级武臣,至于外朝文臣,还不至于这般无耻,但在景泰三年时,他们早已放弃了对英宗的忠臣。

新鬼总大过旧鬼,谁还向那个被囚禁多年的旧鬼效忠?

(四)

在这样的情势下,景泰帝朱祁钰正式开“易储”计划。

这么大的事,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在正式发议前,经过与亲信司礼太监商量,他采取了一项寻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无缘无故的,他赐阁臣白银100两和50两。阁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说出来。

随后景泰帝正式违约,宣布要易储,下令让百官群议。参加廷议的有94人,竟无一人表示异议。一个会开下来,朱见深就被废了,景帝亲生子做了太子,将来皇位也不会外流了。当孙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后无人处抹眼泪,他们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见。难道让他们拿着“合同”找朱祁钰申诉?那是找死!

事定后,景帝大赏天下官员,许多人从易储中得到了红包,阁臣是黄金50两。正是皆大欢喜!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历史将平稳过度,绝对不可能有太上皇复辟的那一天。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后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没有其他儿子。

很不幸的是,景帝在景泰八年年初,突然生了一场重病,朝臣不知病情,人心惶惶,这时,就有一些政治冒险家出来,进行小组织活动,秘密发动夺门之变,让英宗重新夺回宝座。而就在英宗复位几天后,景帝就死了,有人猜测他是被英宗杀死了。

景帝皇帝做的好好的,怎么这么容易就被推翻了?

表面来看,他的不幸在于没有子嗣。

但明代没有子嗣的皇帝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被“合法”推翻?

英宗以太上皇被武力拥立复位,其合法性可议。但从来没人说英宗复位不合法。这还要说到当年那份交易了,景帝违约在先,虽然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但合同的另一方利益人孙太后和英宗都还健在,他们不可能没有怨恨,而景帝多年来一直没有对他们下黑手,进行人身消灭(这似乎是政治上的惯例和规则),留下了后患。由于景帝违约在先,也为英宗复辟提供了道义上的借口。

景帝统治的弱势,也是导致他被推倒的重要原因。

景帝在统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买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济,令臣下既感恩又恐惧。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但可悲的是,当他病重时,一些大臣为了更大的利益(他们假设景帝会死,没有嗣君,大臣们会拥立被废的前太子朱见深,于是他们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拥立太上皇。这样他们就立下大功了),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而这些人冒的可是灭族的风险,他们还敢干,说明他们对失败的风险评估极低。

景帝不是一个威权帝王,他一味讨好臣下,而不能令臣下害怕他,导致了他的失败。又或许,景帝生来就不具备“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与猜忌,这才是他不幸悲剧的根本原因。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在太监王振等人的极力忽悠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蒙古一部),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朱祁钰“留京居守”,一个月后,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20万明军(号称50万)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明英宗朱祁镇本人被俘。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时任刑部尚书丁铉、时任工部尚书王永和、都察院右都御使邓全部身亡。

土木堡到北京就200多里路程,瓦剌的骑兵几个小时就能杀到。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上下人心惶惶,当时北京的军队只剩下老弱病残不到十万人。不少高官的将子女开始转移到南方,富人也开始南逃。这时候,不少大臣建议迁都南京,躲避战祸。

此时担任兵部左侍郎的于少保正主持兵部工作,他向监国朱祁钰和孙太后提出,瓦剌的军队不会那么快打来,他们也需要时间,建议朝廷积极备战,坚守北京,指出北宋的前车之鉴不远,一旦此时放弃北京,蒙古人必将长驱直入,大明江山社稷宗庙必然不保,并建议谁再提放弃北京,立即斩首。孙太后和朱祁钰最终同意于少保的意见,于少保在征得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史载有这么回事)和孙太后同意后,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9月,朱祁钰登基为皇帝,改明年为景泰元年,是为明代宗。作为妥协,立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于少保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时,于少保抓紧整军备战,同时调集各地勤王军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同年十月,也先率领大军杀到北京城下,于少保短时间聚集了22万大军,并出城列阵迎敌,双方小规模接触,并未发生大战,也先看到明朝准备充分,不久就主动撤退了。

总之也先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要求和明朝和好。为什么要和好?也先要茶叶啊,天天吃肉不喝茶怎么办?和好了才能搞点贸易啊,要点赏赐啊,反正有茶叶才行。在朱祁钰和于少保的努力下,大明朝总算安定了局势。

借此机会,大臣们要求接回明英宗朱祁镇,让太上皇朱祁镇在草原吹寒风说不过去。但是景泰帝朱祁钰显得不太愿意,怕哥哥朱祁镇回来抢了皇位。于少保说,皇位是大事,不是说换就换的,当前皇位已定,不会再改变了,您哥哥朱祁镇回来了他还是太上皇,您还是我们的皇帝。于少保这么一说,景泰帝也就放心了,那好吧,于是派人安排这个事。

第二年八月,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人依依不舍的泪眼中回到了北京,弟弟朱祁钰也举行了比较隆重的迎接仪式,亲自到场接哥哥,然后把哥哥关进了南宫,软禁了起来。此后,兄弟俩各过各的,哥哥被软禁在南宫,弟弟也不去看哥哥。

兄弟俩老是不见面,如何是好?于是,大臣们又操心了,纷纷上疏景泰帝,要求景泰帝逢年过节或是其他有空的时候,带领弟兄们去拜见太上皇,共叙兄弟情义。景泰帝不同意。一直不同意。大臣们就更急了,又上疏景泰帝,说景泰帝,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哥哥太上皇朱祁镇当年对你这么好,你可不能忘恩啊,你看看,当时你20多岁了,还让你留在北京,没有让你去外地就藩;你哥哥朱祁镇御驾亲征,让你留守北京,对你多信任、多好,你应该常去看望哥哥才是。景泰帝不悦,后来干脆把南宫的门锁灌铅,把南宫周围的树都砍了,怕有人通风报信。看看到现在北京的大树都不多,原因就是树大招风,经常被砍。

这就是弟弟景泰帝朱祁钰的不对了。但是,也别说风凉话,换你在这个位置,你也很为难。如果太上皇行动自如,哪天景泰帝朱祁钰这个皇位说不定就不保了,毕竟,哥哥朱祁镇曾经当过14年的皇帝,威望还在。倘若景泰帝是这样想,那就好理解了。

但是,朱祁钰更不对的事情出现了,景泰三年,景泰帝朱祁钰强行废除哥哥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当时,也有不少人劝阻,于少保对此事什么态度呢?于少保是默认的。这就为后来于少保的死埋下伏笔。于少保为什么不劝阻景泰帝,让景泰帝不要违反当初的约定,不要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但是,因为有保卫北京、稳定局势的功劳,加之为政还算清明,景泰帝此时在朝野已经具有相当的威望,而哥哥朱祁镇只是个放回来的俘虏,丢人现眼的东西,只好令人宰割。所以,景泰帝成功地废除了哥哥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于少保不阻止此事,也是出于忠于皇上考虑,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景泰帝已经稳定了皇位,景泰帝说的也没有什么错,父有天下,当传于子,冒然阻止景泰帝,于少保可能会落得不忠不孝的名声,里外不是人,尤其是景泰帝朱祁钰对于少保有知遇之恩。

但是,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景泰帝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病死了,景泰帝就这么一个儿子,此事对景泰帝打击实在太大了。但景泰帝这时才25岁,按照常理,再生出儿子不是什么难事。但已有大臣上疏呼吁景泰帝恢复原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最为著名的是御史钟同(江西吉安人),他上疏建议景泰帝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说:“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意思是说,皇上,你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下遭报应了,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朱祁钰将钟同乱棍打死。于少保此时什么态度?没态度。

景泰七年正月,景泰帝的太子死了3年后,景泰帝的皇后又死了。到这一年,29岁的景泰帝依然没有再生出儿子。期间,不断有人建议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都是不答应。于少保什么态度?没态度。

短短3年内,景泰帝连续死了儿子、死了老婆,没有再生出儿子,景泰帝还不反思?

《明史景帝本纪》:八年春正月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翻译一下: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生重病了,大臣们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不听。于少保参与了建议复立太子了吗?没有。

景泰帝在死了儿子、死了老婆之后,自己也病倒了,就在这个时候,景泰帝依然不肯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少保依然没有参与劝说景泰帝复立朱见深。大臣中间有人开始投机了,既然景泰帝生重病了又不肯立太子,就在这个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倘若这次景泰帝答应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那么谁还会去迎接过气的朱祁镇复位呢?

朱祁镇复位后,将将弟弟景泰帝朱祁钰重新任命为王,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又当回了哥哥朱祁镇最早封给自己的王,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很讲义气,弟弟你这样不仁不义对哥哥我,哥哥我对你如初。不久朱祁钰病死。明英宗不承认弟弟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给了他一个恶谥号:戾。以亲王礼将其葬在西山。笔者觉得,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做法,不算过分。毕竟,8年来,弟弟朱祁钰做的确实太让他心寒了。

景泰帝的一意孤行,将自己拖进万绝不复的深渊,也连累了于少保,倘若景泰帝最终同意群臣的意见,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死后,帝位将由朱祁镇的儿子继承,朱祁镇仍然是太上皇。这样朱祁钰的一切名号都将得以保全。关键还是朱祁钰的政治智慧不够,没有把父亲的老谋深算和心狠手辣学到手。

景泰帝朱祁钰废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后,短短5年内,朱祁钰全家死光。御史钟同先生说的一点没错,天命有在。人不能做亏心事,否则整天心神不宁,必然被上天惩罚。倘若景泰帝不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景泰帝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活着,儿子朱见济会不会夭折不好说,但心中无负担的景泰帝再生出几个儿子应该不是难事;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位后,景泰帝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最后拖垮了身体,足为后世借鉴。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我要找北齐的皇帝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前后共二十八年,凡六帝,从暴政凶狠淫乱而言,素有禽兽王朝之称。其中北齐统治有一半的时间无法可依,也就是国家十四年没有法律,全凭个人喜恶或当天的心情判案,叫你死就犯兽死刑,叫你活就杀人无罪。大量派遣奴仆担任县长,而不是因为有能或有才。北齐已非一夫一妻制,皇室几乎不断上演夺妻。北齐神武皇帝高欢先后纳取尔

  • 因玩物丧志而被灭国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很有趣,其中更有各种癖好的君王,要说因玩物丧志而亡国的君主,卫懿公绝对可以光荣上榜。春秋时期,小国卫国占了个地利,地处如今的河南壁、安阳地区。远离几个大国接壤的战乱中心,而且境内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是宜居的好地方,同时对飞禽也是非常适宜的栖息之地。其中的仙鹤以其优雅的身姿和美妙的歌声,

  • 历史上哪些名人奋斗了一生但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是崇祯皇帝,他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非常勤政的皇帝,但是明朝却还是最终亡在了他的手上。最初他的皇帝哥哥,是一个不问政事,将国家交给了宦官打理,干木匠活,但是明朝并没有发生什么足以导致国家危机的事情发生。而崇祯这样的努力,反而是让明朝灭亡了。其实一个勤奋皇帝不代表就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一个好皇帝,绝对

  • 渭南的历史,有谁知道告诉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

  • 古时渭南属于魏还是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渭南一部分属于魏国,一部分属于秦国。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境内有芮国、虞国等诸侯方国。商(约前16前11世纪),纳入中央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西部为骊戎国之地。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当时的京畿之地,境内诸侯国列布,著名者如韩城之韩国、芮国,华州之郑国。东

  • 小时候古代孝道的故事,看到“郭巨埋儿”和“卧冰求鲤”的时候,觉得好蠢、愚孝至极,你觉得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古代孝道极端的个例。对孝道比较权威的诠释还是看看《开宗明义-孝道》:身体发肤,发自父母,不须随意毁损,此为孝始;大丈夫立身行道,扬名于天下,以显父母,是为孝终。夫孝,始于孝亲,中为事君,终为立身。这些话在现代也具有指导意义:所谓孝,就是自立自强,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最终下场

  • 古代皇帝负责任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刻苦崇祯皇帝,我自认为国家到了后期,已经无力回天的地步,前任君主只知道享乐,宦官把持朝政,内忧外患,就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能够铲除魏忠贤,积极改革,励志图强,六次罪己。虽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可能生性多疑杀死袁崇焕,被一些大臣蒙骗,不过还是尽力希望挽回国家的衰退,是明朝有复兴的希望,我对历史上的君主就

  • 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历史上不但确有姜子牙其人,而且他还是一位商未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被两代帝王(周文王、武王)奉为帝师。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建立者,是功标青史之历史巨人。一、生平简介姜子牙,姓姜名尚,字望、子牙(俗称姜太公)。东吕乡东吕人(今山东日照东),其祖先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以封地为姓,故

  • 为什么在古代分封制的周朝八百年,郡县制王朝基本不会超过三百年?难道分封制比郡县制更先进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阐述什么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指统治者通过分封土地给王室贵族、奖赏功臣、前朝遗留贵族,共同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发源于上古时代部落氏族首长对战败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分封制的记载。之后,分封制

  •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30字3篇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烽火戏诸侯: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鸿雁传书: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