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某公子打仗前分羊肉犒劳士兵,忘记给自己的车夫。结果一开战,自己的车夫就倒戈,将己方的主帅车辆往敌方阵地赶,导致主帅意外被擒,此战迅速失败。
2、美国“挑战者”号飞船发射失败,导致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是因为外挂燃料箱上一小块材料的脱落。
3、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往浸取液中通进氯气,就得到紫黑色固体(碘的晶体),同时在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沉着一层深褐色液体,它具有刺激性臭味,进行了仔细地研究,终于发现一种新元素溴,发表在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中。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后深为后悔。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与巴拉尔相似的实验,看到过类似的现象。所不同的是,他没有认真研究,只作凭空断定,这褐色液体不过是氯化碘。因此他贴上一张“氯化碘”标签了事。从而失去了发现这一新元素的机会。后来他把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床头作为教训。在那以后,他在科学研究中变得更为严肃认真,在化学上作出了许多贡献。
霸王,闯王,天王都快要成功了,可最后却为何失败了呢?
这“三王”的共性严格来说就是没有确立建立政权的目的。
霸王的个人主义,闯王的享乐主义,天王的权力主义,他们无不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想独步天下,称人间第一人也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从有史以来看,凡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观点的朝代或者是帝王,在其统治之下的时间里,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权建立在“私权”之上,采用专制专政的手段来统治人民。
一个伟人已经用历史的经验总结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这个已经告诉我们“三王”失败的根源!
历史是按照它自有规律向前发展的,任何人的个人意志是阻挡不了的。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霸王有勇无谋,典型的二杆子还不听谋士们的进言。以鸿沟为界给刘邦划了条界线,刘邦何许人也?一个乡野村庄里成长的泼皮,能将这条鸿沟当会事?经过喘息之后重整旗鼓,聚集人马,打得楚霸王到了乌江边上,别了虞姬,自吻乌江岸边。
霸王兵多将广,人强马壮,眼看到手的江山被刘邦给夺走了。霸王不是被刘邦给打败的,是个人打败了自己。楚霸王吃亏就是不老实,没有乘胜追击将刘邦给消灭掉,而是狂傲自大。伟人曾有诗为证:“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然规模最大的当属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农民起义军。由南向北所向披靡,时间不长就打进了京城,逼得明朝末代皇帝崇桢吊死在宫墙外的眉山歪脖槐树上。李闯王大功告成,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宝殿中的龙椅上。好不威风、好不自在,沉浸在美女群拥的香榻上。只可惜好景不长,李自成仅仅潇洒了四十二天,由吴三桂所引导、由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兵就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可悲可叹!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从河北省的平山县西柏坡村进京的时候,戏称之为赶考。并且还拿李自成为例,不学李自成,伟人用多个“务必”号召全党,并戏称要争取考及格。可见李自成的失败决非偶然的,郭沫若在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京之前,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中心思想就是依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为什么仅仅只存在四十多天?
伟人有言在先,告诫全党:“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谨慎,不骄不燥”,充分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得新生的政权不仅在京城站稳了脚跟,而且以风扫残云之势解放了除台湾以外的全中国。
李自成的失败就在于农民起义军没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从上到下的官员们贪图享乐。政权尚未立足站稳,放松了警惕性,让吴三桂勾结关外清兵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至于天王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尚未成气侯就开始享乐,简止就是胸无大志的具体表现。洪秀全的农民起义,还没有对清朝政府伤筋动骨,伤着元气。被大清王朝所收买的湖南曾国藩兄弟给剿灭了。洪秀全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包括由他所建立的小朝廷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长空。
针对题目所点出的:“霸王、闯王和天王”在争夺大位时“快要成功了,最后都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这三个人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没有出谋划策的班子。个人一意孤行,贪图享乐。不失败才是不正常的现象。(原创于: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