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那一位君王听了韩非子的观点

那一位君王听了韩非子的观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09 更新时间:2024/2/2 9:22:15

初见秦,即初次见秦。实际上这是作者求见秦王的上书。本的中心思想是劝秦昭襄王用战争统一天下。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末期,历史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者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颂扬推行法治的强秦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指出它早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文章认为秦国所以没有能够成就霸王之名,主要是由于谋臣不忠。文中列举了许多丧失战机的事例,揭露谋臣贻误统一事业。文章还着重论述了战争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得出战者,万乘之存亡也的结论。这些都是适应的地主阶级发动统一战争的要求的重要主张。我听说,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宜,也该死。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全部说出自己的见闻,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我听说:天下北燕南魏,连接楚国和齐国,纠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打算西来同强秦作对。我私下讥笑他们。世上有三种灭亡途径,六国都占有了,大概就是说的合纵攻秦这种情况吧。我听说:用混乱的进攻安定的将灭亡,用邪恶的进攻正义的将灭亡,用例行逆施的进攻顺乎天理的将灭亡。如今六国的财库不满,粮仓空虚,征发全国百姓,扩军数十百万,其中领命羽作为将军并发誓在前线决死战斗的不止千人,都说不怕死。利刃当前,刑具在后,还是退却逃跑不能拼死。不是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说要赏的却不发放,说要罚的却不执行,赏罚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战。如今秦国公布法令而实行赏罚,有功无功分别对待。百姓自从脱离父母怀抱,生平还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脚赤膊,迎着利刃,踏着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战,这是因为他们崇尚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人奋勇拼死可以抵挡十人,十可以当百,百可以当干,干可以当万,万可以战取天下了。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名师有数十百万之众。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天下无需费力就可兼并占有。因此秦国打仗没有不获胜的,攻城没有不占取的,遇上抵抗的军队没有不击败的,开辟封疆数千里,这是它的大功。但是士兵疲惫,百姓困乏,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大名不成,这中间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秦国谋臣都没有尽忠。我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南面打败楚军,东面攻灭王,西面迫使秦国顺服,北面击败燕国,居中役使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则胜,攻则取,号令天下。齐国的济水、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濒于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况且我听说这样的话;砍树不要留根,不和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鄂都,占领洞庭、五洛、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在东面的陈城苟且设防。当此之时,用兵追歼楚军,就可占领楚国;既可占领楚国,楚民就足以归我所有,楚地就足以归我所用,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侵凌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坛,设置宗庙,让他们统帅东方各国向西来和秦国作对。这的确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合纵六国又紧密配合,驻军华阳之下,大王下诏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攻克大梁;攻克大梁,就可占领魏国;占领魏国,楚、赵联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了;楚、赵联合意图无法实现,赵国就危险了;赵国危险,楚国就会犹豫不决。大王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侵凌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魏人讲和,使魏国反收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程坛,设置宗庙,让他们统帅东方各国向西来和秦国作对。这的确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先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王之名。这的确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赵国是处于天下之中央的国家,是杂民居住之地,国内百姓轻率而难以使用。法令不行,赏罚不明,地形不利,不能使下面的百姓尽力。它本就处在亡国的形势下,却又不体恤百姓,征发全国百姓驻军在长平之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大王下诏击败他们,占领了赵国的武安。当此之时,赵国君臣之间相互不能亲近,贵贱之间相互不能信任。这样邯郸就会失守。秦军攻取邯郸,包抄山东河间一带,引军而去,西攻修武,越过要塞羊肠,降服代郡、上党。代郡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兵一甲,不劳一个百姓,这些都归秦有了。代郡、上党不经战斗而全归秦有,东阳、河内不经战斗而全归齐有,中山、呼沲以北地区不经战斗而全归燕有。这样一来赵国就被占领了;赵国被占领,韩国就灭亡了;韩国灭亡,楚、魏就不能独自存在;楚、魏不能独自存在,就是一举而摧毁了韩国、破坏了魏国、挟制了楚国,向东面进而削弱齐、燕,进而打开白马渡口来淹魏国,这是一举而消灭韩、赵、魏三国,合纵也就失败了。大王本可安闲地等待着,天下诸侯一个个都跟着臣服了,霸王之名也就可以成就。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又和赵人讲和。凭大王的英明,秦国的强大,放弃霸王之业,土地还没得到,竞又被将灭的赵国欺骗,这是谋臣的笨拙。再说赵国应当灭亡而不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不称霸,天下一定凭此估量秦国的谋臣,这是一。接着竞又征调全部兵力去攻打邯郸,不但没能攻下,还丢掉盔甲兵器,战栗地退却,天下一定凭此估量秦国的武力,这是二。于是把军队带了回来,汇合在下一带,大王又派来了援军,参与战斗而不能打败敌人,又不能撤回,军队疲困而退兵,天下一定凭此估量秦国的实力,这是三。内部估量到我国的谋臣,外部耗尽了我国的兵力。由此看来,我认为六国的合纵,差不多不难了。国内,我士兵困顿,百姓疲弊,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国外,六国都怀着合纵的牢固信念。希望大王切实考虑这些形势。况且我还听说:小心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如能谨慎地遵循治理的原则,就可以得到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过去殷纣做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大军,左饮淇水,右饮洹水,淇水为之干枯而洹水为之不流,用如此浩大的阵容来和周武王作战。武王率领素服甲士三干,开战一天,就灭掉了殷纣的国家,活捉了纣王本人,占据他的领土而领有他的人民,天下没有谁同情他。智伯统率三家大军攻打晋阳的赵襄子,决晋水而灌城三月,城快要攻破了,襄子通过卜筮占卦来推测利害吉凶,看哪一家军队可以投降。然后派出他的臣子张孟谈,于是张孟谈偷跑出城,推翻智伯的三家盟约,争取到两家的军队来一同反攻智伯,活捉了智伯本人,恢复了案子当初的势力。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名师有数十百万之众。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可以兼并占有天下。我冒死盼望见到大王,论说用来破坏天下合纵,攻取赵国,灭掉韩国,使楚、魏前来臣服,让齐燕前来投靠,进而成就霸王的名声,叫四邻诸侯向秦朝拜的策略。大王果真听取我的策略,一举而天下合纵不能离散,赵不能攻取,韩不能灭亡,楚、魏不能臣服,齐、燕不来投靠,霸王之名不能成就,四邻诸侯不来朝拜的话,大王杀了我向全国巡行示众,以此作为替王谋划不能尽忠的人的前诫。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道德高尚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总理就是历史上少有的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连他的对手都非常佩服的人,国人推崇的道德标准在周总理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周总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声望。周总理的性格品质与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因受传统习俗影响,周总理自幼就过继给膝下无子女的小叔父家,他的养母陈氏受过良

  •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你知道他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孔明的故事很多。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说了,孔明,还有个传说,会缩地术,在割麦装神时,曹兵为什么追不上他,每当曹兵快追上时,孔明会念动咒语,一迈步,就会几里地以外,所以,曹兵永远追不上他。诸葛亮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既是他作为历史人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也或多或少有后世演义和文学

  • 独中三元的明朝宰相商辂有哪些可以记述的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商辂,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明名臣,关于他的逸闻趣事:1、三元及第且有政治成就明宣宗宣德十年乡试第一名,明英宗正统十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三次高考第一,这在璀璨的中华古代,也是灿若星辰吧。考试好的人往往从政不

  • 关于贤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贤臣,指贤明的臣子。见诸葛亮《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明罗贯中《三国知演义》第三回:“(吕)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道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

  • 历史上有几个皇帝在位期间重塑了中华道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应该有三位,首先是汉武帝刘彻,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是我们目前认为的道德标准,所以首先就是汉武帝刘彻,重塑了从周代以来礼崩乐坏的情况,其次是宋太祖赵匡赢,五胡乱华之后,礼乐废驰,天下大乱,宋太祖一统,重文轻武,是中国封建史上文化经济科学发展的最高峰,所以宋太祖对重塑中华道德也是功不可没,最后一位是

  • 准是帝王的美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望文生义“准是帝王的美德”1、准确:对社会形势判断准确、对国家政策运用准确、对人才录用准确。古代君王,能够具备这种美德的比较少,我看只有汉武帝和唐太宗。2、准时:以身作则,准时参加早朝,不无故缺席。这种美德一方面为臣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外一方面是对自己职位的珍视,是对工作的负责。3、准备:约等于对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善于纳谏,才有了”贞观之治“,而他与魏征这对君臣之间的事迹,也传为了千古佳话。项羽不纳谏,没有在鸿门宴上面杀死刘邦,所以造成后来刘邦坐大,直到被刘邦灭掉,让人唏嘘。纳谏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

  • 古代贤臣稷、契、周、召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契:黄帝之玄孙、少昊之曾孙、极之孙、帝喾之子、帝尧之弟,姬改子姓,名契,别名阏伯,封号商,商部族的杰出首领,大约于公元前2096年--公元前?年在位,被尊为“玄王”。他是商族部落的祖先,也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先祖。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2113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5261

  • 急需:古代以别人为镜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君臣关系也要互相劝诫。古代所有能建功立业的君王,都是因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对他直言不讳。在所有谏臣当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的魏征。魏征有一天就跟唐太宗说:「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贤臣。」唐太宗觉得很纳闷说:「为什么你不做忠臣?」接着魏征就说:「因为忠臣都会被杀头,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一听

  • 古代哪位贤臣为了受到重用而散布别国国君也要重用他的消息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人择明君而臣,鸟择良木而栖出自辞表嗟,夫君子不寄人以篱下,不枉食无功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