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86 更新时间:2024/2/27 21:50:57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善于纳谏,才有了”贞观之治“,而他与魏征这对君臣之间的事迹,也传为了千古佳话。

项羽不纳谏,没有在鸿门宴上面杀死刘邦,所以造成后来刘邦坐大,直到被刘邦灭掉,让人唏嘘。

纳谏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

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当时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大臣裴矩,原是隋炀帝的宠臣,由于隋炀帝残暴拒谏,他便处处阿谀逢迎,还为隋炀帝出过远征高丽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主意。但在贞观时期,同样是这个裴矩,却能够勇于谏争,他由隋朝的佞(ning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抑制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冒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贤臣稷、契、周、召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契:黄帝之玄孙、少昊之曾孙、极之孙、帝喾之子、帝尧之弟,姬改子姓,名契,别名阏伯,封号商,商部族的杰出首领,大约于公元前2096年--公元前?年在位,被尊为“玄王”。他是商族部落的祖先,也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先祖。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2113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5261

  • 急需:古代以别人为镜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君臣关系也要互相劝诫。古代所有能建功立业的君王,都是因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对他直言不讳。在所有谏臣当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的魏征。魏征有一天就跟唐太宗说:「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贤臣。」唐太宗觉得很纳闷说:「为什么你不做忠臣?」接着魏征就说:「因为忠臣都会被杀头,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一听

  • 古代哪位贤臣为了受到重用而散布别国国君也要重用他的消息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人择明君而臣,鸟择良木而栖出自辞表嗟,夫君子不寄人以篱下,不枉食无功禄也。

  • 请问,谁有中国古代君王仁政治国的事例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当然是《贞观政要》、《大唐新语》中有关唐太宗李世民与众多臣下、长孙皇后等人言行的记录了。例如:太宗尝罢朝,自言:“杀却此田舍汉!”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太宗曰:“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曰:“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

  • 古代帝王劝大臣读书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劝吕蒙读书。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

  • 历史上有哪些傀儡君王最终逆袭成功掌权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来提一个吧,那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十三岁就继承了皇位,不过因为嬴政年纪尚小,所以军国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赵太后与吕不韦的手上。吕不韦是原是一介商人,因协助秦庄王上位有功,深受其所信任,被任命为秦国的相邦。在秦庄王弥留之际,让吕不韦协助嬴政总理军国大事,同时赵姬作为嬴政的生母,也当在嬴政为及嬴政

  • 历史上的“草根”皇帝们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汉高帝刘邦绝对是一个无赖性的“草根人士”,就连他的名字都是称帝后改的,本名叫刘三。《史记》、《汉书》都说刘邦从小就无赖懒散、喜酒好色、懒惰顽劣、游手好闲,从不帮助家里进行农业生产。因此,不仅邻里村里的乡亲瞧不起他,就连他的父亲太公也是如此。他还很看不起读书人,《史书》上记载刘邦见到儒生后会把他们

  • 历史上有哪些篡位的皇帝,而且皇帝做的还很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那最有名的肯定是李世民了李世民连毛主席都夸奖过的人,肯定能算得上是成功了。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和自己的兄弟,最后逼着自己的老爹把皇位传给自己。因为当时自己势力太大了,身边又有很多文臣武将,尤其又碰到一个玄武门这么好的机会,肯定是要篡位了,如果不篡位,以后跟自己这帮兄弟怎么办?而且自己也

  •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皇帝应是秦始皇,他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史上第一个大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中国与世界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完成了华夏大统一,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废除了分封,统一货币,衡度量,实行郡县制。对外北击匈奴,平北越,修筑长城,沟通水系,被后世人称千古一

  • 古代历史上退位后成为太上皇的帝王,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通常皇帝的在位时间不受限制,如果身体够健康,国家也安定,那么皇帝都会当到闭上眼睛那一刻,因为皇帝是权力、富贵、荣耀的象征,太有诱惑力。所以很少有皇帝主动提出让位的,除非出现两种情况:一、觉得实在能力有限,上对不起老天托付,下不能安抚黎民百姓,于是让能者居之;二、本来皇位坐的很悠哉,结果儿子等不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