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叛变,相反,鳌拜一直都是忠于爱新觉罗家族,忠于大清王朝的。鳌拜,是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首的费英东的侄子,可谓是出身名门。
鳌拜发迹于皇太极时期,由于作战勇猛,且对于皇太极忠心耿耿,鳌拜长期担任皇太极贴身卫队的卫队长职务,在攻克皮岛、明清松锦大战,以及清军入关后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单就鳌拜的军功来说,就连后来位列首辅大臣的索尼,都是望尘莫及的。
鳌拜除了他的军功外,最为人所认可的,便是鳌拜的气节。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两黄旗的高级将领结成八拜之交,共同扶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随后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继位,坚决对抗多尔衮,进而引得了多尔衮的记恨。
多尔衮专政时期,多尔衮多次对鳌拜进行构陷和迫害,鳌拜被贬为庶民,甚至几度险些丧命,即便如此,鳌拜始终没有像多尔衮屈服。而这也引得了顺治皇帝对于鳌拜的信任与器重,最终将鳌拜委以辅政大臣的重任。
而在康熙朝时期,鳌拜非但没有想着叛乱,还为康熙朝前期的朝局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鳌拜等人有效的平定了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台湾郑氏集团余部的势力,维系了国内局势的稳定。
其次,鳌拜等人积极整饬吏治,精简官僚队伍,提升办事效率,解决了一些列顺治朝遗留的官场问题。
再次,就是鳌拜停止军事行动,大力发展生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政策有两个,一个是“湖广填四川”,另一个就是“更名田”制度的推行。
由此可见,鳌拜对于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大清王朝,都是忠心耿耿,并且是功勋卓著的,并没有任何的叛乱之意。
鳌拜一生之中最大的错误在于太过于贪恋权力,进而选错了方式,也选错了对手。其实,从“四大臣共同辅政”,发展到“鳌拜专政”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辅政大臣之中:
首辅大臣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假,并且他与鳌拜同属于两黄旗,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鳌拜实际上就成为了索尼的代言人。
苏克萨哈,出身于正白旗,本就与其他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苏克萨哈当年在清算多尔衮时候的卖主求荣行为,更加引得大部分朝臣的不满,因而苏克萨哈遭到排挤与排斥也就成为了必然。
遏必隆,与鳌拜本就都出身于镶黄旗,再加上他有勇无谋,更是长期依附于鳌拜。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鳌拜的专政。
但是鳌拜的擅权专政以及把持朝政,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特别是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的情况下,鳌拜仍然长期把持着朝政,引得了康熙皇帝的不满。而两件事情的发生,更是直接导致了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第一件事情,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受到鳌拜等人的打击和迫害,毕竟,汤若望对于大清的皇室特别是康熙皇帝的能够登上皇位是有恩情的,鳌拜的此举极大的刺痛了康熙皇帝的内心。
第二件事清,就是鳌拜擅杀苏克萨哈,让康熙皇帝感受到了极大的恐慌和威慑力,因而也就此决心除掉鳌拜。
所以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借助索额图等人的协助,终于除掉了权臣鳌拜,也除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对手,将权力收归到了自己手中。
康熙为鳌拜定下了三十条大罪,但是仍然没有杀掉鳌拜,只是将其囚禁了起来。康熙智擒鳌拜后,当众宣读了鳌拜了三十大罪状,原本要判处其死刑,但是念在鳌拜的功劳,康熙改为终身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而在对于鳌拜功过是非的评价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叛变写在鳌拜的罪名中,所以鳌拜只是专权,并没有乱政,只是自视甚高,并没有阴谋叛变。
鳌拜(约1610年1669年)生年不可考。清初权臣,鳌拜前半生战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尽心尽职的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晚年却落了个叛贼的罪名,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不禁令人唏嘘。那么问题来了,本可以青史留名的他,为什么会做出造反的行为,仅仅是他觊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吗?
功勋之臣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时期,这个时期的鳌拜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不过十几岁,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此时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对付明朝,在其叔叔费英东的影响下,努尔哈赤应该是其心中的英雄。
皇太极(15921643)时期。年龄上看,皇太极应该比鳌拜年长小二十岁。在鳌拜成年的时候,皇太极已经战功卓著,可以说整个国家都流传着皇太极的神话,对于年少的鳌拜来说那就是偶像,鳌拜也在军中奋勇杀敌,向这位偶像致敬和学习,并以为国尽忠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废立之际
顺治(1638年1661年)时期。这个时候鳌拜基本是而立之年,凭着在战争中的军功,意气风发。在皇太极驾崩之际(1643年),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这个时候鳌拜面前就有了一道选择题:
1、取而代之。因为取代的不是偶像,偶像已经没有了,心理包袱也就没有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纵然他闪过这个念头,但碍于目前自己的实力太过单薄,发动叛变无异于以卵击石,还是乖乖的听话。满人在入关之前其实已经汉化的很好了,儒家的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家天下的概念也是根深蒂固,这个皇位就是人家爱新觉罗家的,应该是压根就没想过要造反,还是跟着这艘大船过幸福的小日子为好。
2、支持谁。介于自己是皇太极的心腹,支持皇太极的后代继位是明智的选择,继位者也会因为他的支持和皇太极的言传身授,更加信任他。因此,在面临多尔衮的强权下,鳌拜选择维护着皇太极的血脉,冒着多次被多尔衮打压的风险,将顺治推向了帝位,这里鳌拜的拥立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兔死狗烹或是惩奸除恶
康熙(1654年1722年)时期。康熙八岁继位(1662年),此时的鳌拜已经50多岁了,三朝的重臣,政治资源和政治阅历已是极为丰富,加上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作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自此鳌拜可谓是权倾朝野,一家独大。
年幼的皇帝形同虚设,鳌拜独揽朝政,任意妄为,肆意专权。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皇帝终究是要长大的,终究是要把朝政还回去的,自己终究还是要做回臣子的,可是他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积重难返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久久徘徊在头脑中。可是转而一想此时自己的实力,对于皇位是努力一把是可以得到的。此时他想起来另一位前辈的教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然后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绝不等死。赢则惠及子孙,败则与可见的未来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多苟活几天罢了。于是乎就走上了造反之路。
综上所述,鳌拜侍奉三代君王未反,前期是没想法,没实力。后期则是被自己的欲望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造反的道路的。但此为依题主之问做答,实际上鳌拜是否有造反之心尚有很大争议,主流说法是如果鳌拜想造反,凭借自己的实力,早就反了,不必等到康熙帝亲政之后。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因此康熙杀鳌拜的主要原因也应该是皇帝为了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但手段之下,就必须有名义,毕竟鳌拜一生为大清做出杰出贡献,没有一个造反的名义都不足够杀掉这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