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七岁此后一直窝在紫禁城里,从来没有离开紫禁城去亲身体验一下社会,百姓的生活,也不了解官场,战场,所有的信息来源就是东厂锦衣卫(很多信息还是被人有意过滤的)简直就是现在宅男的古代版(宅男的信息也是经过网络筛选)宅男能在此情况下通过网络能治理好一个庞大的企业吗?
上天没有给崇祯一次力挽狂澜的机会,因为崇祯不是那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
如果说,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大概就是诚信、勤俭等等就够了,但是对于一个领导来说,要具备的素质就更多了,普通领导尚且如此,何况帝王呼!
恰恰,崇祯避开了帝王应有的所有必备素质。亡国,只是或迟或早罢了!!!
首先,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了。这个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封建王朝自身的规律,这里不细说了,以后可以写文字专门探讨。
从崇祯自身来说,他不是一个勇于担责,眼光长远的战略家;崇祯具备的所有素质,都是一个普通百姓应该具备的素质。
从明朝政府来看,内耗严重,派系林立,政令不出朝堂。官员忙于内斗、敛财,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
综合以上的因素,崇祯力挽狂澜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能够扶大厦于将倾的,大概只有朱元璋这样的人吧!
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土木堡事件是因为赏赐与和亲问题引发的蒙明战争,土木堡的地理位置,其实还不如汉代的“白登”。
因为白登之围,汉军不缺水,被围七天也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断粮问题。
所以说,要使明军不败,我觉得应该让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来打这一仗,原因有这么四个方面。
其一、刘邦善于坚守阵地和城池,更加善于筑垒荥阳被项羽包围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就用筑垒的办法,抵挡项羽的骑兵部队。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进攻受挫后,也无可奈何的率领军队后撤,结果被韩信来了一个反包围,于是乎就有了垓下之战。
其实,有实战经验的皇帝,往往比较善于坚守,毕竟是最高统治者,士兵们都想表现自己的忠诚,往往不愿意投降的。
而明英宗朱祁镇就是缺乏锻炼的“年幼无知”的皇帝。根本不知道如何防守,如何保障水源和粮食安全。
其二、朱祁镇容易上当受骗,刘邦则未必那么幼稚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瓦剌军队将土木堡团团围住,水源也被也先军队占据,明军人马饥渴,明军都指挥使终夜拒敌,敌人越来越多。
后来,也先假装派遣使者来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居然下令将明军兵营移至水源旁边。
明军刚刚移动,也先就集中王牌精锐骑兵四面冲击,明兵争相逃命,军阵顿时溃乱,王振等高官也死于乱军之中,官兵死伤达10万余人,明朝皇帝朱祁镇也因此被俘虏。
假如是老谋深算的刘邦,他一定不会受骗上当只有被围困的人,才会求和,哪里见过占优势的人会求和,这样的雕虫小技都不能识破,实在是拿军队当儿戏。
其三、假如是刘邦,他一定会同意和亲来解决问题,其实蒙古也先早就想和亲开始,也先想为儿子求娶明朝公主,以便可以夸耀于蒙古群雄之中,明朝千户马云、马青、吴良等私下许诺,并说还要送也先美女。
但因明朝有重开大宋天的“不和亲”意识,明朝翻译官马云、马青事后未敢将此事奏报明廷。后来也先贡使至北京求婚称:“此聘礼也,”明廷答复:“诏无许姻意”。
也先开始以为通婚成功,方才遣使贡马作为聘礼,结果却大失颜面。事后也先以明朝刁难贡使并撕毁婚约,以及随意克扣岁赐银两为由,大规模集结军队,出兵进攻明朝边境地区。
可以看出也先原本就有和亲的意愿,假如是刘邦被困土木堡,相信用一个漂亮的公主就可以解决问题。
其四、假如是刘邦,他一定会送很多金银财宝,事实上蒙古军非常贪财据土木堡的幸存者李贤之《天顺日录》记载:
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意思是说,蒙古军非常贪财,没有专注于多杀明军,所以明军死得少,伤得多,很多战略物资全被蒙古军队满载而去。
可以说,蒙古族非常类似匈奴,贪财与好色,几千年也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要是刘邦在土木堡,估计不用50万军队,只要一个假公主和一些金银财宝就可以脱险,要使明军不败,也就这么简单。
昨天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对比明英宗亲征和宋真宗亲征的区别,其实土木堡之变,要让大明不败,能换的皇帝多了去了,这里咱们就把宋真宗换上去吧,在这里说一下,土木堡之变明军是号称五十万大军,实际上也就二十万左右。
瓦剌在公元1449年率兵南下时,如果宋真宗得知了消息,他第一个反应应该是能不能息事宁人,给点钱让瓦剌退兵,但是这肯定会遭到朝臣们一致反对,从明朝建立之初就没有君王这么怂的,只不过宋真宗是个比较保守,谨慎的人。
王振如果要迎合他,多半会建议让宋真宗调兵遣将讨伐瓦剌,而不是让他亲征,因为宋真宗的性格较为懦弱,肯定不会像朱祁镇有亲征的念头,所以土木堡之变在源头上就会被杜绝,但是王振也就没机会立功了。
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一方部队近三万人,后来在北京保卫战中,瓦剌也不过十万人,在正常情况下,瓦剌军队根本无法对大明构成威胁,大明会战败,主要还是因为朱祁镇瞎指挥,宠信宦官王振。
朱祁镇
而我们从宋真宗亲征的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宋真宗是个非常谨慎的皇帝,最后是被寇准这群人逼着去督战的,他不会像朱祁镇那样偏听偏信,所以并不会出现王振专断的情况。
即便朱祁镇擅自更改行军路线时,和他随行的大臣,将领们,也曾三番五次的提醒朱祁镇,但是朱祁镇听不进去,而如果换宋真宗亲征,他最怕的就是自己遭遇危险,所以当随行的大臣给他提出警告时,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选择撤退,或者到安全的地方休息。
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是军队组织不当,如果遇到宋真宗这样过于谨慎的皇帝,显然部队出征会以防御为主,他考虑到自己的安全,也会积极听取将领们的建议,虽然背景相同,但是土木堡之变绝对不会重演。
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