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448 更新时间:2024/1/22 19:41:53

汉武帝与隋炀帝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登位时己经历过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他折腾的资本。

由于长期以来北方边境遭受匈奴人搔扰,连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抵御,自汉朝建立以来也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国家颜面受损。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为了驱去匈奴,练兵买马,成功地驱去了匈奴,安定了边境。也算他有运气,让他遇上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千古少有的大将,还是他知人善用,才成就了他干古一帝的美名。

当然,汉武帝首开丝路,独尊儒术,吞并朝鲜,降服西域,开扩土,其功绩也是有目共睹。但他为求长生不老而到处求仙访道,筑高台接露水,滥用国财,是其劣迹。

再说隋炀帝,隋文帝统一南北,建立隋朝后,为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打开了国富民强的新局面,但老来昏慵,喜怒无常,刑法残酷,常常错杀无辜,滥用民力财力修豪华宫殿,致使民怨沸腾,为后来的天下大乱,王朝衰败埋下了病根。

隋炀帝在位初期,增加赋税,改州为郡,考试选拔官员,平定吐谷浑,经营西域,国力达到极盛。广招民工,修建东都,修造园林,穷奢极侈;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使百姓得不到修养生息,再加上三征高丽以失败告终。由于横征暴敛,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使王朝逐步瓦

解,最后断送了江山,丢了生命。究其原因,就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更重要的是操之过急,使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才落下暴君的骂名。

总而言之,对汉武帝与隋炀帝两人的评价正好应了“成者英雄败者寇”这句话。

同样是倾举国之力去开疆拓土,同样有穷兵黩武式的亡国之危,为何汉武帝成了千古一帝,而秦始皇成了千古暴君,隋炀帝不仅成了昏暴之君更身死国灭呢?笔者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果导向,以成败论英雄。秦始皇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隋炀帝的隋帝国直接亡在他手中,汉武帝却意外的没有亡国,更兼后继有明君,不仅恢复了国力,更强大了国威。因此汉武帝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成了暴君,隋炀帝成了昏暴之君。

秦始皇趁灭六国、统一天下之余威,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每战皆捷,不仅开疆拓土,更是打出了华夏的国威军威。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侵边,汉朝建立后匈奴使者来长安见到秦始皇的十二铜人,纷纷惊骇得下马跪拜,原因铜人的形象是征匈奴的秦朝名将翁仲将军。秦始皇为了平定华夏外患而征匈奴,为了拓展华夏生存空间而征百越,建万里长城,修千里灵渠都是秦始皇对华夏的不世之功。奈何民力用之过甚,六国复辟汹汹,后继之君愚蠢残暴,导致大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后,极尽抹黑秦朝之能事,最终秦始皇的形象成了千古第一暴君。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充沛,军力强大,为了击败北方的强敌匈奴,汉武帝多次征发大军远征匈奴,虽然击败了匈奴,但是汉朝也元气大伤,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有秦皇之威,亦有秦皇之失,但是汉武帝没有秦皇的暴君之名。究其实在于汉武帝晚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休养生息,传位给明君汉昭帝;汉昭帝治国有方,国力有较大的恢复;汉昭帝死后,传位给汉宣帝,汉宣帝能力不在汉武帝之下,国力大增,又多次击败匈奴,分化匈奴,取得了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如果秦始皇晚死几年,再传位给扶苏,那么秦始皇不会有暴君的骂名。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京杭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隋炀帝亲征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杨广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隋军出动113万人,战败于辽东城;第二次发动大军征高句丽时国内开始叛乱;第三次出征时国内大乱。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最终成了唐朝的陪都;他下令修建的大运河后世都在用,经济价值十分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一、隐含读者与

  • 信阳楚王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信阳有楚王城,也称作楚城,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根据书中记录,楚王城的具体位置在汝南和信阳之间,具体位置更近于信阳。楚王城早先叫做“城阳”,是楚武王打败申国时修建,一座军事重镇。到了魏晋朝,改名为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楚王城。关于楚武王,全名王熊通,湖北宜昌,他在位时间很长,具

  • 出将入相,范仲淹如何从草根成为千秋颂扬的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写的是两种鸟类:啄木鸟和乌鸦。写完了,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谪,从帝都开封贬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境遇十分凄苦,据说一路经过十几个州,都没人出来接待他。梅尧臣的诗文,是出于朋友的叮

  • 为什么说《滕王阁序》传递的是正能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滕王阁序》述志言情,语简意丰,在刻意铺叙高阁美景之后,以跌宕起伏的妙笔,由逸游的豪兴引出仕途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原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接着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

  • 朱元璋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祝他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我认为不在唐宗宋祖之下,他之所以成功有以下优点:1、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元朝的残暴统治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这样的领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2、精力旺盛,历史上朱元璋一朝没有宰相,重大朝政亲自处理,每天处理400多件大事,精力不可为不旺盛,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历史恩怨不过200年。所谓深仇大恨,就是犹太人掠地杀人。巴勒斯坦人势单力薄,阿盟友各怀鬼胎,犹太人依仗美国无恶不作,各有各的报应。犹太人必遭报应。这个历史恩怨其实历史很短,犹太人被赶出耶路撒冷是罗马人干的,阿拉伯人并不是从犹太人夺取了这里。相对犹太人假借上帝的名义血腥征服迦南,阿拉伯人据有巴勒斯

  • 历史上以色列的国土是属于土耳其吗?土耳其鼎盛时期究竟有多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地理方面书籍上就有明确的记载,以色列原来的国土是属于那个被称为“西亚病夫”土耳其的,土耳其一共统治了那块国土整整600多年的时间。一说到“西亚病夫”想必就会有人纳闷了,因为大家出从来只听说过东亚病夫,还没有听过西亚病夫呢。土耳其国旗其实在世界上的近代史里面,土耳其和中国一样,都是

  • 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

  • 历史上有哪些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犹太人在其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除1948年成立的现代以色列国以外,另两个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犹太国”。“第一犹太国”建立于公元前1350年至公元前586年期间,这其间经历了“士师统治时期”、“联合王朝时期”以及“南北王国(犹太、以色列)分立时期”,最后随着所罗门圣殿被巴比

  • 有人说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祖先是兄弟,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然而打得热火朝天的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却都承认双方是来自于同一祖先的兄弟。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呢?从人种学的角度而言: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都是闪米特人(简称闪族人)。需要注意的是:闪米特人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包含了母语属性有关联的一群民族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