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4/1/27 18:27:49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

一、隐含读者与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西汉处于王朝上升期,汉武帝平地内乱,在祖国山河一片向好之时,司马迁奉命撰写史书,以往的史书内容大多数是稀疏平常的以事件和时间为中心描绘某一个时代发生的重要故事,但是司马迁不同,这次他想要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司马迁开始想到”人“,以人物为中心,描写不同人物,通过对人物个性、人物经历的描写,将人物写活,通过对人物的经历的描绘,最终实现”再现历史“,因此司马迁在写书人物的过程中难免参杂自己的私人感情。

研究开始需要界定重要概念,要弄清楚《史记》的隐含读者,就需要弄清楚司马迁的《史记》的内容以及隐含读者的概念是什么。“隐含读者这一概念是伊瑟尔提出来的。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可以理解为,隐含读者是指作者在进行创作中,在内心潜意识里的述说对象。”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这部《史记》是司马迁心中的”客体“所包含的对象,也是司马迁最想要言说的对象。那么,司马迁内心里面对《史记》设定的隐含读者到底是谁呢?

二、永远的君王:献给君王的时务策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份子阶层,自古以来士大夫阶层就有“为帝王师“的理想抱负。长期以来的封建制统治,使得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对于君王的忠诚多了几分”义务“。司马迁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也是如此,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对于能够给帝王建议,也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在《史记》中,记录历史兴衰,为君王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对于司马迁本人来说,也是如此。“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在面对如此的创伤的时候,司马迁保有的是对君王的不离不弃,对于自己内心信念的执着坚守。因此《史记》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地位之高。

编写史书,需要遵从历史,也需要遵从当时的意识形态,这是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都需要遵循的道理,也是与司马迁的初衷违背的。“为君王书”和“为人民书”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而君王本身就应该是为了“臣民”、“百姓”,这是司马迁想要传达给汉武帝的最重要的信息。司马迁的《史记》写到最后,是对君王的劝慰,也是对自我的安慰。

献给君王,献给汉武帝,是《史记》与司马迁的最大含义。《史记》似乎每一个故事都在劝慰汉武帝要做一个贤能的君主,这每一个故事也是在说希望汉武帝能够勤于治国,能够兴邦安民。这些愿望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愿望,因此,《史记》最重要的诉说对象就应该是以汉武帝代表的中国历代统治者。三、士臣:逆境中的同侪

司马迁的境遇特殊,后半生处于逆境中,却能作出《史记》,他的生命历程,就是古代士大夫的缩影,即使处在逆境,对国家、君主的不离不弃。他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些都表明,司马迁本性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希望保有自身的高贵,这样的司马迁是高尚的。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是很重要的阶层,是中国知识精英的代表,士大夫是“人“,拥有人的情感,在士大夫群体中,往往存在惺惺相惜的。在现实政治的运行过程中,士大夫的境遇不是每一个都很顺利,比如屈原、韩非、韩信等人的遭遇。但是士大夫阶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依旧保持积极向上的决心,能够继续为君王提供建议,也能够继续帮助国家。

在《史记》中,司马迁鼓励士大夫,在任何时候都要“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在遇到逆境的时候也要保持自我的尊严,在不被君王理解的时候也要做”正确“的事情。

司马迁书写《史记》的时候不乏相似的笔触,在他的潜意识中,一定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和他一样的士大夫阶层。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的士大夫,都是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在名利面前也不要低头,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报国之心“,这是司马迁对士大夫最重要的宽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信阳楚王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信阳有楚王城,也称作楚城,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根据书中记录,楚王城的具体位置在汝南和信阳之间,具体位置更近于信阳。楚王城早先叫做“城阳”,是楚武王打败申国时修建,一座军事重镇。到了魏晋朝,改名为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楚王城。关于楚武王,全名王熊通,湖北宜昌,他在位时间很长,具

  • 出将入相,范仲淹如何从草根成为千秋颂扬的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写的是两种鸟类:啄木鸟和乌鸦。写完了,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谪,从帝都开封贬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境遇十分凄苦,据说一路经过十几个州,都没人出来接待他。梅尧臣的诗文,是出于朋友的叮

  • 为什么说《滕王阁序》传递的是正能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滕王阁序》述志言情,语简意丰,在刻意铺叙高阁美景之后,以跌宕起伏的妙笔,由逸游的豪兴引出仕途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原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接着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

  • 朱元璋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祝他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我认为不在唐宗宋祖之下,他之所以成功有以下优点:1、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元朝的残暴统治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这样的领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2、精力旺盛,历史上朱元璋一朝没有宰相,重大朝政亲自处理,每天处理400多件大事,精力不可为不旺盛,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历史恩怨不过200年。所谓深仇大恨,就是犹太人掠地杀人。巴勒斯坦人势单力薄,阿盟友各怀鬼胎,犹太人依仗美国无恶不作,各有各的报应。犹太人必遭报应。这个历史恩怨其实历史很短,犹太人被赶出耶路撒冷是罗马人干的,阿拉伯人并不是从犹太人夺取了这里。相对犹太人假借上帝的名义血腥征服迦南,阿拉伯人据有巴勒斯

  • 历史上以色列的国土是属于土耳其吗?土耳其鼎盛时期究竟有多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地理方面书籍上就有明确的记载,以色列原来的国土是属于那个被称为“西亚病夫”土耳其的,土耳其一共统治了那块国土整整600多年的时间。一说到“西亚病夫”想必就会有人纳闷了,因为大家出从来只听说过东亚病夫,还没有听过西亚病夫呢。土耳其国旗其实在世界上的近代史里面,土耳其和中国一样,都是

  • 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

  • 历史上有哪些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犹太人在其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除1948年成立的现代以色列国以外,另两个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犹太国”。“第一犹太国”建立于公元前1350年至公元前586年期间,这其间经历了“士师统治时期”、“联合王朝时期”以及“南北王国(犹太、以色列)分立时期”,最后随着所罗门圣殿被巴比

  • 有人说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祖先是兄弟,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然而打得热火朝天的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却都承认双方是来自于同一祖先的兄弟。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呢?从人种学的角度而言: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都是闪米特人(简称闪族人)。需要注意的是:闪米特人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包含了母语属性有关联的一群民族的集合

  • 以色列如何诞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以色列的形成迦勒底是巴比伦城里的一个王国,那里有个小地方名叫:吾珥,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住着一个叫亚布拉罕的人,他是一个富有的人,他的邻居是巴比伦人,巴比伦人信奉多神教,亚伯拉罕信奉唯一的上帝,所以,巴比伦人不喜他,于是亚伯拉罕带着自己的牲口和羊群搬到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叫做迦南,靠近地中海。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