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不是朱温建立的梁朝?

为什么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不是朱温建立的梁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413 更新时间:2024/1/2 0:50:00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梁是五代的第一个国家它是包含在五代内的。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到、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梁绝对不会被称为朝的,“朝”是来源于“天下共主”的概念,是古时候的一种说法,也就是说,朝代表的是天下,就是说古代政权如果要称为“朝”的话,那它就必须是可以统一四方的政权,换一种说法就是,“朝”的君主是全天下最有权威的,他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去统治四方的那些民族,就是说古时候的政权不可以随随便便就称为“朝”的,要能力很大的政权才可以称为朝。还有“朝”一般是指统一天下的中原地区,“朝”要有国君,还有国民和边疆领土,有所治理的地方,重要的是还要有独立的军队。

说完朝,再来说说“代”。“代”,是以时间为轴的称呼,也可以说是一个姓氏,代是竖线传承关系,朝是并列关系。代是时间概念,朝是空间概念。

下面我详细说说五代十国的历史:

一、五代十国历史沿革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907年唐朝灭亡开始,至960年宋朝建立为止,部分史家则定义为到979年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称制立国(称王或称帝)的割据政权被称为十国。

十国之外,还有晋(后唐前身)、岐、卢龙(燕)、定难、成德(赵)、义武(北平)、朔方、归义、河西、武平、殷、清源(泉漳)、静海等诸多割据势力。

《新五代史》则著“十国世家”,遂有“十国”之称。部分史家循晋为后唐之前身、殷属闽国之分支均不单独列入十国之例,以北汉为后汉之残余而不列入十国,将燕、岐纳入代表性割据政权称”十一国“,故又有”五代十一国“一说。二者均指同一历史时期,唯对政权定位存在略小差异,因历史正统性和长期使用习惯一般仍多称五代十国。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的开始。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源出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936年被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947年,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契丹遂在开封改号为辽。同年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951年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其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统一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除后梁太祖时期以及后唐建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都城。五代历时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后梁、后晋、后汉各一姓,后唐三姓,后周二姓),共十四帝。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吴后被李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马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加之后期政治腐败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而楚国故地不久又被武平军割据;闽亡后被南唐、吴越和清源军(泉、漳二州)三分。蜀地依次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分别亡于后唐和北宋。

北方地区初期政权林立,除后梁外,有河东晋国、凤翔军岐国、卢龙军燕国、成德军赵国、义武军北平国以及定难军、归义军、河西军等政权,晋国在攻灭燕国并不断取得后梁河北之地后建立后唐,随后灭后梁、服岐国、收赵国与北平国,基本统一北方。而割据夏州一带的定难军逐步统一了归义军、河西军等割据政权并大力扩张,最终建立了西夏王朝。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灭亡后由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祟所建,部分史家学者认为北汉是后汉残余政权。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征服四方,最后于979年灭北汉,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十国结束。

而割据交趾的静海节度使吴权于939年自立为王,静海军自此正式走上独立之路并永久脱离中国,逐步成为今日的越南。越南历史称吴权为前吴王,称该政权为吴朝。

二、周边少数民族的崛起

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

出力很大。9世纪初被迫分3支西迁,高昌回纥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恢复了北庭。五代后唐时占有了营、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滦河下游)。一支南至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除了统一青藏高原外,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到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州回鹘;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东北方面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后晋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体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晋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同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至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称雄漠北。公元840年左右,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

西南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代在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了6个部落时在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叛唐附吐蕃,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大破吐蕃泫锐性收理毕壕揩,又称“南诏”。唐高宗时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7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伸入洱海地区。唐朝为牵制吐蕃势力,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902年为郑氏所篡,建长和国。南诏亡。后经赵氏天兴国(928~929)、杨氏义宁国(929~937)建立了大理国。至937年政权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自汉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前后仅维持20余年。

三、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制立国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这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得以发展成胡汉杂揉式的强国。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政治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

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非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例如沙陀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等。而契丹先建立契丹辽朝。其他还有党项。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由于北方内乱、胡族南侵与天灾不断,南方政权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位于北方的五代及其它割据政权。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文化方面,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四、五代十国对于后世的影响贵族政治向布衣政治的转变

五代十国,频繁的战役打坏了世家大族所有的荣耀和尊严,武力的高低成为把握权势最重的筹码。梁太祖朱温出身奴仆,后周太祖郭威是个街头混混,后唐的奠基人李克用、后晋太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是沙陀族人,也就是汉人口中的戎狄。当这些出身低微甚至卑贱的人端坐在龙椅时,满身贵人的贵族们一边瑟瑟发抖一边体会着什么叫做朝不保夕。

而在相互讨伐的战役中,出身庶族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上升的但愿。既然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于是他们放下诗词歌赋,捧起兵法和帝王术,选择投身军营,成为将军的幕府,在战役中学习,在战役中成长,在战役中施展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长为军事团体的军师。当军事团体夺取政权的时候,这些寒门知识分子也华丽回身,将政治的魔杖牢牢攥住,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开始了他们出色的演出,布衣知识分子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宰。而此时,所谓的世家大族就在战役的硝烟中分崩离析,贵族徐徐离开了政治舞台的中央,贵族这个身份慢慢地消失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之中。

贵族精神灭亡,实用主义兴起

在五代十国中,有一位争议很大的名臣,就是冯道。这个人号称长乐老,是中国古代政坛中辅佐多朝的人,他经历过五个王朝,十个天子,在每一个王朝中都担任宰执一类的重臣,而这样的灿烂履历即便是在大一统时期也是未几见的。冯道在世72年,可谓长寿白叟,可是后代却以不知廉耻、奸臣之尤的评价。

冯道出身耕读之家,生逢唐末浊世,填饱肚子活下去仅仅依赖圣人之学是不够的。冯道出仕便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军中,只有左右逢源、圆润油滑才能够在环境残酷的军营和战役中生存。而冯道所面临的十位帝王中,不仅有明主,也有战役机器,甚至有暴君,可是他依旧平步青云、波涛不惊,依赖的就是通帝王心术、通为臣之道、通实用利己、通生存之道。而这也是大部门知识分子能够活下去并向上攀爬的不二法门。

学得文武艺,报效于帝王家,知足统治阶级的需要才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贵族精神是在吃喝不愁的情况下才能养成的文化属性,而在饥饿困窘的年代里,只有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才是真理。一切为了活着,一切为了利己,实用主义就这样兴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逐渐成为了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尚武精神的绝唱

中国尚武的气质从宋代开始就徐徐消失。而五代十国便是中国尚武精神的挽歌。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役是中国古代始终不变的主旋律。战役不仅是残酷的,同样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从先秦到唐代,几乎全民皆兵,每个人面临兵役都责无旁贷,为了在战场上能够活命,布衣必需会技击。

生逢五代十国这样的浊世,武力是解决题目最好的方式,连年的战役、兵乱,除了朝堂上的官员,身处江湖的庶民天然也是朝不保夕。活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想要在浊世中脱颖而出,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甚至一呼百应的天子,只有成为将军,统军百万才是独一的出路。纵观五代十国的开国天子,每一个人都是身经百战、功成名就的军事家和战役机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诗鬼李贺如斯雄浑豪迈的诗句就是那个时代尚武精神最好的写照。

同样出身武将的宋太祖赵匡胤在经历了这个浊世之后,终于发现武将是帝国安全与不乱最大的危害。于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把帝国武将的地位一再贬低,而一味进步文臣的地位。防止武将作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帝国的臣民都不想成为武将,所以他充分施展了科举取士的巨大能量,让天下的年青人看到读书的利益。

于是赵宋真正开了中国的科举时代,让考试当公务员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在他弟弟赵光义执政的20年间,科举取士的数目远远超过唐朝三百年,而他的侄子宋真宗赵恒更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励学篇》,告诉天下人,只有读书才是实现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独一途径。而此时,尚武这两个字在中国人的性格字典里被抹去,崇文逐渐变成人间正道。

经济重心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央存在一个变化过程,就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秦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是中国政治的中央,而黄河流域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央,政治始终主导着经济的发展。而中原腹地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攻入长安和洛阳就代表了对于前朝的征服。

五代十国的战役也大多发生在中原地区,唐末的战役让长安城化为灰烬,中国以后的王朝再也没有选择这里建都,千年古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东都洛阳也在战役中被破坏,开封,这个比东都还有靠东的城市,依山傍水,位置优胜,逐渐走进了统治者的视野,终极成为了北宋的国都。

比拟于北方所谓正统帝国的战乱频繁,十国中那些位于江南、四川的小国则是风调雨顺、物阜民康。来自北方的难民,在战乱中举家逃离,带着但愿向南出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口,还有庞大的劳动力和提高前辈的出产技术,江南地区的经济就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超过北方,成为中国古代的粮仓。江南地区的兴盛一直持续到如今,经济中央从此再也没有北移过。

唐朝灭亡后就是后梁,后梁属于五代,梁唐晋汉周,每个都很短,这样如果分别叫的话太繁琐了,所以统称五代。五代时有个叫冯道的,四朝为相,可想而知这五个前后的朝代有多短。

同时,五代时期并不是大一统的王朝,南方也有不少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国。两个原因交在一起,造成了不说梁而说五代的原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南朝并无根基的侯景,为何能够摧毁梁朝国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侯景本身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尔朱荣的部下,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以后,侯景便转而投靠到了高欢门下,成为了高欢的心腹。当时孝武帝元修逃亡到了长安宇文泰处,从此北魏被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侯景所在的东魏,是高欢掌权。高欢对侯景是非常器重的,巅峰时期,侯景手握10万大军,整个河南地区都归他一个人管,让人不可思

  • 乱世造英雄,五代十国后梁国皇帝朱温都是怎样成为一代帝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人物朱温,江苏砀山县人,老爸是个教书先生,很早就病逝,家里非常穷,生活不下去,老妈就带着兄弟三人离开家乡,来到萧县给刘家当佣人。在唐朝的社会结构里,农民是自由人,而佣人是贱民,是奴隶,属于最下等的,和现在的佣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是没有自由的。唐末税赋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很

  • 皇帝陵有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悟空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皇帝陵很多,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园,其中最出名的有秦始皇陵,也是现在发现的最大的陵园。其实在各朝各代,皇帝们都在想着自己死后埋在哪里才不会被人发现,在清朝以前,皇帝陵墓大多都是悄悄埋葬的,而且参与埋葬的人基本都会被灭口,因为一般皇帝陵墓里都有大量的随葬品,为了防止被盗墓

  • 萧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

  • 一些帝王陵墓坐北朝南,为何秦始皇陵坐西朝东?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秦汉以来大多皇帝据主中原,活着入住紫微宫,死后俯视天下,自然座北朝南。而始皇帝自是雄视东方。其实,古代的帝王陵墓朝向并不统一,有坐西向东,有坐北向南,秦始皇陵并不是唯一一座坐西向东的。先来看看秦始皇陵陵园平面图,陵园有内外两圈围墙,封土正对着内墙东、西的门,相比于南门是偏离的,而外墙则压根没有

  • 中国十大陵墓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你这问法也有有问题。是十大帝王陵墓吧?一般老百姓怎么者也没有资格建陵墓。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编号来说,排名前10依次是这样:NO:01国家级陕西省黄帝陵(清代)。NO:02国家级山东省孔林(周代)NO:03国家级陕西省秦始皇帝陵(秦代)NO:04国家级陕西省茂陵(汉代)N

  • 世界上还有哪些皇帝的古墓没被发现?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3.清泰陵,1980年

  • 全国九大帝陵,为什么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连一座都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全国有九大帝陵分别是秦始皇陵、唐代昭陵、乾陵地宫、曹操陵墓、三国疑冢、西夏王陵、成吉思汗帝陵、明孝陵地宫、雍正泰陵。其中这九大帝陵之中,成吉思汗陵墓至今没有找到其准确之地,另外九大帝陵之所以成为九大帝陵,是一定的神秘感和未知因素。洛阳到底有没有九大帝陵之一还是未知数,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没有找到。

  • 明十三陵分别是明朝哪些皇帝与皇后的陵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安葬在北京北部的山谷中,即明十三陵,为国家5A级景区。其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整个十三陵陵区的建制都依循南京明孝陵的规格。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

  • 陕西有多少个帝王的坟墓?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陕西帝陵数量和密集度为全国之最。陕西黄土究竟埋了多少皇上?据统计,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72座。关中平原帝王陵墓,共计72座帝王陵墓,中国之冠。黄帝陵炎帝陵帝喾陆周王季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公陵周成王陵击康王陵周穆王陵周共王陵击懿王陵周幽王陵郑桓松陵击赧王陵秦公陵园及一号大墓秦穆公陵秦惠文王公陵秦悼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