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3、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4、鸡黍之约范式游学和张劭成为好朋友,约定两年后见面畅谈,果然彼此都未食言,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5、杵臼之交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关于名人等待的故事、事例、典故(古代和现代都可以)
展开全部对于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些大人物们来说,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思想的泛滥而痛苦不堪,越是在思索便越是痛苦,便越是有作为。在《名人传》中,罗曼罗兰挑选的重点是主人公的转折点或最跌宕的时期,特别是在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中,作者大量地对主人公的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从而揭示他们微妙的心理变化。是我对罗曼罗兰写作手法上的看法。托尔斯泰传篇幅最长,他的思想灵魂也被作者挖掘得最深。他的天赋与性格并不矛盾,却分得很开。他的作品最可以反映出这点,他的作品饱含着思想,我个人认为他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知道,写作时的心情,想法,就好像每一部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灵魂。而在晚年时,一部栩栩如生的作品往往在结尾处加入现实中不存在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晚年主要为他的宗教理想和社会主张而忙碌。托尔斯泰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加上他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涉猎,促成他独特的思想消极反抗,也由于这个思想形成和逐渐成熟,使他和现行社会渐行渐远,以致病死在他离家出走途中一座陌生的小镇上。
求一个历史故事
据说是一个皇帝(也许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囚犯约定,放他们回家,等两个月后,囚犯们再自己回来。结果时间到了,囚犯们果然一个不少的回来了,皇帝很高兴,认为囚犯们都受到教化,就把他们都放了。
有评论说,这其实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心里博弈。囚犯们正是认为回来后能得到释放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