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谁知道古代灭佛的前因后果?

谁知道古代灭佛的前因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41 更新时间:2024/1/17 12:16:41

佛教自西汉末年进入中国。东晋开始盛行,南朝达到第一个巅峰,随后到唐代达到第二个巅峰。此后,佛教经过不断本土化而事实渗透进入中国人的思想。

说实话,如果强行划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纯宗教信徒估计不足5%,而最少80%的中国人在内心中信奉佛道儒的混合思想。

诸位别不承认:轮回转世,丰都鬼城这些,都实际源自于佛教理论(佛教中的这些思想是来自阿三的婆罗门教)。

阿米豆腐。

笑过了,说正题:佛教为何被打击?

1、统治者的警惕

梁武帝笃信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可惜大和尚们却坐视侯景叛乱囚禁梁武帝,最终梁武帝被凄惨饿死。这样的佛教,当然令历代统治者异常警惕。

2、佛教扩张引发的忧虑

和平时期,佛寺广开山门,汲取财富。

战乱时期,佛寺紧闭山门,谨慎避祸。

唐代,佛教实际已经是天下第一宗教,这当然令儒家感觉愤怒。

3、佛教的影响

佛教其实是最大的地主,最大的高利贷主,藏有最多的财富(铜啊)。同时,佛寺汲取香火供奉,吸纳人口,造成国家编户减少,国家税金大量流失。

那么,三武灭佛,强迫僧侣还俗,毁禁寺庙就只能是必然结果。

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曾经遭受过四次差点灭顶之灾,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这四次被统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直到南宋以后儒教大兴,才终结了灭佛运动的发生。

佛教是外来宗教,起源于印度,是一种异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碰撞。

首先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

南北朝时期,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统治,以全民为兵。而当时的和尚寺庙是可以免除租税、徭役,于是太武帝下诏书: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还俗服役。后来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又因当时的和尚不守清规,发现僧人与谋反之人来往密切,于是排斥佛教,并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其次就是北周武帝灭佛

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寺院的和尚们不但不当兵,不纳税,且面对灾民时,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赈灾,反而趁机吞并土地,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同时有很多违法分子借机出家躲避追捕。当时的佛教还谋反,于是武帝大怒,下诏书,僧侣还俗,毁佛灭寺。

第三就是唐武宗灭佛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虚弱,需要大量的钱财和人力资源,而当时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所以那时候最有钱莫过于佛教,于是发动了灭佛事件,充盈国库。

第四件就是周世宗灭佛

原因跟前几次灭佛事件的原因是相似的。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为了保证国家税源的稳定和出于社会恢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考虑,加上早年立业的他对佛教,不怎么感冒,反而对在战乱中佛教的种种弊端恨之入骨。所以当他坐上皇位后,就下令解除佛教、摧毁寺院,收购佛像铸钱。

“封建迷信”到底有多可怕?

恰恰相反。不封建不迷信。没有约束,没有信仰,天不怕地不怕,才最可怕。

封建至少懂得封和建。迷信虽迷,但有信。随着认知的提高。随着不断的学习积累开智慧。建而破封,信而不迷,逐渐会使人步入正途。

要谈有多可怕,就要先分清各种各样不同的“封建迷信”。

教堂,这种封建迷信就不可怕,还可亲可爱。

寺庙,这种封建迷信就非常可怕了,必须除之而后快。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关于友谊的故事 和 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两个好朋友,光和影,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谁能告诉我一些古人帮助别人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

  • 急求涉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典故,O(∩_∩)O谢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种树郭橐驼传(顺应被管理者的天性);谏太宗十思疏(治国之道);前出师表(诸葛亮向刘禅传受治国,用人,奖惩之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下属,方能服众);古代打仗五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将能、法正(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管理企业队伍的关键)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文献很多,可以参

  • 汉朝刘询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刘询有着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刘询原名刘病已,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当年刘据全家被杀时,刘病已只有几个月大,得以幸免。后来在监狱里被养大。当初,有人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帝王气,惊的刘彻下令杀死所有犯人,狱卒丙吉据理力争,告诉刘彻此乃其曾孙,从而躲过一劫。后来刘病已由外曾祖母,抚养,读书,过着贫困的日子。

  • 一个历史小故事,5分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

  • 哪一个帝王的去世最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中国封建史上,最让人可惜皇帝就是刘裕,因为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就能够大大的推进中国进步,也最可能乱世中一统中国,然而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战前病逝!汉末之后,天下大乱,虽有晋朝短暂大一统,但很快因五胡乱华又陷入混乱,百姓水深火热。到刘裕时,已经持续了200余年。尤其刘裕崛起之时,天下

  • 古代为别人着想的故事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家庭和睦的古代诗词:1、田家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赏析】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2、示长安君王安

  •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了什么?吓得崇祯脸色发白,惊慌失措?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反叛。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崇祯皇帝是个勤政节约的皇帝,但是即使他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依然收拾不了整个烂摊子。他是个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一个国家走向的指示标,如果表现出

  • 封建迷信的存在是古人的愚昧还是智慧,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迷信是古代乃至当今都是一种愚昧。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你去信仰它,那就是迷信。为此,我们要在各个领域里彻底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科学的理念开拓进取。现如今也是愚昧多智慧少的可怜。佛陀说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听!非要弄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搞迷信,搞形式,搞一些没有经典依据的假修行真迷信的玩

  • 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给了世人什么警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给了我们什么警示呢?谈谈我的看法。一,要有防人之心。出门在外,特别是单身女性,要有防范意识,对于不熟悉的人,尽量不与他们打交道,要懂得保护自己,社会很复杂,那些狡猾凶残的狼,改变不了本性。二,善良不能滥施。“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个人的美德,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施以援手,送给他们温暖,当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