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是卫国人,早年喜好法家的学说,颇富才干后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府中做家臣,对于李悝、吴起在魏国的变法理论及实践非常熟悉。魏相公叔痤晚年向魏王推荐商鞅,但魏王不用商鞅。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后听闻秦孝公广招贤才,就应招到了秦国。
到秦国后通过景监先后和孝公谈论帝道、王道,孝公都不感兴趣后以霸道说之,和孝公谈论了许久。最终孝公决定任用商鞅变法求强。
从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到惠文王即位商淤被车裂的二十一年间,商鞅取得了孝公很大的支持,即便面对太子触犯新法孝公也依旧站在商鞅身后支持商鞅,商鞅也以他的才华和变法的决心权力投入变法的进程中,最终还孝公一个,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诸侯畏秦之强的强大秦国。
郎世宁之后又有哪些画家得到过乾隆的赏识?
谢邀!
我仅知道有意大利的画家潘廷章、法兰西的画家王致诚受乾隆赏识,更多的就不知了。
自明代中后期,传教士来华,有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团体。大部分接受过欧洲的博雅教育和宗教神学经院训练,知识结构比较完善。
除此之外,来到中国后,为了方便工作,刻意儒学化,身穿儒服学汉语,吟诗作画,取得了部分士大夫阶层的信任,如金尼阁、利玛窦、马礼逊、裨治文、勿略、罗明坚、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罗雅各等人,被晚明人称为番僧。清代入关问鼎天下之后,一大批传教士也被重用。先后如南怀仁,汤若望、白晋等人,主持钦天监和数学,负责天文历法等事宜,一时间颇有规模。
到了雍正和乾隆年间,不少擅长油画写实的欧洲画家,为皇帝所喜爱,跻身宫廷,融合东西方绘画风格,改造欧洲风格,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创造焦点透视法,立体感、通透感十足,颇有名气。意大利画家朗世宁来华51年,是最有名的一个:高宗尤赏异。他的传世作品主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等。
同时,向中国的宫廷画家斑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葛曙和永泰等人传授欧洲的油画技艺。参与圆明园设计,融入巴洛克风格,建造西洋楼。乾隆登基后,在内务府中设有如意馆、画院处等机构,广置绘画、画样设计、雕刻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画学生。风气所至,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人,也纷纷学习作画,被赞誉为郎学士。
实际上,除郎世宁之外,同时代还有很多画家,被皇帝收纳宫内,进入如意馆,如意大利的画家潘廷章、法兰西的画家王致诚、波西米亚的艾启蒙、法兰西人贺清泰、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等人。
这些西洋的宫廷画家,在康熙、雍正在位期间被称为南匠,乾隆时改称画画人或画画蛮子,分布于各殿,取材作画,也偶尔给后宫妃嫔画肖像。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有关“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名人故事简直不要太多。不说姜子牙的愿者上钩,也不提韩愈的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更不提马云三次高考毫不动摇,我们就先来聊一聊最近比较受欢迎的楚汉,讲一讲大器晚成的刘邦。
一、白手起家,做到上市公司,也就是开创汉朝
刘邦是什么人呢?刘邦是沛县人,秦朝的时候“官居”泗水亭长,为什么我要把这个“官居”两个字打上个引号?
因为,泗水亭长这并不是一个官,而是一位小吏,掌管方圆十里的地界。但就是凭借这吏这下等人(古代,官是上等人、吏是下等人)的身份最后却亡秦灭楚,一举立下了四百年大汉(东汉和西汉)之不世基业,对后世影响颇深。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还自称汉族人。
二、他出身卑微,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有人或许会问:“他不是叫刘邦吗?怎么没有名字,我也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莫要诓骗我!”可是他是真的没有,“邦”是他称帝后才取的名字,原名叫刘季,“季”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长幼次序,季就是小儿子的意思。因刘邦在家排行老三,所以相当于现代的刘三,跟阿大、阿二是一个意思。
三、大器晚成
刘邦早年的时候,是个浪荡子,参加起义前,游手好闲,不耕不种,喜欢乡里闲逛,爱酒爱美女爱吹牛,搁到现在来说,他就是一个天天不着家的小混混。
直到,他四十八岁才踏上起义之路(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开启一段由泗水亭长→山贼土匪→起义派→汉王→汉高祖的传奇人生。
(附上:大风歌书法作品一副)
虽然,汉朝的时候,李白还没有出生,但是想必,当时的刘邦心里一定有“天生我才、必有大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鼓舞和激励,《史记高祖本纪》中有段话可以为证:“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贪酒好色、不务正业,濒近晚年的刘邦都能如此,年轻人有什么可丧的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兵仙韩信兵仙韩信早期窘迫到连饭都吃不上,要靠去朋友家蹭饭,来维持生计。
有一个在河边清洗棉絮为生的老妇人看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
漂母分饭图
可以想象当时韩信身边的很多人都看不起韩信。
韩信对这个分给他饭吃的老妇人说以后定会重重报答她的时候。
这个老妇人不求回报的同时也并不相信韩信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
韩信虽然窘迫到这种程度。但他就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这一类人。
后来,韩信佩剑行走在街上,遇见一个流氓无赖,那人说,你有种就用你的剑杀了我,否则,你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不想因为一件小事,而杀人获罪。因此,他就从此人的胯下钻了过去。
他如此忍屈受辱,为的是不因杀人获罪而失去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而当场看到韩信受辱的人都嘲笑他是个懦夫。
韩信画像
后来,韩信投奔了项羽的叔父项梁。但是却没有受到重用。
于是,韩信就转而投靠了刘邦阵营。也因为不被重用而逃跑。
因此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追回韩信后,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终于得到刘邦的重用,被封为大将。
戏剧作品,萧何月下追韩信
他的军事才华,才得以充分展露。
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后世因此敬称韩信为兵仙。
韩信不是一个混日子的人。他坚信自己有大将之才,因此,他可以忍受穷困,屈辱。
当不受重用的时候他不会安于现状,而是从一个阵营逃到另一个阵营。
最终获得刘邦的赏识而得到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这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