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看过陆毅版诸葛亮后完全被洗脑了,很想知道,这个正史里魏延对蜀汉到底是忠心不忠心?

看过陆毅版诸葛亮后完全被洗脑了,很想知道,这个正史里魏延对蜀汉到底是忠心不忠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394 更新时间:2023/12/7 0:29:09

魏延的忠心是不用怀疑,魏延想投敌是在最后一刻,带着儿子十几个人逃跑的时候!

魏延如果想背叛会怎么办?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带兵投靠魏国,其二是带兵攻打刘禅,然后取而代之。但是魏延都没有,他只是不满诸葛亮死后的安排,想要返回成都说理,讨要说法,可惜的是魏延的政治能力太低,人缘太差,导致蜀汉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挺他,反而都支持能力不及魏延的杨仪,这也就注定了魏延的悲剧。

之前有过分析,为何魏延要死?因为这是诸葛亮一手安排的,诸葛亮为了保住蜀国,不惜让蜀国内斗也要除掉魏延,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败多胜少,而且蜀国的国力已经快要撑不住了,如果再继续穷兵黩武下去,蜀国必然最先崩溃,诸葛亮内政水平一流,所以诸葛亮在还能勉强维持,诸葛亮明知道自己死后主战派魏延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还会继续北伐,就像魏延自己说的:怎可因一人之死而坏国家大事?!如果诸葛亮死后军权落到魏延手里,好战派的魏延必定会继续北伐,蜀国只能坐等灭亡。

所以诸葛亮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魏延。

第一步就是撤军安排,让杨仪领兵先退,姜维次之,魏延殿后,而且还放出一句话,如果魏延不听,你们就自己撤军,不要管魏延,明摆着就是要放弃魏延,把魏延当弃子,送到司马懿手里。

但是结果魏延的反应还是超过了诸葛亮的预计,诸葛亮原本想着杨仪先退,就算不能马上回到成都,最起码可以把魏延甩在后面,那魏延就翻不起大浪来了,大不了让杨仪守住退路,不放魏延进来,这完全是要逼反魏延,当然如果魏延按照这个设定,的确投降魏国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魏延并没有按常理出牌,而是立马退军,快马一鞭跑到了杨仪头里,守住关口,烧绝阁道,杨仪只能在后面开山劈路往回赶。按理说此时魏延是占据有利位置的,但是不懂政治的短板再次显现出来,只是给刘禅上表说杨仪谋反,同时杨仪也上表说魏延谋反,魏延明知道自己人缘不好,还非要给杨仪拼人缘,其结果就是都挺杨仪,魏延军心涣散,只能带着儿子逃跑。

假想一下,如果魏延不是仅仅守住关口,而是一口气跑到成都,面见刘禅说明情况,军权在手的魏延,谁敢动他,而且有了刘禅在身边,杨仪回来也投鼠忌器,只能接受现实。即便再不济魏延主动缴械,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自己没有反,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保命一定是可以的,顶天废为平民吧,就像之前的李严廖立那样。

所以魏延真的没有想反,知道军心彻底散了,带着儿子逃跑的时候,那是上天无风入地无门,估计此时魏延是想投靠到魏国去的,只是马上被追杀了。魏延之死不在于忠不忠心,而是因为好战,而蜀国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所以诸葛亮才非要除掉魏延。

魏延忠心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但是很自负,诸葛亮在世啥事没有,诸葛亮去世后其他人能力不足以让他信服,尤其是想上位的杨仪是他的死对头,设身处地想想,魏延很不甘心。诸葛亮工作交接做的不好,就出了纰漏。说实话诸葛亮去世撤军回成都是应该的,魏延觉得诸葛亮死了就该轮到他了,也有点作死的意思

为什么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会对皇帝绝对忠诚?

御前侍卫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人,特别是清朝,其深有优待的,因为御前侍卫离皇帝近,职位高,地位尊,很容易升迁,清朝由侍卫出身而做到卿相的不少,如索尼、索额图、明珠、和等。

那为什么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会对皇帝绝对忠心呢?

因为御前侍卫多是来自满蒙贵族王公大臣、宗室子弟和皇帝信任器重之人。对于人品出众、武艺超群的贵族勇士,皇帝会重用并给予侍卫之职。

也就是说,人品不好、武艺不高的不易被授予侍卫之职。反过来说,能成为御前侍卫的,一则武艺高强,二则人品出众,这里的人品出众,讲的就是对皇帝的忠心,在他们成为御前侍卫前,就有了忠君之心。

同时有的侍卫是出身蒙满贵族、王公大臣、宗室子弟,他们本身就出身尊贵显赫,是忠于皇室的,当他们成为御前侍卫后,又怎么会不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呢!

再则,御前侍卫作为天子侍从的身份,地3尊贵,有很好的待遇,其中就是升迁方面的优待,这也是满洲贵族子弟取得高官厚禄的一条捷径。为了这个捷径,为了高官厚禄,也需要对皇帝忠心耿耿,若不然,皇帝又怎么会让其升迁呢!

当然,在古代,提倡的忠君报国,能成为御前侍卫,最基本的人品是好的并非大恶之人。这样的人,起码得忠君思想是有的。所以,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会对皇帝很忠诚。

在清朝清太祖时期,建立了侍卫制度,后来清朝皇帝的皇权不断集中、加强、稳固和发展,皇帝身边的侍卫也不断地得以发展,侍卫制度当然也越来越详细,其等级和名额也各有划分规定的。

看古装剧看多了,发现皇帝身边总有一群侍卫保护着,这群人是皇帝最信任的属下,跟皇帝形影不离,供皇帝差遣,怎么确定他们是否忠心呢,这很重要,要是出个刺客什么的,皇帝小命不保。

首先御前侍卫的选择范围很重要,一般来说能当宫廷侍卫的出身要好要有父母,有子女的牵绊,一般是宗室子,功勋后裔,还有就是军前效力多年的有功老兵。这群人的忠心毋庸置疑,一个人连着一大家子呢,谁敢不忠心啊,皇帝如果遇刺,不用多说,一杀一大家,谁敢不忠心啊。

其次,御前侍卫升官比较容易,保护皇帝几年不出事,前途远大,清朝大贪官和就是侍卫出身,曹雪芹他爷爷也是宫廷侍卫出身。及时跟在皇帝身边,也是封赏不断,别看平时就是个侍卫,出门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爷。

其实无论哪朝哪代,侍卫都差不多,能力还是次要的,忠心最重要。就是现在,领导人出门的保镖,中央警备处的卫兵,哪个不经过政审,你家出过杀人犯,祖上做过大地主,你看能不能通过政审,祖上没毛病,你自己本身有过小偷小摸行为也白扯。忠心保证不了,你在有能力也不会用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称颂诸葛亮是封建统治者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呀。问题的关键是: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哪一代,哪一朝发过“皇帝诏书”,称颂诸葛亮。或者要求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呢?历史书上,好像没有这样的记载,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有的人说”,这些人

  • 《甄传》:甄屡屡犯错,皇上为什么舍不得杀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甄屡屡犯错?太夸张了,甄离宫修行前究竟犯了什么错?甄以穿错纯元故衣被禁足,但甄有没错,有多大的错?皇上心里最清楚!穿错纯元故衣是甄的错吗?甄到哪里去弄得到纯元故衣?皇上并没有深究,皇后也只是让内务府顶了一下缸。甄禁足后,眉庄去找太后求情:只是穿错一件衣裳,皇上何至于此?太后说:这件事哀家虽不过问,但

  • 有人说秦国的扩张惊动了周王室,秦国是如何吞并西戎并成为西戎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最早并不是一个诸候国,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今甘肃天水),成为一个有封地的小领主(卿大夫),还算不上一个诸候国,而秦非子被认为是秦国的开国之君。到秦襄公时代,当时的周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他的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峰火戏诸候,结果有一天,犬戎真的来攻打周幽王,这

  •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然后徐徐图之的计划,先联吴拒曹,再同曹兵交战,取之,回头再攻东吴,大汉可兴。只是时间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中间不能有大的失败和挫折。事实胜于雄辨,听和不听都不可能,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刘备不是明君,诸葛亮也不是圣人,天时地利人和不向蜀国倾斜。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古

  • 古代帝王对妃子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接连惨遭丧子打击的富察皇后没过多久就病逝在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固然悲伤,但皇后的葬礼也不能耽搁,还有谥号也要拟定。而说到富察皇后的谥号“孝贤”二字,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另一位宠妃,慧贤皇贵妃了。慧贤皇贵妃高氏乃包衣高氏出身,本为汉人,却被雍正相中封为了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高氏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乾隆依旧

  • 你觉得南唐后主李煜是个痴情的人吗?为什么被称为千古词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了两个非常奇葩的皇帝,奇葩就在于他们同是亡国之君,能够留名千古的不是他们治理国家的能为和作为,而是他们的绘画艺术和文学作品。一个就是南唐的李后主李煜,其诗词歌赋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是青史留名,只不过是留下来的名,让人不耻。而另一位皇帝就是北宋末年的赵佶,其养鸟、观鸟和

  • 《尚食》的真实历史:明宣宗“废后”,真是因为爱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是的,因为孙氏从小就跟朱瞻基青梅竹马,十岁时就入宫作为太孙妃的人选,不料造化弄人,后来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朱瞻基皇太孙的地位改立了胡氏为太孙妃,因为胡氏的父亲是锦衣卫里的老人了,在锦衣卫中有些声望,朱棣为了宣宗这个孙子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后来因为孙氏生了个宣宗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再加上

  • 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这一号,为什么最终有了秦国的中原争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宗室子弟,少部分是圣人后裔及功臣元老,还有就是前朝后裔。比如燕国就是姬姓宗室子弟,陈国是帝舜后裔,宋国是殷商后裔,齐国是功臣姜子牙后裔。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算是功臣封国这一类,在西周时期秦人只是王室附庸,没有独立建国!嬴族之先是伯益,伯益追随大禹

  • 历史上有哪些骨肉相残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明成祖靖难之役;宋太祖烛光斧影;唐代宣武门之变;武则天杀害李贤;汉武帝和戾太子;春秋战国就无数了~你好,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古人有云“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的帝王家族中,为了争夺那高高在上的皇位经常发生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骨肉相

  • 古代寂寞女子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代将都王的女儿细君公主被汉武帝以和亲的方式将其下嫁给乌孙王。细君自小长在汉朝深闺在那习惯不了乌孙国“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的生活方式,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乌孙王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我也觉的古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故事我想楼主因为很清楚了吧,嘿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