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刘邦恰恰就是那个文韬武略,品格德性不凡的帝王。否则刘邦驾驭不了,这么多的文臣武将,成就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我们华夏儿女写汉字,学汉语,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哪有汉民族这一说。
萧何算不算贤臣良相,张良算不算智多星,韩信算不算兵仙。这么多天才星是不是都围着刘邦转。
如果刘邦没有能量,能吸引这么多天才星围绕在他的左右吗?
“文景之治”,“汉武大帝”是不是刘邦的后代,他们身上流的是不是刘邦的血。
最大的文韬武略是驾驭文韬武略,最好的品格德行,是领导众多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提起汉高祖刘邦,鉴古君想起了北宋宰相吕蒙正的《破窑赋》。
《破窑赋》中,“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短短两句,项羽和刘邦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跃然纸上。
那么鉴古君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看似无赖的刘邦却能打败项羽,赢得天下?
一、刘邦出身卑微、白手起家。刘邦出身卑微,既未受过什么教育,又无强大的外援,可谓白手起家。但是,他在担任沛县泗水亭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一职后,却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手下还有一帮同样出身卑微的兄弟,包括卢绾、萧何、夏侯婴、曹参、樊哙等,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起义后,正是这些好兄弟和他一起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从起义到最终胜利仅用了八年时间。
刘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骊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脱。因为当时让人犯逃脱是要和人犯一起处死的重罪,所以刘邦索性放走所有人,宁愿和他们同罪。这些人也成为他后来争夺天下的左膀右臂。
从上可以看出,出身卑微的刘邦却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号召能力。
二、刘邦知人善用、上下一心。刘邦手下可谓什么人都有:落魄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平民韩信、狗屠樊哙、布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吹鼓手周勃……这些人看似一盘散沙,刘邦却能够让他们各尽所长,一个都没浪费。
比如有名的“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
军事天才韩信在项羽营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但是到了刘邦营中却拜为大将军。刘邦最终能干败项羽,韩信之攻理应居首位;
“后勤部长”萧何,开发巴蜀,镇抚关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线,为屡败屡战的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兵力支持;
“谋圣”张良“六大奇谋”安天下:佐策入关、约法三章、鸿门斗智、明烧栈道、下邑布局、巧定太子,每个谋略都堪称完美。
对比之下,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虽然“素好奇计”,却不为功高自大、刚愎自用的项羽所用,最后因为陈平使了一招离间计,项羽还把范增也赶走了,可谓离心离德。
称帝后,刘邦面对群臣,道出心声: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三、刘邦深谙人性,赏罚分明。《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中多处记载刘邦“少无赖”,“好酒及色”,“贪于财货好美姬”,但刘邦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深知物质刺激的意义。
在他夺取城池后,总是和自己的部下有福同享,所以大家才能够和他有难同当。
特别是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对功臣论功行赏,最为可贵的是,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封赏了自己最讨厌的倒戈将军雍齿。
而对比之下,项羽为人猜忌信谗,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亚父范增和钟离昧等人,可是每一次奖赏功臣的时候,项羽都舍不得爵位和封地。
最要命的是,项羽分封18路诸侯时,竟然把大将彭越给忽略了,彭越愤而到齐地叛乱。项羽的“舍不得”,导致很多人都不愿为他卖命。
四、刘邦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鸿沟(今河南荥阳)。
项羽将被俘的刘太公(刘邦之父)绑在高台上,旁边是煮沸的大锅,隔岸向刘邦喊道:“刘邦小子,你若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
天真的项羽还想用亲情逼迫刘邦退军,谁知刘邦竟然回答:
“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亲,请分给我一杯羹。”
项羽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因为即便杀了刘太公,刘邦也根本不可能退军。
结果,项羽只得与汉订盟,引兵东归。
不久,无情的刘邦就撕毁合约,和韩信、英布、彭越合围项羽于垓下,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
综上所述,刘邦虽没有文治武功,但却是个天才的政治家,他擅长“攻心之术”,手下人才济济、上下一心。他的成功,正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