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韬武略,品格德性都不具备的刘邦,为什么却能成就帝王大业?

文韬武略,品格德性都不具备的刘邦,为什么却能成就帝王大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68 更新时间:2024/1/28 10:34:32

哈哈,刘邦恰恰就是那个文韬武略,品格德性不凡的帝王。否则刘邦驾驭不了,这么多的文臣武将,成就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我们华夏儿女写汉字,学汉语,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哪有汉民族这一说。

萧何算不算贤臣良相,张良算不算智多星,韩信算不算兵仙。这么多天才星是不是都围着刘邦转。

如果刘邦没有能量,能吸引这么多天才星围绕在他的左右吗?

“文景之治”,“汉武大帝”是不是刘邦的后代,他们身上流的是不是刘邦的血。

最大的文韬武略是驾驭文韬武略,最好的品格德行,是领导众多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提起汉高祖刘邦,鉴古君想起了北宋宰相吕蒙正的《破窑赋》。

《破窑赋》中,“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短短两句,项羽和刘邦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跃然纸上。

那么鉴古君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看似无赖的刘邦却能打败项羽,赢得天下?

一、刘邦出身卑微、白手起家。刘邦出身卑微,既未受过什么教育,又无强大的外援,可谓白手起家。但是,他在担任沛县泗水亭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一职后,却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手下还有一帮同样出身卑微的兄弟,包括卢绾、萧何、夏侯婴曹参、樊哙等,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起义后,正是这些好兄弟和他一起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从起义到最终胜利仅用了八年时间。

刘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骊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脱。因为当时让人犯逃脱是要和人犯一起处死的重罪,所以刘邦索性放走所有人,宁愿和他们同罪。这些人也成为他后来争夺天下的左膀右臂。

从上可以看出,出身卑微的刘邦却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号召能力。

二、刘邦知人善用、上下一心。刘邦手下可谓什么人都有:落魄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平民韩信、狗屠樊哙、布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吹鼓手周勃……这些人看似一盘散沙,刘邦却能够让他们各尽所长,一个都没浪费。

比如有名的“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

军事天才韩信在项羽营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但是到了刘邦营中却拜为大将军。刘邦最终能干败项羽,韩信之攻理应居首位;

“后勤部长”萧何,开发巴蜀,镇抚关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线,为屡败屡战的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兵力支持;

“谋圣”张良“六大奇谋”安天下:佐策入关、约法三章、鸿门斗智、明烧栈道、下邑布局、巧定太子,每个谋略都堪称完美。

对比之下,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虽然“素好奇计”,却不为功高自大、刚愎自用的项羽所用,最后因为陈平使了一招离间计,项羽还把范增也赶走了,可谓离心离德。

称帝后,刘邦面对群臣,道出心声: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三、刘邦深谙人性,赏罚分明。《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中多处记载刘邦“少无赖”,“好酒及色”,“贪于财货好美姬”,但刘邦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深知物质刺激的意义。

在他夺取城池后,总是和自己的部下有福同享,所以大家才能够和他有难同当。

特别是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对功臣论功行赏,最为可贵的是,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封赏了自己最讨厌的倒戈将军雍齿

而对比之下,项羽为人猜忌信谗,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亚父范增和钟离昧等人,可是每一次奖赏功臣的时候,项羽都舍不得爵位和封地。

最要命的是,项羽分封18路诸侯时,竟然把大将彭越给忽略了,彭越愤而到齐地叛乱。项羽的“舍不得”,导致很多人都不愿为他卖命。

四、刘邦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鸿沟(今河南荥阳)。

项羽将被俘的刘太公(刘邦之父)绑在高台上,旁边是煮沸的大锅,隔岸向刘邦喊道:“刘邦小子,你若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

天真的项羽还想用亲情逼迫刘邦退军,谁知刘邦竟然回答:

“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亲,请分给我一杯羹。”

项羽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因为即便杀了刘太公,刘邦也根本不可能退军。

结果,项羽只得与汉订盟,引兵东归。

不久,无情的刘邦就撕毁合约,和韩信、英布、彭越合围项羽于垓下,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

综上所述,刘邦虽没有文治武功,但却是个天才的政治家,他擅长“攻心之术”,手下人才济济、上下一心。他的成功,正是历史的必然。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看过陆毅版诸葛亮后完全被洗脑了,很想知道,这个正史里魏延对蜀汉到底是忠心不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的忠心是不用怀疑,魏延想投敌是在最后一刻,带着儿子十几个人逃跑的时候!魏延如果想背叛会怎么办?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带兵投靠魏国,其二是带兵攻打刘禅,然后取而代之。但是魏延都没有,他只是不满诸葛亮死后的安排,想要返回成都说理,讨要说法,可惜的是魏延的政治能力太低,人缘太差,导致蜀汉朝堂之上,没有一个

  • 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称颂诸葛亮是封建统治者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呀。问题的关键是: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哪一代,哪一朝发过“皇帝诏书”,称颂诸葛亮。或者要求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呢?历史书上,好像没有这样的记载,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有的人说”,这些人

  • 《甄传》:甄屡屡犯错,皇上为什么舍不得杀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甄屡屡犯错?太夸张了,甄离宫修行前究竟犯了什么错?甄以穿错纯元故衣被禁足,但甄有没错,有多大的错?皇上心里最清楚!穿错纯元故衣是甄的错吗?甄到哪里去弄得到纯元故衣?皇上并没有深究,皇后也只是让内务府顶了一下缸。甄禁足后,眉庄去找太后求情:只是穿错一件衣裳,皇上何至于此?太后说:这件事哀家虽不过问,但

  • 有人说秦国的扩张惊动了周王室,秦国是如何吞并西戎并成为西戎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最早并不是一个诸候国,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今甘肃天水),成为一个有封地的小领主(卿大夫),还算不上一个诸候国,而秦非子被认为是秦国的开国之君。到秦襄公时代,当时的周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他的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峰火戏诸候,结果有一天,犬戎真的来攻打周幽王,这

  •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然后徐徐图之的计划,先联吴拒曹,再同曹兵交战,取之,回头再攻东吴,大汉可兴。只是时间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中间不能有大的失败和挫折。事实胜于雄辨,听和不听都不可能,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刘备不是明君,诸葛亮也不是圣人,天时地利人和不向蜀国倾斜。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古

  • 古代帝王对妃子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接连惨遭丧子打击的富察皇后没过多久就病逝在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固然悲伤,但皇后的葬礼也不能耽搁,还有谥号也要拟定。而说到富察皇后的谥号“孝贤”二字,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另一位宠妃,慧贤皇贵妃了。慧贤皇贵妃高氏乃包衣高氏出身,本为汉人,却被雍正相中封为了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高氏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乾隆依旧

  • 你觉得南唐后主李煜是个痴情的人吗?为什么被称为千古词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了两个非常奇葩的皇帝,奇葩就在于他们同是亡国之君,能够留名千古的不是他们治理国家的能为和作为,而是他们的绘画艺术和文学作品。一个就是南唐的李后主李煜,其诗词歌赋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是青史留名,只不过是留下来的名,让人不耻。而另一位皇帝就是北宋末年的赵佶,其养鸟、观鸟和

  • 《尚食》的真实历史:明宣宗“废后”,真是因为爱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是的,因为孙氏从小就跟朱瞻基青梅竹马,十岁时就入宫作为太孙妃的人选,不料造化弄人,后来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朱瞻基皇太孙的地位改立了胡氏为太孙妃,因为胡氏的父亲是锦衣卫里的老人了,在锦衣卫中有些声望,朱棣为了宣宗这个孙子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后来因为孙氏生了个宣宗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再加上

  • 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这一号,为什么最终有了秦国的中原争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宗室子弟,少部分是圣人后裔及功臣元老,还有就是前朝后裔。比如燕国就是姬姓宗室子弟,陈国是帝舜后裔,宋国是殷商后裔,齐国是功臣姜子牙后裔。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算是功臣封国这一类,在西周时期秦人只是王室附庸,没有独立建国!嬴族之先是伯益,伯益追随大禹

  • 历史上有哪些骨肉相残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明成祖靖难之役;宋太祖烛光斧影;唐代宣武门之变;武则天杀害李贤;汉武帝和戾太子;春秋战国就无数了~你好,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古人有云“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的帝王家族中,为了争夺那高高在上的皇位经常发生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骨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