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颂诸葛亮是封建统治者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呀。
问题的关键是: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哪一代,哪一朝发过“皇帝诏书”,称颂诸葛亮。或者要求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呢?
历史书上,好像没有这样的记载,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
“有的人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他们在哪里看到的呢?或者,他们是在哪里听到的呢?
封建统治者号召臣子们去称颂诸葛亮,恐怕是“有的人”杜撰出来的,哄大家玩的吧?
称颂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应该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代代相承的。
在我们偏远落后的农村,许多人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都知道一些三国孔明,诸葛亮的故事。我也是在小时候就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伟大人物。
称颂诸葛亮,不需要封建统治者去号召,人们都喜欢去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诸葛亮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是没有人能够抹黑的。
对统治阶级的忠诚,不会因为学习了诸葛亮才形成的。统治阶级,是不会给诸葛亮这样神化的。
举例来说,就是张飞庙,关羽庙,也是老百姓自己修建的,老百姓自己顶礼膜拜的。
“有的人这样说”,是无聊时的闲话,逗大家玩玩的。
如果不是这样,这就是高看他们。因为他们无法提供否定诸葛亮功绩的历史资料。他们没有证据证明《隆中对》,《出师表》是虚构的。
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成为我国人们的精神,诸葛亮这位伟人,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杰出才能,是人民追求,效仿的理想。怎么能够被动摇呢?
忠诚,也是人民所需要的信仰。是不容置疑的!
称颂诸葛亮,是人民的信仰!不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早在封建统治者吹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吹上天了,要说谁是最起劲的亮吹,还真轮不到什么封建统治者。
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吴国的大鸿胪张俨称“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这几位不需要让臣子学习忠诚吧?
司马懿称诸葛亮“天下奇才”,司马炎听了樊建说诸葛亮如何治国后表示“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司马家吹诸葛亮,主要也是吹他的能力,没有大肆吹他如何忠诚吧?
至于第一个吹空城计的郭冲、第一个吹诸葛亮请宣王当女装大佬的孙盛、第一个吹“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习凿齿,这些花式亮吹就不说了,反正从各个角度都吹了个遍,偏偏就是没吹诸葛亮的忠诚。
再看蜀地老百姓对诸葛亮的追思: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千百年前老百姓的觉悟,应该也还没有高到要自觉去学习诸葛亮的忠诚吧?
然后到了南北朝,新一轮花式亮吹大赛开始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殷芸《小说》引《杂记说二十五》:
桓宣武征蜀,尤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刘敬叔《异苑卷四》:
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于魏。
这几位文人,也不是什么封建统治者吧?
何况整个魏晋南北朝,社会伦理道德和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由于王朝更迭频繁,封建统治者用所谓的“忠君”思想已经无法自圆其说,此时即使要提倡,也是优先“孝道”而非“忠诚”。(可参见唐长孺先生的文章《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宣传口径中,也很少吹诸葛亮的忠诚,更多的是赞颂其品德和功绩,比如《陈情表》作者李密之子李兴在《诸葛亮故宅铭》中说: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於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莅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郑,教美於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
李兴在这篇吹文中曾提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可以说是代表了官方的态度,把什么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这些都吹了一遍,但根本没有大肆宣扬所谓的“忠诚”。
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唐,终于有一位算得上“封建统治者”的亮吹登场了,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是怎么吹诸葛亮的呢:
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说来说去都是学习诸葛亮如何治国,还是没提到“忠诚”啊?
唐玄宗开元十年,诸葛亮作为“十哲”之一入选武庙: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和诸葛亮并列的这几位里面,至少白起、韩信、吴起这几位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忠臣的代表,如果说唐玄宗是为了让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难道他也想让臣子学习韩信功高震主?
再到后来,杜甫、苏轼、罗贯中们继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花式亮吹浪潮,最主要的也还是称颂诸葛亮的能力和品德,而非对君王的忠诚,何况这几位也不是统治者。
真要说鼓吹忠诚、把诸葛亮当成愚民工具的封建统治者,也就是清朝的康熙乾隆之流(强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这几位在历史上的亮吹队伍里面恐怕连号都排不上,这种行为也只是徒增笑柄。
以上,所谓“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至少在从诸葛亮去世一直到清军入关的这1400多年间,是完全不成立的。相比于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忠诚”只是诸葛亮众多闪光点中并不最为显著的其中之一。
至于康熙和乾隆的愚民之术,就和溥仪一起拉几把倒吧,封建统治者的这个锅诸葛亮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