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说法?

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说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53 更新时间:2024/1/21 23:25:42

“称颂诸葛亮是封建统治者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呀。

问题的关键是: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哪一代,哪一朝发过“皇帝诏书”,称颂诸葛亮。或者要求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呢?

历史书上,好像没有这样的记载,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

“有的人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他们在哪里看到的呢?或者,他们是在哪里听到的呢?

封建统治者号召臣子们去称颂诸葛亮,恐怕是“有的人”杜撰出来的,哄大家玩的吧?

称颂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应该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代代相承的。

在我们偏远落后的农村,许多人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都知道一些三国孔明,诸葛亮的故事。我也是在小时候就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伟大人物。

称颂诸葛亮,不需要封建统治者去号召,人们都喜欢去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诸葛亮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是没有人能够抹黑的。

对统治阶级的忠诚,不会因为学习了诸葛亮才形成的。统治阶级,是不会给诸葛亮这样神化的。

举例来说,就是张飞庙,关羽庙,也是老百姓自己修建的,老百姓自己顶礼膜拜的。

“有的人这样说”,是无聊时的闲话,逗大家玩玩的。

如果不是这样,这就是高看他们。因为他们无法提供否定诸葛亮功绩的历史资料。他们没有证据证明《隆中对》,《出师表》是虚构的。

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成为我国人们的精神,诸葛亮这位伟人,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杰出才能,是人民追求,效仿的理想。怎么能够被动摇呢?

忠诚,也是人民所需要的信仰。是不容置疑的!

称颂诸葛亮,是人民的信仰!不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早在封建统治者吹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吹上天了,要说谁是最起劲的亮吹,还真轮不到什么封建统治者。

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吴国的大鸿胪张俨称“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这几位不需要让臣子学习忠诚吧?

司马懿称诸葛亮“天下奇才”,司马炎听了樊建说诸葛亮如何治国后表示“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司马家吹诸葛亮,主要也是吹他的能力,没有大肆吹他如何忠诚吧?

至于第一个吹空城计的郭冲、第一个吹诸葛亮请宣王当女装大佬的孙盛、第一个吹“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习凿齿,这些花式亮吹就不说了,反正从各个角度都吹了个遍,偏偏就是没吹诸葛亮的忠诚。

再看蜀地老百姓对诸葛亮的追思: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千百年前老百姓的觉悟,应该也还没有高到要自觉去学习诸葛亮的忠诚吧?

然后到了南北朝,新一轮花式亮吹大赛开始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殷芸《小说》引《杂记说二十五》:

桓宣武征蜀,尤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刘敬叔《异苑卷四》:

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于魏。

这几位文人,也不是什么封建统治者吧?

何况整个魏晋南北朝,社会伦理道德和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由于王朝更迭频繁,封建统治者用所谓的“忠君”思想已经无法自圆其说,此时即使要提倡,也是优先“孝道”而非“忠诚”。(可参见唐长孺先生的文章《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宣传口径中,也很少吹诸葛亮的忠诚,更多的是赞颂其品德和功绩,比如《陈情表》作者李密之子李兴在《诸葛亮故宅铭》中说: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於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莅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郑,教美於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

李兴在这篇吹文中曾提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可以说是代表了官方的态度,把什么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这些都吹了一遍,但根本没有大肆宣扬所谓的“忠诚”。

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唐,终于有一位算得上“封建统治者”的亮吹登场了,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是怎么吹诸葛亮的呢:

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说来说去都是学习诸葛亮如何治国,还是没提到“忠诚”啊?

唐玄宗开元十年,诸葛亮作为“十哲”之一入选武庙: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和诸葛亮并列的这几位里面,至少白起、韩信、吴起这几位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忠臣的代表,如果说唐玄宗是为了让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难道他也想让臣子学习韩信功高震主?

再到后来,杜甫、苏轼、罗贯中们继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花式亮吹浪潮,最主要的也还是称颂诸葛亮的能力和品德,而非对君王的忠诚,何况这几位也不是统治者。

真要说鼓吹忠诚、把诸葛亮当成愚民工具的封建统治者,也就是清朝的康熙乾隆之流(强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这几位在历史上的亮吹队伍里面恐怕连号都排不上,这种行为也只是徒增笑柄。

以上,所谓“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至少在从诸葛亮去世一直到清军入关的这1400多年间,是完全不成立的。相比于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忠诚”只是诸葛亮众多闪光点中并不最为显著的其中之一。

至于康熙和乾隆的愚民之术,就和溥仪一起拉几把倒吧,封建统治者的这个锅诸葛亮不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甄传》:甄屡屡犯错,皇上为什么舍不得杀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甄屡屡犯错?太夸张了,甄离宫修行前究竟犯了什么错?甄以穿错纯元故衣被禁足,但甄有没错,有多大的错?皇上心里最清楚!穿错纯元故衣是甄的错吗?甄到哪里去弄得到纯元故衣?皇上并没有深究,皇后也只是让内务府顶了一下缸。甄禁足后,眉庄去找太后求情:只是穿错一件衣裳,皇上何至于此?太后说:这件事哀家虽不过问,但

  • 有人说秦国的扩张惊动了周王室,秦国是如何吞并西戎并成为西戎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最早并不是一个诸候国,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今甘肃天水),成为一个有封地的小领主(卿大夫),还算不上一个诸候国,而秦非子被认为是秦国的开国之君。到秦襄公时代,当时的周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他的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峰火戏诸候,结果有一天,犬戎真的来攻打周幽王,这

  •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然后徐徐图之的计划,先联吴拒曹,再同曹兵交战,取之,回头再攻东吴,大汉可兴。只是时间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中间不能有大的失败和挫折。事实胜于雄辨,听和不听都不可能,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刘备不是明君,诸葛亮也不是圣人,天时地利人和不向蜀国倾斜。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古

  • 古代帝王对妃子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接连惨遭丧子打击的富察皇后没过多久就病逝在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固然悲伤,但皇后的葬礼也不能耽搁,还有谥号也要拟定。而说到富察皇后的谥号“孝贤”二字,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另一位宠妃,慧贤皇贵妃了。慧贤皇贵妃高氏乃包衣高氏出身,本为汉人,却被雍正相中封为了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高氏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乾隆依旧

  • 你觉得南唐后主李煜是个痴情的人吗?为什么被称为千古词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了两个非常奇葩的皇帝,奇葩就在于他们同是亡国之君,能够留名千古的不是他们治理国家的能为和作为,而是他们的绘画艺术和文学作品。一个就是南唐的李后主李煜,其诗词歌赋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是青史留名,只不过是留下来的名,让人不耻。而另一位皇帝就是北宋末年的赵佶,其养鸟、观鸟和

  • 《尚食》的真实历史:明宣宗“废后”,真是因为爱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是的,因为孙氏从小就跟朱瞻基青梅竹马,十岁时就入宫作为太孙妃的人选,不料造化弄人,后来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朱瞻基皇太孙的地位改立了胡氏为太孙妃,因为胡氏的父亲是锦衣卫里的老人了,在锦衣卫中有些声望,朱棣为了宣宗这个孙子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后来因为孙氏生了个宣宗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再加上

  • 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这一号,为什么最终有了秦国的中原争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宗室子弟,少部分是圣人后裔及功臣元老,还有就是前朝后裔。比如燕国就是姬姓宗室子弟,陈国是帝舜后裔,宋国是殷商后裔,齐国是功臣姜子牙后裔。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算是功臣封国这一类,在西周时期秦人只是王室附庸,没有独立建国!嬴族之先是伯益,伯益追随大禹

  • 历史上有哪些骨肉相残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明成祖靖难之役;宋太祖烛光斧影;唐代宣武门之变;武则天杀害李贤;汉武帝和戾太子;春秋战国就无数了~你好,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古人有云“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的帝王家族中,为了争夺那高高在上的皇位经常发生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骨肉相

  • 古代寂寞女子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代将都王的女儿细君公主被汉武帝以和亲的方式将其下嫁给乌孙王。细君自小长在汉朝深闺在那习惯不了乌孙国“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的生活方式,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乌孙王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我也觉的古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故事我想楼主因为很清楚了吧,嘿嘿,我

  • 历史上被老皇帝贬官,老皇帝死后,又被新皇帝提拔的大臣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被先皇贬官,等先皇驾崩后,又被新皇帝大力提拔使用的官员,比较著名的有唐朝时期的李世民死前贬大将李,清朝时期的康熙死前贬官张廷玉等。李世民和康熙都是一代明君,李和张廷玉也是良将贤臣,那么为何他们要在临死之前贬谪他们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李世民和康熙死的时候贬自己最信任大臣的官,然后让自己的儿子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