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74 更新时间:2024/1/17 5:02:53

吴越春秋,范蠡功于谋国,位极人臣;巧于谋身,富可敌国。

当年吴国屡屡攻越,并同楚国争霸。楚王派了范蠡丶文仲到越国,帮助越国抗吴。

吴国兵强马壮,打败了越国,一直打到越都,勾践也成了俘虏。

吴王夫差欲把勾践带回国,要从精神上丶肉体上彻底摧毁越国的斗志和信心。

范蠡对文仲说:留在大王身边应对吴王公不如我,坚守越国坚忍努力我不如公。

范蠡随勾践入吴,历经磨难,生死与共。

一次吴王生病,范对勾践耳语一番。勾践探视,竟提出尝屎能知病,亲口当场嚼了三口,然而微笑祝贺:吴王神明,偶尔龙体受寒,

不日便愈。

吴王听罢,心头一热,竟汗流浃背,当晚便愈。

如此几番,吴王看见勾践夫妇日扫厕所、夜卧牛棚,心里倒是过意不去,欲解除劳役。伍胥激烈反对:大王莫忘先王之死!(先王死于勾践之父手里)。

文仲年年按时朝贡。吴王己数次力压楚国,天下会盟坐上了老大宝座。一日想到霸业已成,越王俯首称臣,百般奴颜,心不忍,要放勾践回去。伍胥坚决反对。拿了巨大好处的伯僖想越王回去,越国就是大金库,取之不竭。向吴王告密:伍子胥有野心,欲大王行之不仁,天下有骂名,可丢失霸主之位于楚国,其是楚之间细啊!

从此夫差不听伍胥劝言。后来干脆放勾践回越了。范蠡要勾践挑选天下美女送吴王,一个是美丽动人的艳谍西施丶一个剑法上乘的杀手郑旦,定下了三年挑吴行动。

而文种早在越国实行军事性教育。学生文武并教,三年后,学生青年军直接可上战场。

文种在挑吴行动”前一年,送了大量转基因“种子献吴国,吴国一年后粮食颗粒无收闹饥荒了。

吴王夫差在日拥郑旦丶夜抱西施下,已疏于朝政,放任于伯僖胡作非为,国内一片怨声载道。

越王勾践自始至终卧薪尝胆,不忘奇耻大辱。

伯僖拿了大量越贡,鼓励吴王尽早会盟天下,让百国朝贡建千秋大业。

吴王在享受美女的欢乐中,看不见虎视眈眈的国在磨刀擦枪丶枕戈待旦。吴王带着大军远赴他国做着春秋大梦,临行还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大王不要忘了勾践是阴阳小人,一旦国都空虚以防不测啊!

吴王哪里听得进去,你竟敢破坏会盟大业,再多言,杀无赦!

伍胥眼望着大军远去,不禁叹了口气:先王,我辜负托孤之义。夫差此去怕吴国难保了。我今割下一珠,放在城门,看勾践踏破城门。然后关照手下,自尽后眼珠放在城门上。一刎而去。

果然不出伍胥所料,越国乘虚而入,拿下国都。待夫差远师劳顿归来,又被越精锐之师一路围歼。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夫差已悔而不及,深感伍胥一片忠勇,勾践言而无信,恩将仇报。夫差要勾践似当年网开一面。勾践回道:当年上天给你机会你不要。今日老天给我机会,我岂能辜负?

夫差对着故国,自溢身亡。

越王后来也借势,数度会盟。

一曰范蠡救下西施,劝文仲一起离开。文仲说今日已是大功臣,哪有离开之理?

范蠡说:勾践乃虎狼之君,可以共患难,不可安乐。

文仲不信,留下,后果被斩首,死前感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弓箭藏。敌国已破,我自当烹。

而范蠡携西子乔装打扮,潜入无锡,化名陶朱公,做生意做大了可以赛马云。

后来,人不知夫差丶勾践,却个个知道陶朱公,还有一位美如天仙的大富婆。

后来

“功于谋国,巧于某身”,显然没有人比乐毅更符合这个评价了:

入相:在燕国处于谷底时,他勇担重任,陪同燕王卧薪尝胆30年、助燕国日益富强;

出将:借力打力,率领五国联军击败强齐;以小搏大,使燕国一雪前耻;

急流勇退:在被新君怀疑时,果断跑路,并且“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不仅没有反目成仇,反而更受各方尊敬。

我们看看这传位奇人物的经历。

雪中送炭,投奔燕国公元前314年,燕国因“子之之乱”爆发内斗,被隔壁的强大齐国趁机兵不血刃的占领全境。令燕国人失望的是,本来以为迎来了王师,没想到却是强盗:

杀其父兄,系累其父母,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可以这样理解齐军在燕国的行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连燕王也被他们咔嚓了。后来在燕国军民的反抗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干预下,齐军不得不撤出,燕国得以复国,但经此浩劫,本就弱小的燕国更加虚弱不堪。

面对满目疮痍的江山,新任的燕昭王暗暗下定决心:我不仅要带领燕国恢复元气,而且一定要让齐国血债血偿。有理想的人是最可怕的,绝境逼出了战国时期燕国的最佳君主: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而且“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也就是拉下脸面、真金白银的到处求贤。

这期间,魏国使者乐毅来到燕国。作为名将乐羊之后,乐毅早已名声在外。面对这样的高级人才,燕昭王自然抓住机会,他安排了极高的规格,并且亲自接待;乐毅先是一到推辞,后来由于实在不好意思,加上被燕昭王的诚意打动,干脆就留下了。

得到乐毅这位干将,燕昭王将他任命为亚卿(卿是诸侯手下的最高级爵位),并“任以国政”,也就是把国事都委托给他。这一年是公元前312年,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乐毅与燕王同甘共苦,君臣同心协力,燕国“日益富强”。

以小击大,燕国一雪前耻公元前285年,东边的头号强国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实际大增,在随之极度膨胀的野心趋势下,亲王失去了一向的战略谨慎,对外四面出击:南侵楚、西击三晋,甚至还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

这一系列过火举动,打破了当时的势力均衡,齐国成功的使自己变成了众矢之的。北边的老仇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鉴于两国实力差距过大,燕国决定借力打力,联合各诸侯国“枪打出头鸟”。

第二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带领全国精兵出征;同时,秦、魏、韩、赵四国也如约同时出兵,各国出奇的团结一致,他们共同推举乐毅为总指挥,赵王甚至还给了他一块相印(齐国这是有多招人恨~)。

面对这种阵仗,齐国自然不敢怠慢,齐王召集了全国精锐在济水之西迎敌。面对空前团结的五国,齐国双拳难敌十手,迅速败下阵来,齐王在逃到莒城后更是惨被号称前来助拳、实际上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楚国大将淖齿扒皮抽筋。

眼看大局已定,乐毅分赃后把其它四国军队遣回,自己则带着燕军长驱直入,在顺利占领齐国首都临淄后,他甚至来了个以牙还牙:把齐国的“重器”也运到了燕国,可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啊。

卧薪尝胆三十年,今朝大仇终得报,激动的燕昭王亲自赶到济水劳军,把头号大功臣乐毅封为昌国君,并命他顺势征占齐国全境。

乐毅受命继续四处攻城略地,与当初齐国在燕国的举动完全相反的是,乐毅在齐国境内“休整燕军,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旧政”,简直比齐王对待齐人还要好,他甚至还公开祭祀齐桓公与管仲,因此“齐人喜悦”,六个月内,齐国70多座城池被燕国占领,只剩下即墨和莒城顽抗不下。

功高不骄,燕国君臣堪称楷模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乐毅在攻破临淄、立下旷世奇功后,国内对他“羡慕嫉妒恨”的嘴炮们自然少不了;偏偏其后在田单等人的顽强抵抗下,乐毅围攻莒城、即墨三年未下,一时间,声称他“养寇自重,故意留着两城想趁机收买人心”的谗言蜂拥而至。

燕昭王可不是寻常君主,他的处理方式如下:

首先,在全体大臣参与的宴会上公开表示,乐毅替燕国君民一雪前耻,即使与他均分燕国,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况且是他自己征服了齐地,封其为齐王也合情合理;

然后,他把进言者当众斩首;紧接着,赐给乐毅待在国内的妻儿以诸侯王家属的待遇,并派人前往齐国立乐毅为齐王。

你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面对燕昭王的大度之举,乐毅自然不会蹬鼻子上脸,他“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就是诚惶诚恐地下拜燕昭王的来信,以死发誓自己绝无二心。

自古“狡兔死走狗烹”,不按常理出牌的君臣两人,让那些本来想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们有些尴尬:

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不得不承认,乐毅当时手握燕国主力,所占领的齐国领土已经远强于燕国本土,已经具备了角逐一方诸侯的实力(话说当时的齐国田氏,当初也是篡夺了自家姬姓君主的家业),燕昭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高明;而乐毅表现出的忠诚,更是让人赞叹(可惜后来的韩信在同样占领齐地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借鉴乐毅的经验)。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逃离燕国,却仍皆大欢喜天有不测风云,同年燕昭王去世,与乐毅关系不佳的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一朝天子一朝臣,面临齐人的反间计,燕惠王毫不犹豫的派人前去替换乐毅。

像这种情况下如果乖乖回国,那肯定没好果子吃,乐毅果断开溜,连夜只身跑到当初送给自己相印的赵国,被赵王刻意安置在临近燕、齐的观津地区,以震动两国。

没了乐毅,燕军的战斗力瞬间下降了几个档,在田单的“阴谋诡计”下,他们很快崩盘,齐国人则绝境逢生、顺利翻盘。

燕惠王这下可算得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担心局面难以收拾,于是主动派人联络乐毅。这次主动出击,他有两个目的,一是致歉,二是指责:你乐毅只顾自己跑路,怎么对得起先王的知遇之恩?

乐毅则回了一封信(后世称之为《报燕书》),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示了他强大的逻辑、让人叹服的节操:

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立下的功劳够大吧?最后不还是死于吴王夫差之手;

吴王夫差之所以杀伍子胥,是因为没有享受过对方为自己立功,所以也说得过去;

伍子胥自己没能在活着的时候提早预见不同君主的不同气量,所以死不瞑目,尸体在江里也沉不下去;

所以伍子胥之死,使他自己、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三方都遭受了不白之冤,这种死太不值了;

所以我之所以跑路,首先个人能立功且活命;

其次,大王你没能因一时的误解杀了我,这样你也免遭屠杀功臣的恶名,先王更是不用背负“兔死狗烹”的黑锅;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不替自己开脱的意思),我虽然驽钝,但也懂君子教给我的道理。

这一番言论,有理有据却又不顶心顶肺,完美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却又给各方保全了颜面,称得上功高震主者的教科书式自辩。燕惠王毫无脾气,他善待乐毅的儿子乐闲,让其继承了昌国君的爵位;而乐毅余生中来往于燕赵两国,为两国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他在赵安然去世,被封为“望诸君”。

入相出将都能立下旷世奇功,权侔人主仍能忠心耿耿,功高震主确能全身而退,这样的奇人,难怪能引起后世有识之士的膜拜:诸葛亮在隆中待业时,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曹操也写道,自己每每读到乐毅时,“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史记》也专门为乐毅立传,并且不吝溢美之词。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恶性政治环境下,乐毅为后人树立了一出经典的样板。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你认为哪个统治者的领导能力是最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在位长。否则,就选汉武帝了。还是隋文帝杨坚吧,武功的话,结束割据的中国,文的话就太多了,科举制度啊,三省六部制啊都是历史贡献。唐朝的繁荣一方面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武则天,李隆基等君王的努力,一方面不得不说隋朝的杨坚做了非常多的贡献!而且呢是非常合理的制度设计!当然杨坚运气也不错,他的父亲叫杨忠

  • 李靖算得上是所有朝代里军事实力最强的人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李靖是隋末至唐初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征战数十年,罕有败绩,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肃宗时武庙十哲之一,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是古之韩、白、卫、霍所不及的人物。那么李靖是不是就算得上所有朝代里军事能力及业绩最强的人物呢?我们知道,即使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

  • 刘邦有哪些过人的领导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的领导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毛主席评价最为中肯:刘邦是封建社会里最厉害的帝王!基本是决策对、会用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乍一听说刘邦是最厉害的皇帝,很多人肯定会皱眉,颇感质疑,毕竟刘邦的“小混混”气质太浓,望之不似明君。这个“最厉害”的评价其实来自于熟读历史的。如此评价究竟有着怎样的道理?刘邦到底算

  •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注意秦国地图变化!)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始于秦孝公,终于秦庄襄王,其间四位分别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国位居西部,尊白帝,立国较晚,常常被中原诸侯国所耻,综合国力属于较后水准。到孝公,他的历史重担是变法图强。怎么变?所以,孝公重用法家商鞅,开展轰轰烈烈的变革,实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

  •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帝王中,最优秀的前三位,你认为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影响较深的有以下三位帝王:第一位康熙大帝玄烨。第二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三位元世祖忽必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积极吸以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水平,有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在众多少数民族帝王之中,能排列前三甲的是北魏孝

  • !急!急!急!古代,现代,关于“三思而后行”而成功的事例。二个以上。急!急!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论语.公治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宋代大儒程颐孔子思想的真正传承者,他对此语有精妙的解读:“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暴君不是平庸的君王!平庸只能说他是没有作为,没有能力或臣子过去突出盖过了君王像朱厚照、

  • 以诚待人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步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不胜枚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迅速发达的市场经

  • 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孔明灯。据说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顺风放出,其后被蜀军得到,得以脱险,于是后世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除此之外,还有以烽火台点燃狼烟(烽火戏诸侯),风筝(据说最初也是为了传信,但是貌似是传情书来着)悬梁晋

  • 古代人不听别人劝告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寓言故事《不听劝告的小鱼》听人讲,在一条知名的小河里,生长着许多许多的鱼,那些热爱钓鱼的老人们听说以后,每天就早早地来到海边,他们想钓很多鱼儿呢。有一只小鱼,它生来就天不怕,地不怕,它很小的时候,就常一个人在靠近陡峭河岸的岸边独自玩耍,有时还故意围着鱼人的钓钩转来转去,而当钓鱼人把鱼竿提起来的那一瞬

  • “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事实上,刘备建立蜀汉后,不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原因,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而张飞赵云却对此心知肚明!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刘备前期,混得着实有点惨!原本他有了徐州这个根据地,可以在此做大做强,争霸天下,结果却碰到了吕布这个狠人,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仅徐州丢了,自己还得在吕布手下天天提心吊胆。最终,刘备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