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有哪些过人的领导能力?

刘邦有哪些过人的领导能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44 更新时间:2024/1/16 20:25:02

刘邦的领导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毛主席评价最为中肯:刘邦是封建社会里最厉害的帝王!基本是决策对、会用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乍一听说刘邦是最厉害的皇帝,很多人肯定会皱眉,颇感质疑,毕竟刘邦的“小混混”气质太浓,望之不似明君。

这个“最厉害”的评价其实来自于熟读历史的。如此评价究竟有着怎样的道理?刘邦到底算不算是最厉害的皇帝?

相信大家看了我的分析,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满意的答案对刘邦的评价很高,曾用十二个字评价他:“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还称赞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想必很多人对刘邦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沛县的小混混侥幸得了“汉初三杰”的臂助,躺赢的层面上。

其实不然,刘邦是一个极为优秀的领导者,也评价“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大家对他有误解,多半是因为他的个性太鲜明、跳脱,以致于遮掩了他的出类拔萃。评价刘邦前,必须先了解刘邦(较长,不喜可跳读至后面观点)我们不妨就从对刘邦的十二字评价说起:

一、决策对头假如你是创业公司的员工,你的领导从善如流,每每总能做出正确决策,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持续赢利,那么相信你也会很信服这位领导。刘邦的过人本领之一,正是从诸多选择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我们粗略梳理一下刘邦起兵以来,他所做的较为重大的决定并且分析其中的重要意义:

1、刘邦决定在沛县起兵。这是一切的开始。陈涉起义后,藏在芒砀(dàng)山中的刘邦,如果没有选择集结3000子弟兵,攻占沛县,就没有所谓的沛公,更没有后来的大汉王朝。要知道在当时,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反秦星火才刚刚燃起,形势还不明朗,这时候带头可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不信看看史书上的记载:“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汉书》为何萧何、曹参等一干人杰都没有当首领,反而是让位于刘邦这个小小的亭长?理由很现实怂!他们都被秦朝的严酷手段威慑住了,不敢伸这个头。所以,刘邦其实最初就是一个时刻准备“顶雷”的首领,就冲他这份魄力,敢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就已经非常人可比了。后来的一切荣耀,那都是实至名归,因为刘邦先前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2、刘邦决定投奔项梁刘邦起兵之后,自然是选择向四面扩张,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本来还算顺利,两败秦军,夺了若干县城,但是偏偏错用了雍齿这个反骨仔来守丰邑,结果雍齿投降了魏王,搞得刘邦把自己老家丰邑给丢了。刘邦先后两次进攻丰邑,都没能见功,这主要是刘邦实力不足的缘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这样拖下去,刘邦就会陷入“发育不良”的被动局面。于是刘邦看到强盛的项梁军到了薛,便果断“抱大腿”加入项梁军。项梁为刘邦增兵5000、五大夫将10人,第三次进攻丰邑,终于得手,雍齿逃跑。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刘邦加入项梁军,不仅摆脱了前期势力孱弱、岌岌可危的局面,而且还借着共奉楚怀王这面旗帜,变相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实在是明智之举。

3、刘邦决定受命西征刘项合兵期间,正是项羽和刘邦的“蜜月期”二人并肩作战,楚国战绩斐然。然而,项梁骄傲了,按照“历史潜规则”不骄傲,才不会死项梁被秦将章邯击破于定陶,其本壮烈牺牲。楚国的势头为之一挫,而章邯斩项梁后觉得楚国威胁不大,便北上对付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援,于是楚国诸位老将们一商量,决定派宋义、项羽北上支援赵国,派刘邦西征关中,以分散秦军兵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当时,西征关中是苦差事,没人看好,更没人愿意去。但是刘邦还是接下了这个极有性的任务,并最终一路奋战,拔得头筹,攻占秦都。想要高人一等的地位和声望,就要比别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完成别人遥不可及的任务。刘邦做到了!

4、刘邦决定火烧栈道、忍辱负重刘邦的功绩,全天下人都看得清,项羽自然也看得清。于是忌惮刘邦的项羽,送了刘邦两样“大礼”鸿门宴和改封汉王。鸿门宴刘邦死里逃生,封汉王刘邦不情不愿。但是形势比人强,气得差点火并项羽的刘邦,最终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先去汉中韬光养晦、忍辱负重,还烧毁栈道以示无东出之意。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如项羽这般只懂耀武扬威的人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像刘邦这样能屈能伸、理智决策的人。就像曹操说刘备是英雄一样,因为刘备是打不垮的,总能卷土重来,令人震撼。刘邦没有被怒火烧昏头脑,更没有被项羽吓破胆。历经半年多筹谋,刘邦暗渡陈仓,奇兵杀出,还定三秦。这一决策避免了自己被困死蜀中的前景,同时也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大幕。

5、刘邦决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刘邦东出与项羽争雄,起初很顺利,刘邦带着诸国联军趁项羽不在家,一度攻陷了项羽的老窝彭城。结果又是骄傲了,松松垮垮的56万联军被只带3万精兵的西楚霸王一个“回马枪”打得不知北在何方。刘邦狼狈败退到荥阳,但后面又被项羽重重包围。好在刘邦先手联络了英布、彭越骚扰楚军后方,逼迫项羽回援,并派韩信开辟了北方,夹击项羽,声援荥阳。这还不够,纪信假扮刘邦诈降,使得刘邦乘机逃出荥阳包围圈。

之后,刘邦亲率大军从武关杀出,企图分散项羽兵力。就是在这样的“组合拳”下,项羽依然攻势凌厉,重镇荥阳、成皋反复失守,刘邦的汉军可谓是危机迭至、一日三惊。直到韩信在潍水之战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军的侧翼包抄,这才逼得项羽腹背受敌,不得不停战,楚汉以鸿沟分界。

不过,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没有呆板遵守约定,而是决定发兵追击项羽。在独战难胜的情况下,刘邦再次以封王为,调动原本处于观望的韩信、彭越、英布,联合一切有生力量在垓下终结了西楚霸王。我认为刘邦是深知“天下事靠天下人”这一道理,但是项羽不懂。刘邦早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就用类似的“人民战争”的方式终结了举世无敌、不可一世的项羽。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决策哪怕有一处迟疑或偏差,项羽都将改写历史。

小结:以上5次重大决定,只是代表性案例,刘邦做过的大小决策远远超过此数。刘邦得天下打得几乎全是硬仗,其中只要有一个决策出错,都可能会满盘皆输。而刘邦在重大决策中始终能做出正确选择,实在是难度极高、英明至极。

二、用人得当刘邦在用人上方面的成功自己也总结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简单说就是“我刘邦谋略不如张良,内政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但我就是会用人,所以我才能夺取天下。”就曾谦虚地说过,人民战争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没有做太多事,主要功劳应该归功于人民。刘邦在用人上敢用、会用,韩信、陈平这些大才都是项羽弃之如敝履的,结果在刘邦那边大放异彩;屠狗的樊哙、吹丧的周勃、驾车的夏侯婴等各色人物都能在刘邦的安排下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反观项羽这边,唯剩一个范增,还被他气死了,这孤傲的派头决不是干大事的人应有的胸怀。

综上两点,对刘邦的评价十分精准,刘邦的这两个优点也确实是他成功的重要法宝。古之英主,无出汉高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明君石勒曾问大臣徐光,他能比作昔日哪位君主。徐光说石勒神谋武略,比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更高,而刘邦以后再没有人能和石勒比较。石勒则笑言徐光说得太夸张,自我评价道:“我若与刘邦同时,就当他的臣下,与韩信、彭越竞争功勋;若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时,就会与他争夺中原,不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应该光明磊落,如日月皎洁,绝不可以像曹操、司马懿那样欺负孤儿寡妇,用奸计夺取天下。”石勒作为传奇的“奴隶皇帝”优秀如刘秀他都敢逐鹿对抗,而曹操、司马懿则难入他法眼,说明他相当之傲啊!但石勒又唯独对刘邦俯首称臣,这是不是他有所偏爱呢?当我们搜集诸多关于刘邦的评价时,我们发现石勒并非特殊个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为仰慕汉高祖刘邦,因而下令耶律氏兼姓刘氏,他的汉名叫刘亿,这绝对是“真粉”啊!宋代大文豪苏轼也给出了最高评价:“古之英主,无出汉高。”明代思想家李贽(zhì)感叹:“汉祖之神圣,以后一。”听听,李贽这么实诚的人都毫不吝惜夸赞之词!

英国著名史学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你瞧,就连外国学者都对刘邦给予了至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刘邦是最厉害的封建皇帝,已经是业内共识。

我对刘邦“最厉害”的一些个人思考:能和刘邦一较高下的,自然只能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们。在这些开国皇帝中,首先淘汰第一批有严重缺陷的:晋武帝司马炎淘汰,因为西晋的体制太失败,“八王之乱”加“五胡乱华”就足够长跪不起的。隋文帝杨坚淘汰,杨坚再厉害,也是篡位者,况且隋朝二世而亡也把脸面丢尽了。宋太祖赵匡胤淘汰,因为宋朝北方版图残缺了一大块,后继者还一个比一个怂。元世祖忽必烈淘汰,因为元朝不足百年,统治昏暗,其治国水平怎能与刘邦相提并论。清太祖努尔哈赤淘汰,这就只是个奠基者,他儿子皇太极死了都没能一统天下,此处就甭提了。剩下的强力竞争者有: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真的是太强了!他们构成了我国古代最强帝王的第二阶梯。但优中选优,他们还是各有瑕疵:东西两汉各200年,而秦国不得民心,二世而亡,秦始皇嬴政落败。唐太宗李世民既不是白手起家,其实也不是开国皇帝,只是太优秀了破格提拔,上面还有他老爹唐高祖李渊,这就矮了白手起家、全靠自己的刘邦一头。同是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是刘邦的最强竞争者,明朝国祚276年,也是丝毫不落下风。但是朱元璋从参加红巾军到攻克元大都,用时16年,比刘邦的7年统一明显逊色。

经过一番比较,众人的眼光是雪亮的,汉高祖刘邦是当之无愧的“最厉害”其实,我认为直到今天我们还多以汉人自居,而不是秦人、唐人、明人,这其实正反映出大汉朝在我们华夏儿女心中的份量。刘邦不仅从善如流、用人得当,他最大的功绩应该是摒除酷秦,仁济天下,创立大汉,确立了后世千年效法的“汉家衣冠”说白了就是创立了大一统的汉家文化,把华夏子孙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使得中华传承百折不挠、千秋不朽!这也正是四大文明中唯有我华夏文明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最后,借用清人王正的史诗致敬高祖伟绩: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注意秦国地图变化!)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始于秦孝公,终于秦庄襄王,其间四位分别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国位居西部,尊白帝,立国较晚,常常被中原诸侯国所耻,综合国力属于较后水准。到孝公,他的历史重担是变法图强。怎么变?所以,孝公重用法家商鞅,开展轰轰烈烈的变革,实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

  •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帝王中,最优秀的前三位,你认为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影响较深的有以下三位帝王:第一位康熙大帝玄烨。第二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三位元世祖忽必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积极吸以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水平,有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在众多少数民族帝王之中,能排列前三甲的是北魏孝

  • !急!急!急!古代,现代,关于“三思而后行”而成功的事例。二个以上。急!急!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论语.公治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宋代大儒程颐孔子思想的真正传承者,他对此语有精妙的解读:“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暴君不是平庸的君王!平庸只能说他是没有作为,没有能力或臣子过去突出盖过了君王像朱厚照、

  • 以诚待人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步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不胜枚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迅速发达的市场经

  • 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孔明灯。据说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顺风放出,其后被蜀军得到,得以脱险,于是后世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除此之外,还有以烽火台点燃狼烟(烽火戏诸侯),风筝(据说最初也是为了传信,但是貌似是传情书来着)悬梁晋

  • 古代人不听别人劝告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寓言故事《不听劝告的小鱼》听人讲,在一条知名的小河里,生长着许多许多的鱼,那些热爱钓鱼的老人们听说以后,每天就早早地来到海边,他们想钓很多鱼儿呢。有一只小鱼,它生来就天不怕,地不怕,它很小的时候,就常一个人在靠近陡峭河岸的岸边独自玩耍,有时还故意围着鱼人的钓钩转来转去,而当钓鱼人把鱼竿提起来的那一瞬

  • “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事实上,刘备建立蜀汉后,不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原因,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而张飞赵云却对此心知肚明!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刘备前期,混得着实有点惨!原本他有了徐州这个根据地,可以在此做大做强,争霸天下,结果却碰到了吕布这个狠人,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仅徐州丢了,自己还得在吕布手下天天提心吊胆。最终,刘备联合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听法》第四十六章,官富重,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听法》第四十六章官富重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是《参言》的最后一章,韩非子再一次强调明君之道,一是臣不两谏,只能谏一,二是君主取一,必合其参。第一条是针对臣子而言,就事谏一,不能多谏乱君。为什么只能谏一,不是说臣子不可以多提几种意见,而是就事物而言本身只有一种解决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告诫到底是对君王的规谏,还是更像对傀儡的约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是一种劝谏,整篇《出师表》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诸葛亮作为协助刘备打下蜀国江山的一位老臣,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他希望通过此表,让刘禅意识到先祖创业之艰难,切莫“仔卖爷田”不心疼,不知道珍惜创业成果,应恪尽职守,做一名有为之君。在古代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传诵《出师表》,赞颂诸葛武侯对蜀汉刘氏的赤诚忠心

  • 古代的“皇帝”和“王”的区别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帝”和“王”的主要区别为以下两点:1、中国古代的“皇帝”和“王”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自嬴政登基称皇帝之后,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中国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另一种是属国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