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据说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顺风放出,其后被蜀军得到,得以脱险,于是后世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除此之外,还有以烽火台点燃狼烟(烽火戏诸侯),风筝(据说最初也是为了传信,但是貌似是传情书来着)
古代苦读成材的故事
悬梁晋时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绳系头髻悬于梁上,若昏沉眼闭,头欲坠,索必扯醒,以防困睡。刺股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囊萤《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夜以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映雪廖用贤《尚有录》: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凿壁《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借月南北朝时的任末、江沁及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这三人的少年时代都曾有借月之光读书的勤学事迹留传於世。特别是江沁,为了追赶西斜的月光,竟捧著书本爬上屋顶再继续看下去。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补充一则历史上进谏不成功的例子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5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6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