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急!!!!!!!!!!!!!!

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965 更新时间:2024/1/26 11:13:17

孔明灯。据说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顺风放出,其后被蜀军得到,得以脱险,于是后世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除此之外,还有以烽火台点燃狼烟(烽火戏诸侯),风筝(据说最初也是为了传信,但是貌似是传情书来着)

古代苦读成材的故事

悬梁晋时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绳系头髻悬于梁上,若昏沉眼闭,头欲坠,索必扯醒,以防困睡。刺股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囊萤《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夜以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映雪廖用贤《尚有录》: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凿壁《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借月南北朝时的任末、江沁及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这三人的少年时代都曾有借月之光读书的勤学事迹留传於世。特别是江沁,为了追赶西斜的月光,竟捧著书本爬上屋顶再继续看下去。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补充一则历史上进谏不成功的例子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5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6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希望采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人不听别人劝告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寓言故事《不听劝告的小鱼》听人讲,在一条知名的小河里,生长着许多许多的鱼,那些热爱钓鱼的老人们听说以后,每天就早早地来到海边,他们想钓很多鱼儿呢。有一只小鱼,它生来就天不怕,地不怕,它很小的时候,就常一个人在靠近陡峭河岸的岸边独自玩耍,有时还故意围着鱼人的钓钩转来转去,而当钓鱼人把鱼竿提起来的那一瞬

  • “三国”中刘备开始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什么建蜀后就听不进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事实上,刘备建立蜀汉后,不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原因,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而张飞赵云却对此心知肚明!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刘备前期,混得着实有点惨!原本他有了徐州这个根据地,可以在此做大做强,争霸天下,结果却碰到了吕布这个狠人,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仅徐州丢了,自己还得在吕布手下天天提心吊胆。最终,刘备联合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听法》第四十六章,官富重,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听法》第四十六章官富重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是《参言》的最后一章,韩非子再一次强调明君之道,一是臣不两谏,只能谏一,二是君主取一,必合其参。第一条是针对臣子而言,就事谏一,不能多谏乱君。为什么只能谏一,不是说臣子不可以多提几种意见,而是就事物而言本身只有一种解决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的告诫到底是对君王的规谏,还是更像对傀儡的约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是一种劝谏,整篇《出师表》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诸葛亮作为协助刘备打下蜀国江山的一位老臣,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他希望通过此表,让刘禅意识到先祖创业之艰难,切莫“仔卖爷田”不心疼,不知道珍惜创业成果,应恪尽职守,做一名有为之君。在古代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传诵《出师表》,赞颂诸葛武侯对蜀汉刘氏的赤诚忠心

  • 古代的“皇帝”和“王”的区别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皇帝”和“王”的主要区别为以下两点:1、中国古代的“皇帝”和“王”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自嬴政登基称皇帝之后,皇帝就是天下共主,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中国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另一种是属国的国

  •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晚上做什么?难道天一黑就睡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晚上事情多得很,到明也做不完。白天有白天的活,晚上有晚上的活,爱做的人做一辈子,爱吃的人吃一辈子,不做活的人白天也在家睡觉。现在有了电灯,晚上也都没人做活了,我记得小的时候晚上点着煤油灯,成半夜的做活,扣玉米、挠红薯片、挠萝卜条、折豆角。也不当纺花织布。没有煤油点灯的时候,点着一支香,就不当纺线。讲

  • 为什么古代一些聪明人不自己上位,而是选择辅佐一位君主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聪明。刚易过折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人太飘了自己有了本领就想去干一番大事业,最后的结果还是“折”,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一、上位难度大,后果很严重。以为什么不选择上位,因为如果你想自己上位,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人脉,军队,资金,武器装备等等,很多很多,就算你全部都有,可人家

  • 古代太监为什么会娶妻?古代太监娶妻之后妻子要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人总是越缺少什么就越想拥有什么,越无法拥有的东西就越想去炫耀,太监娶妻也是这样一种人性的表现,这个可怜的人群想用最原始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仅此而已。不过看到这个有趣的话题,我还是打算仔细研究一番。一、太监娶妻的原因太监就是封建时代对人性的一种摧残,也因此衍生出很多悲惨的故事,充分暴露出人性最阴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历史典故 ?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作品:用人不疑。作者:欧阳修太祖①时,郭进②为西山巡检③,有告其阴通④河东刘继元⑤,将有异志者⑥,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⑦,命缚其

  • 请问有没有什么古代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故事?小故事就可以,不需要很详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次齐襄王派使臣出使赵国,因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是一位不寻常的王后--她协助赵惠文王把赵国治理得颇为出色,因而在诸侯王的心目中颇有威望--便特意修了一封国书给赵威后。使臣到达齐国后,向赵威后转达齐襄王的问候并递交了国书。赵威后接过国书,并没有马上启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