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刘备建立蜀汉后,不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原因,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而张飞赵云却对此心知肚明!
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刘备前期,混得着实有点惨!原本他有了徐州这个根据地,可以在此做大做强,争霸天下,结果却碰到了吕布这个狠人,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仅徐州丢了,自己还得在吕布手下天天提心吊胆。最终,刘备联合曹操,一同干掉了吕布。然而吕布虽然死了,徐州却也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而且看曹操的操作,是根本没打算把徐州还给刘备的,于是刘备只能亲自动手去抢夺徐州,结果被曹操吊打一顿,最终只能被迫投靠了袁绍。
原本刘备想着,袁绍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跟着他混,肯定可以干掉曹操,哪想到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竟然大败,被曹操逆袭,于是刘备慌了,只能弃袁绍而去,选择投靠荆州刘表。虽说刘表和刘备都姓刘,也算是本家,可刘表这人,胸无大志,根本没打算北上去和曹操作战,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好日子,所以刘备在刘表的手下,也一直过得比较憋屈。幸运的是,也就是在荆州,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相助,而且诸葛亮还给他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令刘备非常开心。
诸葛亮有才华,于是刘备天天和诸葛亮混在一起,搞得关羽张飞都吃醋了,闹起了小情绪,结果面对两位出生入死的兄弟的抱怨,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关羽张飞见刘备都这么说了,也就不好再多说了,以为刘备过了这段新鲜劲就好了。哪知道没过多久,刘备把自己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诸葛亮,又一次令关羽张飞愤怒了。
当时刘备听说曹操命夏侯率军来袭,于是召集众将商议,而且直接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诸葛亮,让大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令众人大惊!当时的诸葛亮,只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刘备手下的那些大将,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了,作战经验比诸葛亮丰富得多,凭啥让诸葛亮这个毫无经验的人来指挥他们?于是大家闹起了情绪,其中以关羽张飞最盛!然而刘备却不管这些,他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的,并告诫众将,必须听诸葛亮的命令,否则军法从事!
就这样,诸葛亮开始指挥众人作战,刘备退居二线了。之后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赤壁之战、攻略荆州四郡,基本都是诸葛亮在指挥,刘备这个主公倒像是参谋,整日混在诸葛亮的身边。可以看到,此阶段的刘备,对诸葛亮完全就是言听计从的,仿佛诸葛亮才是真正的主公!可令人奇怪的是,当蜀汉建立、刘备称帝后,他却开始不听诸葛亮的话了,这是为什么呢?
刘备不再听诸葛亮的话
刘备建立蜀汉后,立马宣布伐吴,想要率军亲征东吴,为关羽复仇,结果众人都劝谏刘备,别冲动,但刘备不听。于是众人找到诸葛亮,想让诸葛亮帮忙劝劝刘备,因为大家都知道,刘备是最听诸葛亮的话的,然而这一次,诸葛亮的劝谏却失败了!
原文:于是公卿都至丞相府中见孔明,曰:“今天子初临大位,亲统军伍,非所以重社稷也。丞相秉钧衡之职,何不规谏?”孔明曰:“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今日公等随我入教场谏去。”
可以看到,之前的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的,但这一次,他却选择了不听诸葛亮的劝谏,这是为何呢?
很多网友认为,刘备之所以不再听从诸葛亮的劝谏,是因为他飘了!当年刘备非常落魄,只有诸葛亮能帮他三分天下,所以他选择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但现在的刘备,已经登基为帝,有了一方霸业,飘了起来,所以不愿意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了。也有人认为,刘备之所以不听诸葛亮的话,主要是因为他想重新夺回荆州,继续益州和荆州两路北伐的战略。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并不是主要原因!
当孙权听说刘备要兴兵伐吴后,他立马就怂了,派出使者告诉刘备,可以将荆州归还给刘备,两家重修于和,共同对抗曹魏,但是刘备却拒绝了,所以说,刘备真正的目的并非是拿回荆州,不然他直接同意孙权的求和就行了,要是有更多的要求直接提就是了,完全没必要动兵。
原文:瑾曰:“……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其罪。”先主怒曰:“汝东吴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来说乎!”
可以看到,孙权的求和还是比较有诚意的,他愿意将之前的人质和领土全部归还刘备,如果刘备仅仅是想要荆州,谈就是了,但是刘备却直接拒绝了何谈,而是直言东吴害了关羽,他要为关羽复仇,说白了,刘备就是要为关羽报仇!而这,也正是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建议,坚持伐吴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这是不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刘备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为了个人感情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对此,本文想说,若是站在正史的角度,刘备确实不会仅仅因为关羽之死就兴兵伐吴,但是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刘备伐吴的原因其实就是那么简单,那么单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一个视兄弟为手足的一个人,他非常讲义气!
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关羽带兵出去打袁术,让张飞留守徐州,结果张飞醉酒,把徐州丢了,更为重要的是,张飞这家伙非常不讲义气,只顾自己跑,根本没带刘备的家人,连关羽都看不下去了,埋怨张飞如此不讲义气,怎么把刘备家人给扔下自己逃了?按理说,这种情况刘备是完全可以干掉张飞的,这也不会落人口实,而张飞也自知这事办得不地道,准备拔剑自刎,结果刘备立马制止了张飞,并说出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
原文:却说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十个字,其实充分反映了刘备这人的价值观!在他的心目中,老婆没了,还可以再娶,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但兄弟没了,就真的没了!所以说,兄弟比老婆更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刘备直到荆州都没有儿子,最终收养了个养子刘封,按照刘备的地位,这么多年怎么可能生不出儿子?最大的可能是他之前有儿子,只不过死于战火了!
长坂坡之战,赵云拼死护卫,终于把阿斗给救了出来,结果刘备拿到阿斗,立马就往地下扔,根本不怕把阿斗摔傻了或者摔死了,可见在刘备这人心中,兄弟确实比老婆孩子更重要!
很多人不是都疑惑吗?为啥刘备前期对赵云如此厚爱,但是后来却疏远了赵云,临死前都对赵云冷冰冰的?这正是因为赵云违背了刘备的价值观,让刘备觉得,赵云和他并非一路人!
当时刘备想要兴兵伐吴,结果这个被称为“四弟”的赵云,竟然率先站出来反对刘备,并告诉刘备,应该先攻打曹丕,兴复汉室。刘备见赵云不开眼,立马说伐吴是为关羽报仇,咱们不能忘了兄弟之仇啊,以此提醒赵云,关羽是你“二哥”啊,但是赵云却说,兄弟之仇是私事,汉贼之仇才是公事,希望刘备以大局为重。此话一出,赵云彻底得罪了刘备,因为在赵云心中,兄弟并不是最重要的!
原文: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千里江山,何足为贵?”
说白了,在刘备看来,兄弟在心中最为重要,什么老婆孩子,什么千里江山,都比不上兄弟!
这种感情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非常难以理解,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从桃园结义到半生厮杀,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数十年相伴,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战友情、兄弟情,所以我们不理解刘备的选择,但是刘备作为当事人,他是非常看重这份感情的,所以他才会力排众议,坚决伐吴,而不再理智的听从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了!尤其是当张飞前来拜见时,那一句“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的话语,更是坚定了刘备的决定:活了一辈子了,荣华富贵都享受过了,临死前为兄弟拼一把,值了!
结语
总的说来,刘备之所以伐吴,有许多影响因素,包括心高气傲、重夺荆州等,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之所以不听诸葛亮的话,执意伐吴,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为关羽报仇!三国演义着重描述的就是刘关张三人的兄弟之情,到此为止,便是兄弟情的高潮!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自此之后,很多君主为了寻访招揽人才,都以此为楷模。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而感动,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深切的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不过,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载,能够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虽然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器重,可对他的建议也并不是言听计从的。尤其是在刘备建立政权之后,有很多地方都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了拒绝。
比如说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在对四位重号将军的封赏时,诸葛亮对封黄忠为后将军就表示了反对。诸葛亮以关羽会对此表示不满来阻止封黄忠。而刘备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意见,对于关羽的态度,刘备则以一句我自己来劝解关羽给化解了。最终,刘备还是封了黄忠为后将军。
在夺取西川后,刘备对当地的人才收揽任用。但是,对于一些有影响,但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物,刘备毫不手软。当时的名士张裕虽然才华出众,但是对刘备和他的政权出言不逊,刘备决心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向刘备说情,刘备回答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拒绝了诸葛亮的求情,杀了张裕。
而这些实例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夷陵之战。在当时,刘备要出兵攻打东吴。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他自然是不赞成的。但是由于他的哥哥诸葛瑾身在东吴,诸葛亮为了避嫌只得不明确的发表意见。在当时,诸葛亮不发表意见,就是不赞成的表示。赵云、黄权出面劝谏刘备,也未必不是诸葛亮在背后指点的缘故。刘备对这一切自然是了如指掌,不过君臣在面上不说破而已。
可是,刘备终究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遭受了出乎意料的惨败。诸葛亮在事后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他肯定能够阻止刘备东征。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到,刘备并非是在每一件事上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
我们可以看历史上记载的,刘备在刚刚得到诸葛亮的时候,对诸葛亮可谓推崇备至。他和诸葛亮情好日密,食则同桌,寝则同榻,还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刘备对关羽、张飞解释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一般。这里能够看到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那么,为何日后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多有不听呢?
第一个原因是两者的情势不同。在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正是刘备最窘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从北方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寄人篱下。刘表还对刘备心存疑忌,他只给了刘备一个新野小城安身,用他来抵挡曹操的进犯。
刘备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总结了自己半生戎马生涯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的军事骨干尚存,军事实力不难发展起来。可是自己却缺乏治世的人才,在政治方面没有帮手。而刘备虽然在卢植那里学习过一段时间,可因为不喜欢读书成绩不佳。正是在文化方面的短板,让刘备在政治上有着缺陷。这是刘备即便是得到了徐州,也得不到当地世族的拥戴,轻易丢失的原因。
诸葛亮的到来,正好补足了刘备的这一短板。从这一刻起,刘备阵营才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阵营。刘备对于诸葛亮怎么会不推崇备至呢?在这一段时间里,刘备等于是在向诸葛亮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把诸葛亮当作老师对待。对于自己过去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物,当然要听取诸葛亮的意见了,这也就给大家留下了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印象。
不过,刘备在学习到了治国的方略后,就要将它落实到现实当中去。刘备是一个势力的首领,他当然不可能对于一个下属始终言听计从。那样,刘备岂不是诸葛亮手中的傀儡了吗?所以,在刘备的势力逐渐扩大,他的政治经验日益丰富以后,就开始行使自己的意志,发挥自己的作用。
诸葛亮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退隐台后。在很多的重大事项里,诸葛亮都很好的把握分寸,尽量维护刘备的权威。他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要不进行劝谏,要不就保留态度,以刘备的意见为主。
这样,虽然给外人留下刘备对诸葛亮并非言听计从的印象,但是诸葛亮尽最大的可能,维护了君臣的和谐,保证了刘备集团内部的团结。诸葛亮也因此得到刘备的信任,稳居文臣之首的位置,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更是将蜀汉的江山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自身存在的短板,让刘备对他的意见有所选择。虽然在《三国演义》和后人的眼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文治武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在现实中,诸葛亮的能力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的。
诸葛亮在历史上,被人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诸葛亮五出祁山,也没能成就功勋。刘备心中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他在世的时候,让诸葛亮着重从事地方治理和外交,并不让他跟随自己去进行军事行动。这虽然发挥了诸葛亮的专长,让诸葛亮得到了长于理政的名声,也让诸葛亮失去了在战场锻炼的机会。在日后诸葛亮五出祁山的时候,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因此,对于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中,凡是政治方面的决策,刘备还是尊重诸葛亮的意见的。比如在诛杀刘封的这件事上,刘备就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将。在当时的刘备阵营中,他是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
但是这个人年轻气盛,在镇守上庸时,不听从关羽的要求,增援襄樊前线,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在上庸,他又不能和孟达处好关系,凌辱孟达,还夺走了他的鼓吹,致使孟达率部出走,丢失了上庸。在刘封回到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认为刘封此人刚猛难制,怕将来刘禅无法制约他,便劝刘备杀了刘封。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杀死了刘封。虽然刘备对刘封的死感到痛心,为之痛哭流涕,可是在政治的角度来说,他还是认为诸葛亮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因此,刘备依然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方面,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还是尊重的。
但是,在军国大事方面,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就不同了。他知道诸葛亮的短板,因此对诸葛亮的意见也就采取参考的态度。在法正在世的时候,刘备更看重的是法正的意见。在汉中之战中,正是法正的出谋划策,才让刘备夺取了汉中。
相比法正,诸葛亮在接到刘备求援的信件时,还对此犹豫不决。在得到杨洪的回答,说汉中是家门之祸,在这个时候,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有什么可以迟疑的?这才紧急动员益州全境,支援刘备前线。从这一方面来看,诸葛亮的能力和过于谨慎的性格,对他的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当然心中有数。可是发动夷陵之战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自然不会因为诸葛亮的态度而改变。不过,如果法正还在,他的意见就可能会让刘备回心转意了。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才会在事后发出对法正的感叹。
结语:
刘备对诸葛亮意见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刘备在政治上的成熟。在诸葛亮的教导下,刘备从对政治一知半解,变得炉火纯青。我们从刘备给刘禅的遗嘱中可以看到,刘备的治国理念已经转变为法家为主的理念。这就是诸葛亮给他带来的转变。在刘备掌握了治国的方略后,他对诸葛亮的依赖就减少了很多。在很多重大事务面前,刘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加以判断抉择。
不过,刘备对于诸葛亮依然是很倚重的。相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短板,刘备更看重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诸葛亮提出的政治方面的建议,刘备还是比较容易采纳的。不过,在军事方面,刘备还是比较倚重才能更加突出的庞统、法正等人,这也是刘备知人善任的表现。
因此,刘备有时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出自他作为一个集团首领的考虑,并不是对诸葛亮不信任的表现。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向世人表现了自己对诸葛亮最大的信任。他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足以辅佐,你可以自立为蜀中之主。这让诸葛亮感动得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将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也用毕生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誓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