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之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恐怕为时已晚了!”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晋平公说:“哪里有作人臣子,却敢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我盲臣哪敢戏弄国君您啊!臣下听说: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在早晨温和的太阳下学习;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在正午的烈日阳光下学习;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将蜡烛点燃,散发光亮来学习。在点燃蜡烛的亮光下(行走)和在黑暗愚昧中行走(哪一个会更好呢)?”晋平公说:“好极了!”
古代大臣劝皇上的后果
这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要注意的是,一直到明朝为止,皇帝都不能随意处死大臣,更不能随意处死哪怕一个平民,大臣们和皇帝往往处在对立面上,大臣们要权力,皇帝也要权力,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在清朝以前,皇帝作出的决断必须要大臣们的赞同才可以通过,这实际上等同于一种上层人物间的议会制度,除了少数的几个亡国之君,绝大部分皇帝都不会因为劝诫而处死大臣,最严厉的处置也不过贬官或者流放,这也很少,大多数都是没有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