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却看走眼了马谡?

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却看走眼了马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06 更新时间:2023/12/6 20:53:36

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看走眼了马谡?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即“马氏五常"之一,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家、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征南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正行军之次,忽报天子差使命至。孔明请入中军,但见一人素袍白衣而进,乃马谡也为兄马良新亡,因此挂孝。谡曰:“奉主上敕命,赐众军酒帛。”孔明接诏已毕,依命一一给散,遂留马谡在帐叙话。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于是孔明遂令马谡为参军,即统大兵前进。

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在孔明以后七擒七纵南蛮孟获中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以后伐魏奠定了蜀国后方安定基础。后来马谡也献计反间司马懿。从此,甚得诸葛亮的器重,认为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至黑夜。诸葛亮把刘备临终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看之。”丢得一干二净,认为马谡不仅有才能,还有谋略,是一个值得重用的人。全然忘了马谡没有实战经验,而只停留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听说司马懿出关而来,大惊:“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的要道,也是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所以一定让有才能和谋略的人其镇守才能挡住司马懿的攻打,因为司马懿也深知街亭对于诸葛亮的重要性。于是诸葛亮派出了马谡,但是仍然有点不太放心,又让上将王平同去,“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可马谡觉得诸葛亮经常询问自己关于军事的意见,自己的意见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如果听了诸葛亮的话,不是显得自己没有本事吗?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他急功近利,根本不听副将王平之言,不当道扎寨,而是选择带军驻扎在山上,最后被张围山断水,一败涂地,丢失了军事要地街亭,最终导致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大计失败。

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始于南征,南蛮之地,其人不习王化,马谡进言,降其众不如归其心,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时候诸葛非常赏识马谡,后来为了北伐,又因马谡之反间计,得以使对手司马罢官归田……可以说,如果司马懿不再被起用,诸葛亮北代的成功性大大增加。再者诸葛知道,蜀中诸将,除了王平外,皆平庸之辈,而王平,又不识几个字,他平身所学,没有人可以继之,而受刘备重托,鞠躬尽瘁要匡复汉朝只能是一句空话。把唯一可以继承的人,寄托在马谡身上,然而马谡没有功劳,其资历不能服众,因此,诸葛亮也是有意培养马谡,让其建功立业,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这个“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准接班人”竟然只是“书生”。

诸葛亮不是神,他是人,所谓人无完人,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可谓用心良苦。可是马谡不明白诸葛的苦心,致使战略上的失误,导致蜀军全面败退。

这个真不一定算走眼。

诸葛亮南征,马谡建议:攻心为上。诸葛亮觉得很好,于是有了七擒孟获(历史有记载)。

马谡的军事知识是扎实的。诸葛亮不是庸人,而且自视极高(分贬义),若不是马谡有真才实学,不可能入得了武侯的眼。

但马谡遇到了张。换个人,也许马谡不会败(马谡失败不是因为水源被劫)。

张这家伙,不一定比张辽差,我甚至认为他比张辽要强。这是这家伙不喜欢出头,所以名气不如张辽。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目的是牵制曹魏,为诸葛亮主力争取时间。不过马谡有点放飞自我,想击退曹魏。

结果遇到以谨慎出名的张。本身蜀汉实力就弱,还遇到名将,马谡要是能赢,那真就是诸葛亮第二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如何看待“秦孝公的招贤纳士”?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可以这么说秦孝公的招贤纳士是秦国强大的最重要的一次机遇,带给秦国的是脱胎换骨的一次改变,当然招贤纳士只是表面的作用,最根本的作用还是秦孝公这个人,以及他对变法图强的执着和不惜一切代价,商鞅这个人本事大吗?当然大,但是只有秦国,秦孝公手上,能使他发光,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君主手里,他最后都只有

  • 有没有关于古人诚信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的故事五则1.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

  • 古代的那些皇帝有没有传说中的3000个妃子?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没有。皇帝的妻子包括皇后、贵妃、妃子、昭仪、才人、美人等,总数可能达数十人,多一点的上百人。如果地位太低的宫女就不算在其中了。其中皇后固定一人,贵妃一般也是一人(地位稍微低于皇后),妃子2至6人,这些都是有皇家礼仪规定的,即使皇帝也不能乱册封。如昭仪、才人、美人等人数就会多一点,

  • 请问古代有什么名人事迹是和诚实守信有关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

  • 为什么古代总有昏君蒙上眼睛抓妃子取乐的情节?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没错,这种情节确实经常出现在古装剧中,那些妃子一个个花枝招展,咯咯笑着假装躲却又盼着投怀送抱,而昏君则如同“四圣试禅心”中的猪八戒撞天婚一样,蒙着眼睛乱追乱抓,而被抓到的那位装作扭扭捏捏不想被抓到,实则却巴不得抓到的自己。为何这样,这不就成了“犯规”了吗?要说这个“犯规”是有极大好处的,万一昏君心中

  • 古代妃嫔爱上侍卫会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曾看过一则史例,一个侍卫调戏了皇帝的嫔妃,被皇帝发现并看见了,这事发生在一个晚上,突然灯被风吹灭了。嫔妃很美,趁无光,待卫调戏了嫔妃,但皇帝看到后,装做没看见,第二天,仅把嫔妃下嫁给侍卫做老婆。这个待卫认为自己必死,没想到仅娶了嫔妃作老婆,从此侍卫死心坍地忠于君,后来为保君,不惜命。此皇帝,明君也

  • 招贤纳士诗句?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1、《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2、《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宋代: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

  • 鸡鸣狗盗是出自哪个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在战国的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到秦国访问,结果被秦王扣留,回不了齐国了,孟尝君正在为难,他的一个门客,就在夜间披上狗皮,装扮成狗,从狗洞潜入秦王的宫殿,偷来了以前献给秦王的一件狐狸皮大衣,然后把这件狐狸皮大衣献给秦王的一个爱妾,这个爱妾得到这件大衣,可高兴了

  •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

  • 刘备为什么说得到孔明如鱼得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为什么说得孔明者如鱼得水?简单地说:一个会忽悠(孔明),一个懂忽悠(刘备),一拍即合是也,这样就组成古代绝配的“忽悠二人转”。故刘备常说:“得孔明者如鱼得水也!”唉!此剧只在三国演,现在那能几回瞧?千古佳作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流泪]注:三国原是他们自己一家,刘协喊阿满是泰山老爸,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