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朱元璋是一位平民皇帝。大体觉得他的身世没有贵族血统。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下的人物,依靠智慧和胆识,建立了大明王朝。甚至有人对他不断进行神话,说他是什么真龙天子,这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词罢了。
首先,他成在具有坚强的品格意志。贫寒的家境让他没有读书的可能,在做放牛郎的时候,瘟疫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日子过不下去了,他只好去寺庙里当起了小和尚。好在他有很好的天赋,大师便教他研读史书。当饥荒威胁到寺院的时候,他不得已离开了寄生的寺院,在外面化缘三年。那三年的时间里,朱元璋游走淮西各地,虽然日子凄苦,但他却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不但为日后的精业奠定了基础,关键是培养了他吃苦、隐忍、刚毅的性格品质。
其次,他成在具有审时度势的眼光。朱元璋由17岁到20岁的三年云游时间里,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加上那时候白莲教的日盛,民间“明王出世,普度众生”说法的广泛流传,从思想根基上动摇了元朝的体制。在乱世风雨中,朱元璋毅然决然地投身郭子兴的红巾军,并娶了郭子兴的干女儿为妻。在征战中,朱元璋表现神勇,战功卓著,在军中威望与日俱增。后来,在郭子兴病亡后,朱元璋成了红巾军的统领。
第三,他成在具有广阔的胸怀。在统领红巾军之后,朱元璋对身边的大将谋士高看一眼,赢得了人心。他招贤纳士,任命刘基,汤和为军师;任用徐达,常遇春为大将军。并使用了一大批仇视元朝的人物,让各种人物都很有归属感。
第四,他成在具有率军谋事的才能上。那时候,各路义军林立,都想打起自己的旗帜称霸。朱元璋韬光养晦,接受佛性大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和北方小明王的相处中,朱元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方面对小明王俯首称臣,另一方面不断充军。在小明王溺水身亡后,朱元璋很快做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走上皇帝位置,说到底是历史的选择。老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朱元璋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干了合适事情的人。所谓“他是真龙天子”之说,不过是人们对伟大人物崇敬心里的反映而已。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定要受到一定的磨难。朱元璋小时候受到的苦难非常多,不仅出生于穷乡僻壤,贫困之家,当时他给一个叫刘德的地主种地,他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去给刘德放牛,也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小时候朱元璋经历的种种现实,使朱元璋从小仇视地主,并认识到地主阶级的贪婪是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后他虽然转化为地主阶级利益的保护者和最高代表,但仍然能够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而对地主提出警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尔等当循分守法,能守法则能保身矣。毋凌弱,毋吞贫,毋虐小,毋欺老。朱元璋出家以后,不久又经历了更为严重的情况,天灾人祸,加上旱情严重,地里颗粒无收,寺庙中经济来源减少,已经无力承担僧众的生活,主持方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遣散僧众,让他们各自去谋生,朱元璋无家可归,只得带了木鱼瓦钵,袈裟芒鞋,浪迹江湖随缘募化去了。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残暴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不久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纵观朱元璋的一生,跌宕起伏,正是因为朱元璋从小经历了种种的磨难,才造就了历史上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司马迁《史记》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