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37 更新时间:2023/12/8 9:48:59

一部《大秦帝国》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一个博学、果敢、为国为民的法家学者商鞅。小说毕竟是艺术,它将商鞅美化成一个“完美”的人。不可否认历史上的商鞅确实是一个伟大变革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贱视百姓生命的御用政客。

实至名归:伟大的变革者,变法浪潮当中的胜利者古代中国的第一次变革就发生在春秋战国那个光辉的时代。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跟自耕农阶级,对旧有的奴隶制社会体制越发不满。另一方面是旧有的奴隶制生产模式因其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到列国间的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法家应运而生,一大批法家学者奔走于列国当中推行一系列解放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变革。

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成为战国首霸,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重拾昔日的雄风,韩国也在申不害变法之后成为了实力不可小觑的小霸主。但是这些人跟商鞅比起来都显得那么的渺小,作为一个变革者,商鞅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是商鞅在秦国推行的第一次变法后,秦国的改变。推行了十年,秦国怡然达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风貌,而之前那些乐于私斗的人也变得怯于私斗、勇于公战。可以说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效果显著,于是商鞅又紧接着推行了第二次变法。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在第二次变法之后,秦国已经是国富民强,天子都“致胙于孝公”,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正是商鞅的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正如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蔡泽所言:“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商鞅通过严苛的法律给秦国营造出了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通过奖赏,让农民勤于耕种,士兵勇于作战。最终实现了“兵休而国富”、“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

美化:真实的商鞅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虽然商鞅在变法上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为人却让人难以苟同。在小说《大秦帝国》里面,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时候,那些老百姓纷纷都来送别商鞅,甚至有的老百姓追随商鞅而死。但是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商鞅被车裂的时候,并没有老百姓感到惋惜。据《战国策秦策》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短短的一句话,彻底将《大秦帝国》里面那个受到百姓爱戴的商鞅的形象撕破。

为何给秦国做出伟大贡献的商鞅,最终却只得到一个“而秦人不怜”的评价呢?这其实跟商鞅自身的思想有关,在《商君书弱民》一篇当中,商鞅将自己贱视百姓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商鞅看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虽然这不过是商鞅强国手段的一种,但是从他把老百姓看成是“工具”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最后得不到秦人的怜惜。

对于商鞅的思想、为人,司马迁也是极其厌恶的,甚至认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的。在《史记商君列传》当中记载了:“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因为自己制定的严刑峻法,使得自己在逃亡过程竟无容身之处,后人评价曰“作法自毙”。为国君制定了如此严厉的法律来统治老百姓,也是“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的重要原因。

提起商鞅(公孙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的变法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却是负面的:说他为人刻薄少恩,所持学说是肤浅不实的“浮说”,最终遭受车裂酷刑也是活该!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正确?这要看站在哪一派学说的角度去考量。站在儒家的角度看,司马迁的评价是有道理的;站在儒家以外的角度,从历史贡献看,商鞅不仅是最伟大的改革家、是秦统一六国的奠基人,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总设计师!

一、商鞅是刻薄少恩之人吗?

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少恩的理由有四:一是商鞅通过走秦孝公宠信宦官景监的后门上位,这与儒家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理念相悖。二是商鞅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重刑,这与儒家倡导的“刑不上大夫”理念格格不入。三是商鞅在秦魏之战中用欺诈手段击败魏国攫取了河西土地,而商鞅曾在魏国工作生活过,有忘恩负义之嫌。四是商鞅不听赵良以德治国、施行仁政的建议,因此他被车裂是咎由自取。

司马迁站在儒家理论基础上批判商鞅,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抛开儒家理论,又该如何看待商鞅呢?我们来看第一条,通过走后门而上位就是刻薄吗?很显然说不通。历朝历代通过走后门谋取高位的儒生还少吗?怎么他们都没有落下“刻薄”之名,商鞅这么做就落下“刻薄”恶名了?

再看第二条,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重刑就是刻薄吗?公子虔被处以重刑,是因为在推行变法、举国反对的大背景下,太子故意犯法,其目的在于阻挠变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法律讲究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因你地位尊贵而免除刑罚。既然太子不能服刑,教不严师之堕,让教育太子的老师承担“教不严”之过,这难道也有错?

第三条,商鞅率领秦军击败魏国夺取河西土地是忘恩负义吗?商鞅本是卫国人,因在魏国不受重用,才跑到秦国发展。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你魏国不用我,难道让我在你这一棵树上吊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我有知遇之恩的是秦国而非魏国,我当然愿为秦国称霸效犬马之劳,这怎么能叫忘恩负义呢?

第四条,不听赵良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建议,就是咎由自取吗?我商鞅是法家而非儒家,凭什么听你儒家那一套?法家掌权,却要实行儒家治国方略,笑话!

由此可见,司马迁站在儒家理论基础上批判商鞅刻薄少恩,仅是一家之言;抛开儒家理论来看,他列出的四条,根本没有一条能站住脚。司马迁狠批商鞅,但法家学派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斯却对商鞅倍加赞誉,他在《谏逐客书》里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在李斯眼里,商鞅就是大秦帝国的奠基人和先行者!

二、商鞅所持学说是“浮说”吗?

纵观我国古代史,治国无非三种理念:儒家倡导仁孝为本、以德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法家倡导明法严刑、依法治国。三派学说中,儒家和法家严重对立,儒家学派重要人物司马迁否定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以商鞅个人品行来否定其历史贡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部《商君书》,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封建制国家的政治、经济、土地、赋税、军事、外交等重大问题,君主集权专制、郡县制、按土地产出征税等核心制度,都是在商鞅变法后确立的,韩非、李斯都是在商鞅变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而商鞅变法则是对《商君书》理论的伟大实践,说商鞅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总设计师,一点都不夸张!

商鞅虽然被秦国车裂而死,“秦人不怜”,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却被历朝历代传承下来: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和战功、废井田开阡陌按田亩谷物产量征税、废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后世哪一朝哪一代没有效仿?既便是被儒家喷得体无完肤的去强、说民、弱民之术,后世哪位帝王没有执行?被司马迁渺成渣的帝王驭民之术,此等“浮说”,为何却被历朝历代帝王和权谋家奉为密而不宣的圭臬?

后世历代王朝只是给冷酷的法家制度披上了仁慈的儒家外衣而已,法家永远是里子,儒家不过是面子。揭开这层虚伪的面纱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场面:为了权力、地位和财富,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姐妹相害、臣子弑君、君王夺妻、公公扒灰,要多肮脏,就有多脏!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文中有一个特别守信用的人,他的名字叫 ,请简介他的诚信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尾生一生特别信守诺言,只要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一天他与一个心爱的女子相约在梁下相见,该女子没有按期来。突然天降暴雨,水漫到他的腰间,他还是痴心等待,信守他的诺言,结果水把他淹死了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

  • 你知道古代时候古人谁比较守信用,举一个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句诗文: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个“抱柱信”,就是讲一个到死都等待爱人来到的书生的故事。尾生和他的恋人约好在桥下的柱子边相会,可是左等右等,他的恋人都没有来。从白天到晚上这么等啊等……直到河水上涨,尾生还抱着柱子在等待爱人。河水就这样没过了他的腿、腰、胸膛……最后没过了他的头顶。这个就是最守信

  • 曹操自称上将千员谋臣过百,他是用什么方式收买人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之所以能够令三国时期那么多的谋士勇将所折服,而为他所用,所以靠的并非是收买人心。他在自己的《短歌行》中曾经写到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他的一个梦想,是他所追求的这么一个状态。无论演义中如何的把曹操说成奸臣,可事实上,无论是在三国的大

  • 先秦最传奇的帝王周穆王是否真的游历过西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周穆王:周穆王(前1026年?前922年?),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一说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富于传奇色彩,在位期间,曾征犬戎(一作畎戎)、伐徐戎、作甫刑(亦称《吕刑》)。游历大致过程: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以擅长制造的造父为车夫,以诸侯进

  • 葡萄是酸的这则寓言故事,我明白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凭心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人们不也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

  • 在清朝,皇帝的普通妃子和亲王的正妻之间,谁地位更高?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皇妃和亲王嫡福晋相比,前者是天子之妾,后者是亲王之妻,皇妃属于皇家宗室第一集团(中央)女性等级的中配,亲王福晋属于皇家宗室第二集团(藩府)女性等级的顶配,两者理论上份数君臣,有本质上的等级区别。首先来看一看妃和福晋的区别。清代康熙朝之前,后宫等级制度还不太完善,后宫中妃,福晋,格格等称号都是对皇

  • 《水浒传》里的王伦不愿意收留有才干的人,为什么宋江千方百计将能人纳入麾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江自幼便功经史,胸蕴大志,精明练达,深通权谋之术,颇谙世故人情。虽人在公门,专好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好汉。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响仰江湖,决非浪得虚名。与人初次交结便不惜银两,与李逵,武松初次相见便可明证。柴进庄前与武松送别,拿出银两尚言:“若不收下银两,休怪哥哥不认你这个兄弟”!真叫人情感肺腑。常

  •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有个农夫生命垂危告诉儿子一个秘密葡萄。。。这篇故事叫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农夫与他的儿子们有个农夫生命垂危,此时此刻,希望告诉儿子们一个秘密,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我的孩子们,我就快死了;所以我想让你们知道,在我的葡萄园里埋藏着珍宝,你们自己去把它挖出来吧!”儿子们认定财宝埋在地下,为了找到它们,就用铁铲和钉耙反反复复地翻遍了整片葡萄园,然而什么都没有找到。但是经过了彻底

  • 3秒钟说出中国古代一个皇帝的名字,第一时间你会想起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皇帝”这词都是秦始皇启用的,当然会想起他,他认为他的功德大于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自己是第一个曰始皇,他想他的子孙二世三世永远继承皇位下去,没料到二世就灭亡了。秦始皇!大秦帝国!当然是汉武大帝,武帝刘彻出身低微,曾名刘彘,继承帝位后年轻的他还受祖母窦氏和母亲王氏的掣肘,也使

  • 关于诚信的寓言(古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出自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