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中,盛衰落差最大往往就是这种时期。一个奋发有为的帝王,文治武功一时之盛,不幸的是,他活的太久,晚年的荒唐胡闹让人叹为观止。于是,史书中常常用“年老昏聩”来记载这些曾经的英雄。年老昏聩不应该受到苛责,偏偏这些人谈恋权位,不服老,结果搞得天怒人怨,一塌糊涂。
对于生命来言,英雄和普通人是无一例外的,对历史来言,英雄的的衰老是致命的,因为人们崇拜他们,把他们捧上神坛。而他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英雄。“英雄迟暮”是人们不愿面又必须面对的。
汪精卫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可以想象,那时的汪精卫真的是一心求死。偏偏满清刀下留人,让他活到几十年后,成为民族的罪人。《汉书》中记载朝臣提议为王莽加九锡,上书请愿者竟然达到四十八万人之多,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王莽甚至可以比肩孔圣人。倘若那时王莽去世,史书必将为王莽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偏偏三年后,王莽选择篡权夺位。超前的制度伤害了权贵也伤害了农民,天怒人怨。王莽也成为史书上的乱臣贼子。
丘吉尔一生所获得的荣誉无数,坦克之父、二战英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任何人只要能获得其中一项,便可称得上伟人。偏偏晚年丘吉尔谈恋权利,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美国报纸曾经就丘吉尔的九十诞辰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指出:“温斯顿爵士还是和从前一样,向时间和命运挑战,但他终究还是老了。”
早死,有时也是一种幸运,英雄尤其如此。早死的英雄是幸运的,英雄早死的时代也是幸运的。
帝王在古代至高无上,但他们首先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人的七情六欲,无边的权力,无尽的吹捧,是个人一年三年五年没事,但二十年,三十年下来谁能保证不迷失自己?相对来说汉武帝晚年最终还知道下个罪己诏,看乾隆,再看。。。。
所以,这当然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制度的问题,我们要庆幸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也要客观认识古代人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上有没有凭一句话就能转危为安的?
当然有啊,有时一句话、一个思想、一个金点子,就能一语惊醒梦中人,化风险为机遇,转危为安。
“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图生存、谋发展”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秋收起义受挫后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工农革命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安源煤矿的工人、湘鄂赣边的农民武装共5000余人,组成三个团。但起义仅三天,部队损失惨重,一团团长钟文璋失踪,三团团长王新亚私自逃跑,5000人的队伍也只剩1500人左右,部队士气低落。在前委扩大会上,毛主席说:现在敌人强大,我们弱小,挫折是暂时的,我们只有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图生存、谋发展,壮大自已,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当时许多人不理解,认为是逃跑主义,经过激烈讨论,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认可。于是毛泽东经过“三湾改编”,率领这支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韩信是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本来想追随项羽打天下,但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人言。韩信觉得他成不了大事,于是转投刘邦。有一次因事被牵连,面临杀头之罪。当监斩官下令行刑时,韩信大叫:“沛公不是想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了壮士?”监斩官看他形貌奇伟,言谈不俗,觉得他一定是个人才,于是免了他的罪,一面禀告刘邦。刘邦这才认识了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