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
[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神话故事]衔石填海的精卫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仓颉造字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神话故事]牛郎织女
[神话故事]后羿射日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话故事]伏羲发明八卦
[神话故事]钻木取火的传说
[神话故事]月下老人的传说
[神话故事]神农尝百草
[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谁可以解释一下这些词的古代定义,皇,帝,霸,王,侯.神,仙,妖,魔,怪,
皇:狭义是指皇帝.广义指关于皇室的相关的事物和人帝:也是指皇帝.以上两个字一般不拆开解释的霸:是指称霸一方的首领,严格的说是没有政治地位的,但却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实力。同时,霸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指社会上某些地痞违法集团或个人。王:与皇室有直接关系的成员,或被皇室特封为一定政治地位的人,比如“三藩”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清朝“王”特指“亲王”是皇室除皇帝以外政治地位最高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王”是指大王,就是一方的皇帝。侯:是诸侯,是由王或皇帝所封的有一定军事权利和土地的政治阶级首领。神:西方是指上帝或是希腊诸神。东方是指灵宵殿上的主要臣子,掌管各方面的事物仙:与神的含义差不多但仙的能力可能比神低一些。妖:与仙对立的阶级魔:与神对立的阶级,佛教中是指由于过分的欲望而从心里产生的不和谐的因素,它是妨碍了人正常生活和修行的因素。怪:一切非正常的奇异事物和人皆为怪,但怪有相对性,所谓“见怪不怪”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泰山会成为古代帝王参禅的宝地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封禅泰山,大约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