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656 更新时间:2023/12/15 6:06:17

春秋战国时代最牛的五大学派分别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

在这五人当中,只有老子的称呼,是个另类。因为,其他人的称呼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韩非子原名韩非,孙子原名孙武,但是老子,原名却叫做李耳。

那么,为什么李耳会被叫做老子呢?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都称呼他们为“子”。大家知道,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其中“子”就是周朝的第四等爵位。

但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没落,爵位制度也随之失效,不过“子”作为一种称谓却被保留下来,当时一般用“子”来称呼两种人:

一是在社会上公信力高的人,二是有道德的皇亲贵族。在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墨子、孙子,都属于是社会上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的人,所以人们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都习惯性的在他们姓氏后面加上“子”,并称呼他们为“某子”,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某某老师”。

事实上,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比如在《左传》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僖公曾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里的“子”,其实就相当于老师的意思。

也正因为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一系列思想家都作为“子”而被后世人熟知,至于他们本名却经常被忽略。至于老子明明叫做李耳,为什么会被称为老子呢?其实,老子的本名,是叫做老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都是管老子叫老聃。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老”与“李”是同音,而“聃”与“耳”同义,所以当时也有人称呼老子为李耳,但这种叫法并不多。

直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氏皇帝为彰显皇权的顺天性和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耳这个名字,并以李耳为先祖,将其追尊为帝。唐高宗李治还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庙号为“大圣祖”,后又上尊号“天皇大帝”,总之怎么尊贵怎么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名才被广泛被叫做是李耳。

谢谢邀请!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因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人尊称他为老聃先生,这可能就是称之为老子的依据。后世人称之为老子,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司马迁称之为老子,自司马迁之后,大家也都习惯尊称李耳为老子了。如果称之为李子、李耳子、李聃子、老聃子,我认为都行,只是后世人叫老子习惯了,且“老”和“子”都是尊称,意思是老先生。“子”在古代就是先生的意思,“李子”是李先生的意思,称呼“老子”比称呼“李子”还要好。

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说起皇帝的亲兄弟避讳皇帝名讳这个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他的三弟赵匡义出于避讳,改名为赵光义。当然,最惨的是四弟赵匡美,二哥称帝时改名赵光美,结果二哥死后继位的是三哥,不得不再次改名赵廷美。由此可见,即便是皇帝的兄弟那也得先尊臣礼,避皇帝讳。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兄弟就不讲究这个避讳呢?比如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兄弟就分别有朱瞻、朱瞻墉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兄弟叫朱翊。其实,这个就得说起朱元璋的祖训了,明朝无论是皇帝还是藩王,名字的第一个字其实都是固定的,比如燕王朱棣一脉,子孙名字就需要按照“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这个顺序来依次取,但每一代不可能只生一个儿子,这就会出现兄弟们名字首字是相同的,由于是朱元璋定的“祖训”,所以,即便这些兄弟中有人做了皇帝,那么其他兄弟也是不敢轻易改名字的,在这里祖训也就大于了避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对避讳相对宽松,《大明律》就曾规定:“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也就是说,就算是皇帝的名字,只要不是两个字同时列出,那也不算有罪。

古代避讳制度,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中皇帝显然属于尊者,所以在皇帝继位之后,他的兄弟都需要改名。如宋代,赵氏长成的三兄弟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在赵匡胤当皇帝时,老三、老四分别改名成赵光义、赵光美,老三赵光美当皇帝时,老四又不得改名为赵廷美;再如清代,雍正继位之后,将其兄弟“胤”字辈都改为“允”字辈。

明代之前的宋代,之后的清代都有执行这一制度,为什么偏偏就是明代没有呢?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明朝避讳宽疏的原因,连朱元璋在位时修的《元史》都没有避讳朱元璋的名字,里面的“元”字出现了6700多次,“璋”字出现了40多次。

看有答主将原因归结为朱元璋确立的字辈,严格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宋代和清代同样确立了字辈,如宋代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各有十四字字辈,分别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清代也有胤、弘等字辈。

但为了免于避讳,宋代将皇位继承者由双名改为单名,如赵匡义的第三子赵德昌,本用德字辈,但再立为皇太子之后改名恒,这样,他的兄弟就不需要再改名了。宗以后,大多沿用这种方式,如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允”字辈),册封皇太子时改名祯,是为仁宗;仁宗无子,以濮王赵允让之子承嗣,赐名赵宗实(“宗”字辈),后被册立为皇子,改名赵曙。

也即宋朝避讳,最初由改皇帝兄弟辈的字辈,然后转变成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宋朝这一制度在清代得到继承。

清代康熙时将儿子按照统一的字辈命名,雍正继位后,以避讳为由将兄弟们的字辈“胤”改为“允”。但是乾隆并不重视,乾隆继位之后以“朕以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实乃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为由,并不要求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仍然使用“弘”字辈。

不过乾隆对其后的继承人做了规定,“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将其后的“永”字辈、“绵”字辈改为“”、“”,但只要求皇帝一人更改,所以继位的嘉庆皇帝名字由“永琰”改为“琰”、道光皇帝“绵宁”改为“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皇帝自称为"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原本「朕」这个字不是皇帝专用的,而是人人都可用的自称词(类似吾、余、我、敝人..等。);;也有用所有格的代称。=《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屈原《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我的老爸名字叫伯庸。●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

  • 关于历史仁爱待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真诚待人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民。有一天,他救起一个掉到深水沟里的孩子。第二天,佛来明家门口迎来了一辆豪华的马车,从马车走下一位气质高雅的绅士。见到弗莱明,绅士说:“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亲,我今天特地过来向你你表示感谢。”弗莱明回答:“我不能因救起你的孩子就接受报酬。”正在两人说话之际,弗

  • 历史上有多少霸占儿媳妇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贵妃杨玉环了。虽然他们两个演绎了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但终究摆脱不了公公抢占儿媳妇的事实。但是,还有最奇葩的皇帝就是历史上评价最差的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他竟然让自己的儿媳妇轮流侍寝,并声称哪个儿媳妇伺候得好,就让她的丈夫继承皇位。朱温早年还是很守规矩的,这

  • 给孩子起名时可以和长辈同音同字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孩子起名字为什么不能跟长辈重字或者重音,到底有什么讲究?原因是什么?说实话,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这块也没有研究,理我说不出来,我只能说说我的实际经历来谈谈孩子取名字的事情吧。1.孩子名字一定要在出生前就想好。孩子出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我在孩子出生的那段时间在医院没事就给孩子想名字,现在孩子

  • 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宦官不得干政!宦官不得识字!宦官无权宣读圣旨!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皇帝大喊一声:“拟旨!”然后身边的大臣或宦官就拿出一张空白圣旨,皇上一边说大臣或宦官一边写圣旨,写好后递给皇帝看一眼,觉得没问题直接盖印就直接给太监去宣读。何等的儿戏!其实这些都是没文化的导演和编剧意淫瞎编的!所以

  •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1711年9月25日出生,1799年2月7日逝世,享年88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有说法称,南越武帝赵佗活了100多岁,比乾隆尝试。不过,他在南越自称为皇帝,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中国正统朝代的皇帝,所以没有将他列入)。乾隆在1736年登基,1796年退

  • 中国的哪些历史故事让你心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晚年岁月,读来让人心酸。毛泽东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建设,他的晚年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他的女儿李敏回忆说:“爸爸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爸爸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爸爸的内心也是很矛盾、很复杂的;爸爸像所有的普普通通的老人一样,易怀旧、易忆往事;同样是喜欢有自己的儿女亲人在他

  • 历史上有哪些刻骨铭心的爱情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大爱1986年3月,邓稼先的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中央军委的领导表示说:"(邓稼先)一辈子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工作,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于是相关负责人赶紧通知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去访邓稼先。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中央决定对邓稼先解密。1986年6月25日,《解放军报》刊登两弹元勋邓稼

  • 如果魏征是朱元璋的臣子,朱元璋会听从他的直言上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魏征在朱元璋的时代,直言上谏的话朱元璋会听,但是会不会按照魏征所言去做就不一定了,或许刺痛了朱皇帝的软肋,杀了他也不一定。魏征魏征魏征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对唐朝的贡献是很大的,李世民继位之初,封魏征为左丞相,对魏征是信任异常,魏征也不服圣望,前后直言上谏二百多件事,李世民都一一采纳。《旧唐

  • 历史上有哪些爱情故事?你又最喜欢哪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谢谢邀请:一、人生若只如出见,清纳兰容若与其早亡妻子卢氏的爱情。二、《桃花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三、《霸王姬》的故事。以上可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凄养的爱情故事,不一一做解,网友基本都了解。说到专情,也许这只是现代社会或普通老百姓的事,现代我们国家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制,不专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