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最牛的五大学派分别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
在这五人当中,只有老子的称呼,是个另类。因为,其他人的称呼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韩非子原名韩非,孙子原名孙武,但是老子,原名却叫做李耳。
那么,为什么李耳会被叫做老子呢?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都称呼他们为“子”。大家知道,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其中“子”就是周朝的第四等爵位。
但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没落,爵位制度也随之失效,不过“子”作为一种称谓却被保留下来,当时一般用“子”来称呼两种人:
一是在社会上公信力高的人,二是有道德的皇亲贵族。在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墨子、孙子,都属于是社会上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的人,所以人们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都习惯性的在他们姓氏后面加上“子”,并称呼他们为“某子”,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某某老师”。
事实上,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比如在《左传》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僖公曾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里的“子”,其实就相当于老师的意思。
也正因为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一系列思想家都作为“子”而被后世人熟知,至于他们本名却经常被忽略。至于老子明明叫做李耳,为什么会被称为老子呢?其实,老子的本名,是叫做老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都是管老子叫老聃。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老”与“李”是同音,而“聃”与“耳”同义,所以当时也有人称呼老子为李耳,但这种叫法并不多。
直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氏皇帝为彰显皇权的顺天性和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耳这个名字,并以李耳为先祖,将其追尊为帝。唐高宗李治还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庙号为“大圣祖”,后又上尊号“天皇大帝”,总之怎么尊贵怎么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名才被广泛被叫做是李耳。
谢谢邀请!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因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人尊称他为老聃先生,这可能就是称之为老子的依据。后世人称之为老子,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司马迁称之为老子,自司马迁之后,大家也都习惯尊称李耳为老子了。如果称之为李子、李耳子、李聃子、老聃子,我认为都行,只是后世人叫老子习惯了,且“老”和“子”都是尊称,意思是老先生。“子”在古代就是先生的意思,“李子”是李先生的意思,称呼“老子”比称呼“李子”还要好。
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说起皇帝的亲兄弟避讳皇帝名讳这个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他的三弟赵匡义出于避讳,改名为赵光义。当然,最惨的是四弟赵匡美,二哥称帝时改名赵光美,结果二哥死后继位的是三哥,不得不再次改名赵廷美。由此可见,即便是皇帝的兄弟那也得先尊臣礼,避皇帝讳。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兄弟就不讲究这个避讳呢?比如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兄弟就分别有朱瞻、朱瞻墉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兄弟叫朱翊。其实,这个就得说起朱元璋的祖训了,明朝无论是皇帝还是藩王,名字的第一个字其实都是固定的,比如燕王朱棣一脉,子孙名字就需要按照“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这个顺序来依次取,但每一代不可能只生一个儿子,这就会出现兄弟们名字首字是相同的,由于是朱元璋定的“祖训”,所以,即便这些兄弟中有人做了皇帝,那么其他兄弟也是不敢轻易改名字的,在这里祖训也就大于了避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对避讳相对宽松,《大明律》就曾规定:“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也就是说,就算是皇帝的名字,只要不是两个字同时列出,那也不算有罪。
古代避讳制度,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中皇帝显然属于尊者,所以在皇帝继位之后,他的兄弟都需要改名。如宋代,赵氏长成的三兄弟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在赵匡胤当皇帝时,老三、老四分别改名成赵光义、赵光美,老三赵光美当皇帝时,老四又不得改名为赵廷美;再如清代,雍正继位之后,将其兄弟“胤”字辈都改为“允”字辈。
明代之前的宋代,之后的清代都有执行这一制度,为什么偏偏就是明代没有呢?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明朝避讳宽疏的原因,连朱元璋在位时修的《元史》都没有避讳朱元璋的名字,里面的“元”字出现了6700多次,“璋”字出现了40多次。
看有答主将原因归结为朱元璋确立的字辈,严格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宋代和清代同样确立了字辈,如宋代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各有十四字字辈,分别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清代也有胤、弘等字辈。
但为了免于避讳,宋代将皇位继承者由双名改为单名,如赵匡义的第三子赵德昌,本用德字辈,但再立为皇太子之后改名恒,这样,他的兄弟就不需要再改名了。宗以后,大多沿用这种方式,如真宗第六子赵受益(“允”字辈),册封皇太子时改名祯,是为仁宗;仁宗无子,以濮王赵允让之子承嗣,赐名赵宗实(“宗”字辈),后被册立为皇子,改名赵曙。
也即宋朝避讳,最初由改皇帝兄弟辈的字辈,然后转变成改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宋朝这一制度在清代得到继承。
清代康熙时将儿子按照统一的字辈命名,雍正继位后,以避讳为由将兄弟们的字辈“胤”改为“允”。但是乾隆并不重视,乾隆继位之后以“朕以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实乃文字末节,无关大义”为由,并不要求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仍然使用“弘”字辈。
不过乾隆对其后的继承人做了规定,“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将其后的“永”字辈、“绵”字辈改为“”、“”,但只要求皇帝一人更改,所以继位的嘉庆皇帝名字由“永琰”改为“琰”、道光皇帝“绵宁”改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