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这东西应该是真有,但啥时候没了这事就不好说了。
在豹眼看来,恐怕没有经历千年,传国玉玺存世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后世那些所谓的传国玉玺,应该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恐怕都是赝品。
01
传国玉玺的由来,及第一次丢失的经历
据说秦始皇称帝后,命人用和氏璧镌刻了这个传世玉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由玉工孙寿篆刻、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秦朝以此作为镇国之宝,把它看作“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但传国玉玺横空出世之后,由于其非凡的象征意义,就开始了传奇而血腥的经历。
据传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经过洞庭湖时,风浪大作,龙舟似欲倾覆。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说来也怪,湖水霎时风平浪静。
八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重新归于秦朝。
这些事都没有确切地记载,都是在传说。
在豹眼看来,纵然是秦始皇也可能会迷信,把玉玺抛到湖中也是很可能的。但是再得到这个东西就真的是传说了。恐怕传国玉玺从这一刻开始,就再也没有面世过。
之所以有这个传说,估计这东西是真的丢失了。否则,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不会出现这样的故事。
至于失而复得,很好理解。这么神奇的宝物,秦朝又是受命于天,始皇还要把帝位传承万世,没有这个信物不好跟世人交代哦。
那就再找人刻一个呗,反正也没有几个人见过原来的老物件。和氏璧没了,那就换一块别的石头,差不多大小就行了,仅此而已。
这事指定是这么干的,不用教都会。
还有个例证就是,对于和氏璧究竟是啥材料制作的,没有定论。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玉,有认为是夜明珠,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近年有专家研究认为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地区等等。
和氏璧最后也没有了下落,恐怕还真就是做成了那个投到洞庭湖中的传国玉玺。
02
传国玉玺的传承与最终丢失
秦末战乱,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朝子婴就把这个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佩带此传国玉玺登基,号称“汉传国玺”。
刘邦也没见过这玩意啊,他无法鉴宝,不清楚真假。就算刘邦看出来是假的,因为真的丢失了,但刘邦绝不会说这就是假的。真假无所谓,它仅仅就是一个信物,证明刘氏江山受命于天,刘邦的皇权是天授,这就足够啦。
刘邦知道他是个假的,还会到处宣扬这不是真的,挖地三尺也要把真的给我找到。没人会那么傻吧,刘邦更不会。
从此之后,就以假传假,也就没有人对个这玉玺提出质疑。同意的道理,之后的持有者明知道它是假的,也不会说破,没有例外。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命其弟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玺。太后舍不得,一怒之下将玉玺掷于地下,摔坏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修补,于是,留下了瑕痕。
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东吴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在宫中一口深井中打捞出一个宫女的尸体。宫女的脖子上系着一个锦盒,打开一看居然是传国玉玺这个宝贝。
孙坚立马跑到了江东,准备做皇帝啦。孙坚之所以这么拼命,就是想有一天把这宝贝拿出来示人。命中无有莫强求,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不久,孙坚就挂了。其子孙策为了替父报仇,就用这个宝贝作抵押向袁术借兵。这就到了袁术的手中,袁术也就称帝了。把玩了两年多,也玩不下去了,就想把这宝贝献给仇敌袁绍。袁绍自然很高兴,派兵援救袁术北上。不想被曹操得知,派遣刘备、朱灵带领大军,半路截胡啦。
据说这宝物就重新回到了献帝的手里。估计刘备可能见过,感觉是不错的玩意,从此之后,一门心思要匡扶汉室,其实是在惦记着这个东西吧。
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就在传国玉玺的肩部镌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司马氏接受曹魏禅让,也照葫芦画瓢,刻上了几个字,究竟刻了啥,不得而知。
五胡十六国时代,玉玺被石勒得到了,在玉玺的右面加刻了“天命石氏”。
这些看上去都是些儿戏,如此珍贵的宝物,岂能如此亵渎,要不他们都不得善终呢?
看来这些,都是传说,不足为信。
03
最终的悬案
隋朝一统后,玉玺就到了隋宫。隋朝灭亡后,萧皇后就带着这个宝贝逃到了漠北。唐朝李世民派人去寻找也没找到,就命人做了几个类似的玉玺,凑合着用。
后来萧皇后回到了中原,就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唐朝宫室。
唐朝末年,战乱四起,你抢我夺,最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玉玺,登上玄武楼点火自焚,从此玉玺不见了下落。
到了北宋哲宗时期,洛阳一个农夫在李从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一方玉玺,献给了朝廷。经过当时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为始皇所制作的传国玉玺。
可惜,靖康之难时,又被金兵掳走了,从此了无踪迹。
元末明初,传说元顺帝携带着传国玉玺又逃到了漠北。朱元璋远征,想把这玩意找回来,但无功而返。
后来,一个陕西人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要献给孝宗皇帝,但孝宗认为这是个假的。
到了清朝初期,紫禁城一共收藏了玉玺39方,其中就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但经过乾隆皇帝的鉴别,发现这个玉玺完好无损,就断定是赝品。
看来只有乾隆是个实在人,其中的猫腻就不必多说了吧。
但这事也不好说,说不定这个完好无损的,还真就是秦始皇投到洞庭湖里的那个,也不是没有可能。
就这个假的,也有人惦记。
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宝物不见了踪影。
据说袁世凯称帝时,用官帽、金钱拉拢溥仪的堂兄溥伦,偷偷把它偷了出来。但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就驾崩了。
看来这个假的威力也不小哦。
总之,在豹眼看来,所谓的传国玉玺是真有此物,秦始皇不管用啥材料做一个这样的玉玺,并不困难。但在其投入洞庭湖之后,这个玉玺也就寿终正寝啦。
从此之后,历朝历代就开始了造假的运动,直至乾隆鉴定是个赝品为止。
大家想象一下就可以明白,没人见过的东西,说啥样就是啥样。比如宋哲宗时期,从李从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玉玺,这更扯淡。
多少人挖了几百年都没有挖出,最后让他给挖出来了。再说,既然能挖出来,就要证明他是真的。宋哲宗费了这么大的劲才挖出来,谁还敢说是假的。说不定就是那十三个大学士去埋上的,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宝物的魅力,也就在于没有活人真见过,这才有文章可做,好玩这就在这里。
玉玺在封建社会里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拥有玉玺几乎可以号令天下,为争夺玉玺曾掀起了多少场血雨腥风,许多人是志在必得,然而这样一件宝物在历史上也是几经沉浮,在经历了千年之后竟神秘地失踪了,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传国玉玺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显示权威,命令李斯所铸造的那尊玉玺,用来表达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君权天授的权威性,为此李斯还在上面亲笔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传国玉玺作为一尊巨大的玉玺,那必然是一块整玉雕刻而成,而用来雕刻的玉石也是相当有来头的,正是当年名震九州的和氏璧。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传国玉玺不知道易过多少次霸主之手,总能完好的传承,因为在大家眼里这就是无价之宝,人们对他怀有敬佩之心,都尽心保护,唯一一次受伤是拜王莽所赐,篡位的王莽因为没有发号施令的玉玺,就派人向孝元皇太后王政君逼要,皇太后很生气,用玉玺砸王莽手下的奴才,玉玺掉落到地上碎了一个角,王莽得到了这至高无上的护身符,于是找高人用黄金修补了玉玺的缺角,这玉玺就成了金镶玉。
三国初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吴孙坚带兵攻破洛阳城,在一口枯井中宫女脖子上的匣子里得到了传国玉玺,要不是孙坚找到,恐怕这传国玉玺就不见天日了。直到曹操统一了北方,这传国玉玺才再次回到汉献帝手中,而曹操及后来的司马家族也都通过暴力手段拥有过传国玉玺。
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在隋朝灭亡后带着玉玺逃往突厥,经过一番周折后完璧归赵,李世民开心的不得了。要知道玉玺去哪儿了,就要弄清楚玉玺最后时刻在谁的手里。
据史书记载,玉玺最后是被后唐皇帝李从珂抱着自焚的,以后就杳无音信了。
唐末天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立,传国玉玺再一次经历天下之乱,后唐皇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包围,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携带者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玉玺的踪影,从此人间蒸发。
那李从珂为什么要自杀呢?这都是石敬堂给逼的,儿皇帝石敬堂勾结契丹人篡夺李从珂的江山,并用燕云十六州作为敬契丹人的报酬,李从珂是石敬堂的小舅子,被妹夫夺了江山,李从珂吃了哑巴亏,索性连同玉玺同归于尽,石敬堂非常懊悔,亲自拣了李从珂的尸骨厚葬。说这玉玺被烧了,那修补的一角总还在吧,看来似乎是被石敬堂给顺手牵羊了,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契丹更是虎视眈眈,石敬堂怕招来横祸,活该石敬堂点背,做了六年皇帝就挂了,当事人一死,契丹找机会灭了后晋,石敬堂的王朝昙花一现,契丹灭后晋肯定也是奔着玉玺来的。
在宋、辽、金三国抗衡的时候,辽国肯定不敢说自己拿走玉玺,后来蒙古灭了宋,成吉思汗纵横天下,玉玺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成吉思汗传位给窝阔台,而其他三个儿子也是野心勃勃,如果把玉玺给了窝阔台,那就是给了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被兄弟给黑了。成吉思汗也逃不过一死,蒙古人都是密葬,不给后人盗墓机会,目前还没有挖到元朝的墓,正是因为流传蒙古皇帝不用陪葬品的说法,成吉思汗也不用害怕有人盗他的墓,用玉玺陪葬是最安全的,成吉思汗的墓也是简简单单的,埋下以后用战马踏平,和其他帝王一样把知道秘密的人全部杀掉,这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了。
其实最信服的说法,这个玉玺就是随着李从珂一起烧掉了,如果真的被后人得到了,他也没必要掖着藏着,这种身份象征的东西,他肯定要拿出来显摆显摆。后面的皇帝没办法,只好自己刻个高仿品,将就着用,你也刻,我也刻,就这样留下了一堆的高仿品。
皇权早就没有了,传国玉玺的下落也是个迷,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就让它和那个腐朽没落的时代一起消失吧。